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英
摘要:針對目前小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中計算速度慢、計算正確率低等問題,教師應積極開展課后反思,實施課堂案例剖析;進行調查測試,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口算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于小學數(shù)學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明顯的成效。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計算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中,應用題和計算題往往占有較大的比重。我們要提高小學生解題能力和計算能力,就不得不對應用題計算的解題技巧進行總結和探索。
一、庖丁解牛審清題意
小學生剛剛接觸應用題時,缺乏生活經驗,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可能連題目中的字都有不認識的,對題目的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解題目初期領讀題目,啟發(fā)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題干;對易混淆的“題目陷阱”,比如“甲的蘋果比乙的蘋果多了多少”和“甲的蘋果比乙的蘋果多了多少倍”以及“甲的蘋果是乙的蘋果的多少倍”“降低了50%……”和“降低到50%……”等多舉一些類似的例子幫助孩子們進行甄別。通過多次的區(qū)分訓練,相信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會逐步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良好解題習慣。
二、對比總結推演歸納
在小學加減乘除的運算中,乘法分配率涉及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往往是同學們學習和掌握的重點難點。我們可以先設立生活中常見的情景:我們要去文具店給表現(xiàn)較好的第一小組的6位同學買一套鋼筆和墨水組合作為獎勵,已知鋼筆25元一支,墨水10元一瓶,問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啟發(fā)同學們按照兩種方式進行計算,寫成一個等式。顯然,一種方法是分開計算鋼筆和墨水的總價錢進行相加,即“25×6+10×6=210”另一種是按6套鋼筆和墨水進行計算,即“(25+10)×6=210”讓同學們自己進行比對,進行歸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對于變式的掌握不熟練,錯誤率較高,原因在于并沒有深入理解“分”與“配”的概念,因此仍需要教師通過追問進行推演:(25+10)×6=(25+10)+(25+10)+(25+10)+(25+10)+(25+10)+(25+10)=(25+25+25+25+25+25)+(10+10+10+10+10+10)=25×6+10×6不熟練的同學可引導其自己進行推演,并多做幾道類似的例題進行多次同類計算可有效加強記憶。
三、挖掘題干找準變量(不變量)
講解百分數(shù)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介紹孩子們最熟悉的食品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手邊的飲料或者餅干等食物的包裝,用營養(yǎng)成分表例如“蛋白質營養(yǎng)參考值5%”等啟發(fā)孩子們思考百分數(shù)的含義。再引入“糖水模型”講解濃度的有關應用題。例如:小明有一瓶濃度為10%的糖水500克,小紅有一瓶濃度為6%的糖水300克,將兩種糖水混合得到的新糖水濃度為多少?小紅將混合后的糖水倒掉80克又加入80克純凈水,現(xiàn)在糖水濃度又變成了多少?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算是難度較大的一種題,因此我們要將題目簡化,找出解題的關鍵。首先明確濃度的概念。第一問中,我們要求新糖水的濃度首先要知道糖水的總質量和糖的總質量。糖水的總質量是(500+300)克,糖的總質量需要我們進行計算,由已知的條件可列式為:(10%×500+6%×300)÷(500+300)=8.5%而第二問就會有同學無從下手,又倒掉一部分糖水后它的糖和水的質量都變化了,怎么計算呢?教師這時候可以啟發(fā)同學們找出問題中的變量與不變量幫助列式。小紅倒掉混合糖水80克,變的是糖的質量和水的質量,不變的是糖水的濃度。此時糖水中糖的質量為(800-80)×8.5%=61.2(克),再加入80克純凈水濃度就變?yōu)椋?1.2÷800=7.65%至此,這道題的解答便完成了。通過以上例題我們可以看出,通過挖掘題干,幫助同學根據(jù)公式理清要求的量的先后順序對于解題能力的提升極為重要。
四、趣味題型規(guī)律探索
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很多有趣的題目,甚至有些背后還隱藏有耐人尋味的數(shù)學小故事。比如,在講解加法結合律的時候,可以請同學們計算“1+2+3+4+……+99+100=?”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可能會直接開始從左向右開始逐步計算,也會有部分小朋友直接選擇叫苦放棄,可是相信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會對這一個長長的等式產生興趣。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規(guī)律探索。然后鼓勵做出來的同學上臺進行方法的講解。這里進行兩種方法的舉例。方法一:我們發(fā)現(xiàn)從左向右的相加十分的煩瑣,因此就要觀察式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式子中的每項都在不斷增加,那我們看看能不能把前邊的項和后面的項進行相加:“1+99=100”“2+98=100”……“49+51=100”這一共是49個100,再加上最后的1個100一共是50個100,不要忘了中間被漏掉的50,加起來得到“50×100+50=5050”。方法二:同樣我們還是將前邊和后邊的項進行相加,只不過這次是第一項與最后一項相加,第二項與倒數(shù)第二項相加,以此類推:“1+100=101”“2+99=101”……“50+51=101”一共是50個101相加,因此最后的結果為“101×50=5050”。教師還可以趁同學們感興趣之際介紹德國著名數(shù)學家高斯的有關事例,激發(fā)同學們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適當介紹有關“等差數(shù)列”的有關內容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有些學校將此列為小學數(shù)學奧賽的范疇,但是其趣味性較強且比較容易掌握,此處列出僅供參考。
五、實踐培養(yǎng)抽象思維
小學數(shù)學還涉及到簡單的平面幾何和空間幾何,這部分應用題與計算題要求同學們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最好幫助學生們理解和掌握的辦法就是動手實踐。例如,這道題“至少需幾塊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才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體?”待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后得出結論為8塊,趁勢引導其推演得出的過程為長寬高的相乘,并以此類推棱長為3厘米、4厘米甚至n厘米的時候需要多少塊。在實踐中對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行訓練。小學數(shù)學解題和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相信教師們的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嘗試,一定會促進同學們在數(shù)學學習中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葉品賢.開拓課前五分鐘培養(yǎng)計算好習慣[J].新課程學習(下),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