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環(huán)
在當前深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粗暴進行“填鴨式”知識灌輸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案例教學側重強調(diào)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充分參與和主體地位的實現(xiàn),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歸納、演繹、推理、總結、反思典型案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VB作為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yè)的必修課,因其操作性、實踐性、應用性、直觀性強(編程時采用圖形用戶界面開發(fā)環(huán)境),更適宜采用案例教學法。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需要有一個案例的準備和積累過程。如果說案例分析是個知識的解壓過程,那么案例的準備則是知識壓縮過程。雖然目前中職VB教材提供了一定數(shù)量的案例,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未必夠用、實用,這就要求教師動手選取或編寫案例。案例的選編工作是整個案例教學過程的序曲,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案例的選取或編寫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和原則,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嘗試動手選取和撰寫案例,下面談談在這方面工作的策略。
一、要注重案例的趣味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會主動積極,教學中所選取的案例如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求知欲和渴求,從而提高對學習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的新知識的學習當中,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在講解VB中的圖形控件與時鐘控件時,筆者引入了打靶游戲的案例,運行界面如圖1所示,這個案例一呈現(xiàn)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大家積極進行討論,連平時上課不怎么聽講的學生都參與進來了,在學生強烈好奇心的驅(qū)使下,教師很輕松地就引入了今天所要講授的知識點,學生也懷著極大的熱情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
二、要注重案例的針對性
1. 案例對知識點的針對性
教學內(nèi)容在每堂課的教學當中,所選用的案例要操作簡單,結構明了,案例所涵蓋的知識點要有針對性,知識點要把有相關性的才結合起來一起教授,不要選用有一大堆新知識的案例,這樣對于學生而言,不易掌握和理解。例如在教授VB三大控件:文本框、標簽和命令按鈕時,選用的案例就要針對性的集中在這三個控件當中,不要再引入其他新的內(nèi)容。筆者就設計了計算圓周長和面積、球體積的案例進行新知識的教授,如圖2所示,通過一個簡單明了,操作簡便的案例把用到的三個控件很好地應用,學生也易接受和理解。
2. 案例對教學對象的針對性
中職學生普遍文化知識水平較差,對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具有畏難、畏學的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在案例的選取時,要充分地考慮教學對象即學生的接受能力。盡可能地選取學生喜聞樂見,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特征的案例。不能不切實際地追求案例的深度和廣度。如在分析循環(huán)結構的運行過程時,選取簡單的累加案例,是非常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再如,在介紹IF選擇結構時,大部分的中職VB教材中都采用判斷二元一次方程是否有解的這一實例。但中職生大部分都非常怕學習數(shù)學,數(shù)字基礎也比較差,用這樣的例子既枯燥學生又不感興趣,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多年來都是將這一知識點融入到模擬江蘇衛(wèi)視“一站到底”制作如圖3所示的答題系統(tǒng)這一案例中來。這一教學案例《我也能戰(zhàn)出<一站到底>》也因為學生的“樂學”效果明顯而在全國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說課比賽時榮獲一等獎。
三、要注重案例的恰當遷移
案例的遷移,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在原有案例的基礎上逐步改變或增加一些條件,就可以過渡到新的案例,從而把應用進一步引申到其他問題上,以此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筆者在講述VB中的計時器控件前,首先由圖4這個簡單案例引出了計時器控件,方法是先向?qū)W生展示這個案例程序的功能——“單擊命令按鈕時,文字就從左往右移動一段距離”。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很快知道如何實現(xiàn)這一案例程序;然后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這樣操作太機械化,能不能不需要人為干預而讓文字自行移動呢?”,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向?qū)W生講授了計時器控件的相關屬性和事件等新知識后,學生很快就解決了新問題,寫出了如下程序代碼: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
Label1.Left=Label1.Left+200
End Sub
針對上述案例代碼可以不斷改變條件,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1)當文字移動到窗體右邊界后便消失,如何讓它從窗體的左邊界重新出現(xiàn)?
(2)如果要讓文字從右向左水平移動,應如何修改程序?
(3)如果要讓文字從上往下沿垂直方向移動,應如何修改程序?
(4)如果要讓文字沿指定的路線移動,應如何修改程序?
(5)如果要手動控制文字是否繼續(xù)移動,應如何修改程序(展示計時器的Enabled屬性作用)?
(6)如果要控制文字移動的速度,應如何修改程序(引入滾動條控件的知識)?
通過案例的恰當遷移,可以產(chǎn)生一個接一個的新問題,用這些新問題牽引著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不停地跟著教學內(nèi)容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動地接受教師知識的灌輸;案例的恰當遷移,使得新案例產(chǎn)生于舊案例,舊案例引出新案例,舊案例和新案例之間平穩(wěn)過渡,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在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下做到融會貫通。
而要使案例具有良好的遷移性,教師必須抓住VB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整體地系統(tǒng)地研究教學內(nèi)容,將各個知識點的關聯(lián)變成各種問題,根據(jù)問題的難度來巧妙地設計案例。
四、要注重案例的層次性
由于中職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基礎的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區(qū)別。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有收獲,有成就感,保持對知識的渴求,在案例選用時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既要保證大多數(shù)學生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掌握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又要能給少數(shù)尖子生提供提升的空間、創(chuàng)新的余地,讓他們獲得探索知識的樂趣。筆者為此把案例分成簡單案例和復雜案例,簡單案例能使所有的學生有收獲,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成就感,復雜案例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進取精神。例如在制作如圖5所示的“用戶登錄”界面時,筆者分三個層次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一是完成對用戶名和密碼的驗證,順利登錄;二是增加限時功能;三是限制每個用戶輸入錯誤密碼的次數(shù)不超過三次。其中,第一目標是面向所有學生的,第二、三個目標是針對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的。
五、要注重案例的綜合性
如果在VB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選用的案例過多,過于零碎,就會導致學生在學完這門課程后僅會孤立地做一些簡單的小程序,不能綜合運用所學的VB知識來開發(fā)一個功能相對完整的應用系統(tǒng)。在設計VB教學案例時,最好能精選3~5個綜合性案例,或僅選用1個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案例(可簡稱為大案例)來覆蓋或貫穿全部的課程教學內(nèi)容。
具體教學時以貫穿整個學期的綜合性案例為中心,以此案例引導學生進入知識點的學習,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新知識,逐步將案例完善。隨著案例的完善,學習的新知識點也融入案例,這樣逐步擴張地完成一個綜合性案例項目的教學與開發(fā)。這些綜合性案例將VB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便于學生對VB知識結構的整體認識,同時學生對軟件的開發(fā)也能初步形成一個整體性概念。
采用綜合性案例進行教學,可以選擇從第一堂課開始,也可選擇在一個學期的最后一個月進行,筆者采用的是后一種。在講授完VB的基本知識后,筆者會引入一個綜合性案例“學生信息管理系統(tǒng)”,這個案例基本上覆蓋了VB課程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的主要知識點。對這個綜合性案例的講授遵循了軟件項目開發(fā)的一般步驟,從需求分析開始,過渡到功能分析,逐步引導學生完成系統(tǒng)模塊的設計、數(shù)據(jù)存儲的設計、輸入輸出界面的設計,到最后完成代碼的編制、調(diào)試、運行等一系列過程。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用文件和數(shù)據(jù)庫管理數(shù)據(jù)的區(qū)別,我們分別用這兩種數(shù)據(jù)管理方式實現(xiàn)了系統(tǒng),通過這種處理更讓學生有機會深刻地感受到用數(shù)據(jù)庫管理數(shù)據(jù)的優(yōu)勢。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