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爭勝
摘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比知識技能的習得更為重要。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學校德育教育。幾年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德育措施,它們已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明燈。但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一些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的做法依然盛行,對德育的認識不夠,德育活動中形式主義傾向嚴重??磥?,這些問題與教育者本身有莫大關系。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那么要增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就成了“空洞說教”。
關鍵詞:學校德育教學
廣義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狹義的德育僅指道德教育。學校德育包括:學校德育指導思想、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及國內外學校德育狀況等。隨著基礎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學校德育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要改變德育低效局面,關鍵是要消除道德教育“外在化”,讓德育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喚醒個體道德潛能中的積極因素,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道德行為和道德修養(yǎng)。為此必須增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實現(xiàn)德育的“三化”。
一、德育內涵的生活化
德育的實效性,關鍵在于科學教育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采取易于為學生接受的教育方法和途徑,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凡符合教育目標的有價值、有效度、有信度的信息及事實依據(jù),都可視為德育實效,必須使德育回歸生活。實現(xiàn)德育內涵的生活化,即生活道德教育。一是德育要在生活中完成,二是德育可以幫助我們找回生活的意義。道德教育不應割裂學生的道德生活與鮮活的社會生活,要把豐富、生動的社會生活納入教育視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際參與社會道德改革中適應社會。把道德的發(fā)展、道德教育的過程轉變?yōu)橐粋€主動的、實踐的、流動的而不是消極被動的、禁止的過程,把道德的發(fā)展變成學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更好地負起自己的道德責任。突破課堂,回歸生活,不斷拓展德育資源,不僅僅是扭轉德育低效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現(xiàn)代人生活意義建構的使命。當?shù)掠嬲蔀榻處熀蛯W生的精神家園,生活道德教育和德育理想就會以最美好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之中。
二、德育方式的人性化
長期以來中學德育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忽視人的個性發(fā)展,忽視人千姿百態(tài)的差異。其實真正的德育應該是蘇格拉底式的,也就是說是反復辯難、反復比較,是采取一種不斷接近的方式來達到一個比較確定的結論的。 由于對話的雙方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它不是強制性的,而是民主與開放的,由此決定了中學德育本身應該是充滿人性化的。在隨著新的中學德育思想的確立,中學德育在個性化教育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所謂個性化教育,就是從學生的現(xiàn)實個性出發(fā),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創(chuàng)造和自由,通過個性化和社會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促進其個性自主和諧地發(fā)展。為此,我們必須破除中學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的試圖把多種多樣的個人心靈抽象化乃至壓縮成單一心靈的現(xiàn)象。因為學生的心靈是豐富多采的,包括興趣、情感、意志、抱負等等各種復雜內容,而這正是實施德育個性化教育的科學依據(jù)。也只有以此為出發(fā)點,中學德育才能充滿個性化,才能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德育也才真正能成為對學生的一種解放。
三、德育模式的動態(tài)化
評價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不僅要看考試成績,更應考察這個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也就是說,評價標準中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自身的評價體系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以及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呢?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道德評價標準單一,體系僵化,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新型評價體系。其理論來源,既包括國家教育發(fā)展目標中相關規(guī)定的不斷完善,也有學者專家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還包括學校長遠發(fā)展的策略選擇,同時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整個評價體系的最基礎部分,更該得到應有的重視。首先,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意識、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評價能力。道德評價是以道德準則和道德思維活動為基礎的,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就是要發(fā)展他們運用正確的道德準則,對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進行判斷的能力,即通過行為外部表現(xiàn),提示評價對象具體分析和處理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要切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點,學生是在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綜合影響下成長的,學校教育要能夠對廣泛的社會生活有明確的評價能力,要將自己納入到社會價值體系中,使學校教育不斷地與社會進行信息交流,以形成新的動態(tài)有序的結構。對學生而言,現(xiàn)代社會正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自己的生活,由于其分布的廣泛性,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形式的生動性,在各種影響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道德教育必須打破學校的封閉系統(tǒng),改變傳統(tǒng)的靜態(tài)教育模式,建立動態(tài)的德育評價體系,與社會共同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學生和社會一起成長,一同發(fā)展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科學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高波.中小學德育實效性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