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普外一科,云南 大理 671000)
結腸癌肝轉移是指結腸癌腫瘤細胞從原發(fā)部位通過淋巴管、血管被帶到肝臟處繼續(xù)生長,在肝臟中形成與原發(fā)部位腫瘤相同類型腫瘤的情況。據(jù)統(tǒng)計,有50%的結腸癌患者會發(fā)生結腸癌肝轉移。部分學者認為,結腸癌肝轉移可能與結腸靜脈血流經(jīng)門靜脈進入肝臟有關[1]。結腸癌患者的結腸原位腫瘤細胞會自腸黏膜向下增殖,逐漸侵入至肌層。在此過程中,部分腫瘤細胞會從小靜脈進入門靜脈,隨著血液轉移到其他器官。肝臟的血供豐富,為腫瘤細胞著床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因此,結腸癌患者的腫瘤細胞易向肝臟轉移[2]。結腸癌肝轉移患者肝臟中的病灶通常為孤立結節(jié)[3]。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射頻消融術是指利用高溫使腫瘤組織凝固壞死的一種治療方法。為探討對結腸癌肝轉移患者使用肝轉移灶切除術與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8例結腸癌肝轉移患者。這些患者均在進行結腸癌根治術后發(fā)生腫瘤細胞肝轉移。所有患者均無肝轉移灶切除術或射頻消融術的禁忌癥。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其年齡為45~79歲,平均年齡為(62.85±2.52)歲;其中,有19例患者僅有1個肝轉移灶,有15例患者有2個肝轉移灶,有5例患者有3個肝轉移灶。在研究組患者中,肝轉移灶的位置在右葉的患者有17例,在左葉的患者有22例;癌組織的病理類型為高分化腺癌的患者有11例,為低分化腺癌的患者有13例,為粘液癌的患者有8例,為未分化癌的患者有7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43~80歲,平均年齡為(63.47±2.67)歲;其中有21例患者僅有1個肝轉移灶,有14例患者有2個肝轉移灶,有4例患者有3個肝轉移灶。在對照組患者中,肝轉移灶的位置在右葉的患者有19例,在左葉的患者有20例;癌組織的病理類型為高分化腺癌的患者有10例,為低分化腺癌的患者有14例,為粘液癌的患者有7例,為未分化癌的患者有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肝轉移灶切除術進行治療。在進行治療前,使用超聲技術探查患者病灶的數(shù)量、位置及大小。進行肝轉移灶切除術的方法是:在患者腹部右側做一個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除膽囊。解剖第一肝門。游離肝臟。結扎、離斷轉移灶隸屬肝葉的門靜脈1級分支。在距離腫瘤邊緣1 cm處切除肝臟。沖洗腹腔。在肝臟斷面噴灑生物蛋白膠。留置引流管。關閉腹腔[4]。為研究組患者使用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在進行治療前,使用超聲技術探查患者病灶的數(shù)量、位置及大小。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設計穿刺點、穿刺路徑及消融范圍。使用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的方法是:1)將 Valleylab 公司的 CoolTipTM RF Ablation System 射頻系統(tǒng)的主機能量設置為50~150 W,將射頻發(fā)生器的頻率設置為460 kH。T30射頻消融電極針的裸露端為3.0 cm。2)將T30射頻消融電極針刺入患者腫瘤的中心,并超出腫瘤遠端0.5 cm,保證腫瘤完全處于射頻消融的作用范圍內。3)開始對腫瘤進行射頻消融。將射頻消融的溫度設置為105℃。持續(xù)射頻消融10 min。根據(jù)腫瘤的直徑對腫瘤進行多點、多針射頻消融。進行射頻消融的范圍應超出病灶周圍0.5 cm。4)治療結束后,沖洗腹腔。在留置引流管后關閉腹腔。
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后1年內的生存率、2年內的生存率及5年內的生存率。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生存的時間。
將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1年內的生存率、2年內的生存率及5年內的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術后生存的平均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存情況
結腸癌肝轉移是結腸癌患者病情惡化的標識。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進行性貧血、低熱、進行性消瘦、肝腫大、浮腫、黃疸及腹水等。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肝轉移灶切除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但使用肝轉移灶切除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6]。目前對結腸癌肝轉移患者進行肝轉移灶切除術的指征包括:1)患者肝轉移灶侵襲的范圍較小,且轉移灶均在1個肝段內。2)患者的腫瘤細胞僅發(fā)生肝轉移,未發(fā)生血行轉移、遠端淋巴結轉移、腹膜轉移及其他相關臟器轉移。3)患者患有原發(fā)性結腸癌。4)患者意識清晰,身體狀態(tài)尚可,生命體征比較穩(wěn)定,未合并有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在使用肝轉移灶切除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時,應盡量擴大切除范圍,切緣應距離腫瘤病灶邊緣1 cm以上,以免殘留腫瘤細胞。但部分患者的病情特殊,無法擴大切除腫瘤的范圍,甚至無法完整地切除腫瘤。即使術中為患者擴大切除腫瘤的范圍,也容易遺留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微小病灶。此外,使用肝轉移灶切除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其術后身體恢復的速度較慢。臨床實踐證實,在距離腫瘤邊緣1 cm以上處切除腫瘤、轉移灶少于3個、未發(fā)生遠端淋巴結轉移及肝外轉移、術前癌胚抗原指標<30 μg/L的患者,其使用肝轉移灶切除術進行治療的預后較好。
射頻消融術是近幾年在臨床上得到應用和推廣的治療腫瘤的新方法。使用射頻消融術治療腫瘤可通過電極針尖端產(chǎn)生的高熱效應來抑制腫瘤細胞內蛋白激酶的活性,從而使腫瘤細胞的增殖停留在G2期。同時,高熱效應還能使腫瘤細胞缺氧,促進其死亡。目前,射頻消融術已成為治療肝臟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據(jù)統(tǒng)計,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使用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后,其術后1年內的生存率高達94%,其術后5年內的生成率為40%。使用射頻消融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可有效地清除較大的病灶及其周圍肝組織中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微小病灶,并保留殘余肝的功能,降低患者術后病情的復發(fā)率,延長其生存期。此外,使用射頻消融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甚至不會在其體表留下明顯的疤痕,其術后身體恢復的速度快。
綜上所述,與使用肝轉移灶切除術相比,對結腸癌肝轉移患者使用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可延長其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