劉耀霞
摘要:新課程理念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讓學生獲取學習方法,感受學習過程,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和重組,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健體”。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必須樹立正確的角色,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體力行地體現(xiàn)。
關鍵詞:新理念;促進者;合作者;開發(fā)者;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9-0090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主體,教什么、怎么教,完全由教師來決定,學生只要像容器一樣等待教師把現(xiàn)成的知識放進來就行了。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幾乎沒有發(fā)揮主體性的空間,完全是被動的。在新課程改革中,知識觀、學生觀以及評價觀的變革呼喚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健體”。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必須樹立正確的角色,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體力行地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正確把握教師新角色,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應由傳遞知識的“搬運工”向教學過程的促進者轉變。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由教師拉車到學生拉車的轉變。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中,教師一個人唱主角,學生不需要花太多的氣力和心思,只等教師把車上的東西分門別類地送到自己的手里就行了,這不但不利于促進學生學習,在某種程度上還抑制了學生的興趣、好奇心、學習動機與學習期望。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的任務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讓學生獲取學習方法,感受學習過程,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和重組。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轉變角色:即由學生來拉車,教師幫助學生確定方向后,跟在車后,在適當?shù)臅r候推一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導學、導讀、導看、導思、導行,給學生更多自學、自讀、自說、自練和自做的機會。鼓勵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大膽嘗試,自動探索,積極創(chuàng)造。這使教師的角色由信息的傳播者、知識的講授者和知識結構體系的組織者、呈現(xiàn)者,轉變?yōu)橐源龠M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促進者。
二、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共同指導的合作者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由管理者向合作者轉變。新課程倡導民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師生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關系,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學習文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師生是平等的,當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需從傳授型向支援型轉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創(chuàng)設“溝通”與“合作”的學習平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表明傳統(tǒng)以教為主的教學過程,將逐漸讓位于師生的互教互學,彼此之間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也就是說,新課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平等對話、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另一方面,“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責任人”。學生走出教室后,家長和一部分其他校外人士(如專家、學者)都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轉變?yōu)橐约w指導為主要特征。教師的合作既包括與校外人士的合作,又包括與校內同事的合作。與校外人士的合作中,教師要加強與家庭、社區(qū)的聯(lián)系,充分考慮學生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通過適當?shù)姆绞胶偷皿w的語言取得對方理解和支持,通過溝通使對方明確其在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中具體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等。在與校內同事的合作中,教師要有寬廣豁達的胸懷,有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意識,要打破同行之間孤立與封閉的現(xiàn)象,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團結協(xié)作,密切配合。每一個教師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又需要虛心地學習其他教師的優(yōu)點和長處,欣賞其他教師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閃光點,借鑒其在方法技術上的先進經驗,建立起真誠合作、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理念和態(tài)度,努力營造和諧融洽的合作氛圍。
三、教師應該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者
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只是作為課程資源的使用者而存在,教師沒有被納入到課程資源的行列中,同時也沒有被看作是課程資源開發(fā)與管理的主體。實際上,教師是人力資源開發(fā)的核心要素,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水平。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除了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以外,幾乎不涉及其他的教學資源,以至于大多數(shù)教師都不知道,除了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之外,還有哪些資源可以成為教學的素材,哪些資源可以用來教育學生。新課程資源開發(fā),首先是教師隊伍自身,要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教師要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識,愛崗敬業(yè),熱愛學習;要提高自己的理念素養(yǎng),打破學科堡壘,廣泛涉取有關教育學、心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知識;要防止知識的過時與老化,不斷更新與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具有信息知識,能夠主動地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與處理信息。通過對教師這一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yōu)化發(fā)展。其次,注重學校內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學生的學習主要是依靠校內的教學資源。如與學習或主題相關的視聽材料,可以使學生通過快捷直觀的方式獲取某一方面的知識,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有利準備;校內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具有生動形象、可重復播放等優(yōu)點,是獲取知識儲備的有效資源;學校的資料室、圖書館、夢幻教室等,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事實上,校內的好多資源,只要注意開發(fā),利用得當,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