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靜 曾思明
青光眼為視功能不可逆性損害,以視神經(jīng)萎縮和特征性視野缺損為共性的一類疾?。?]。該病對患者視功能影響較大,在全球范圍內(nèi)已成為首要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目前醫(yī)學研究證明,早期診斷對青光眼的治療及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且是目前青光眼臨床研究重點[2]。國內(nèi)外研究發(fā)現(xiàn),青光眼mGCC、pRNFL均變薄,視野缺損與青光眼存在相關性[3,4]。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期青光眼患者與正常人的mGCC、pRNFL及視野差異對青光眼的診斷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眼科確診的170例(196眼)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根據(jù)Hodapp-Parrish-Anderson分級[5]方法分為早期組(80例,94眼)與進展期組(90例,102眼)。同時選取健康志愿者80例(95眼)作為對照組。早期組中男37例(46眼),女43例(48眼);年齡36~77歲,平均年齡(58.2±7.7)歲。進展期組中男49例(58眼 ),女41例(44眼);年齡31~72歲 ,平均年齡(57.1±5.2)歲。對照組中男36例(43眼),女44例(52眼);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8.8±6.6)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方法
1. 2. 1 常規(guī)眼科檢查 三組均接受常規(guī)眼科檢查,包括裸眼及最佳矯正視力、裂隙燈、房角鏡、直接眼底鏡、眼壓(Goldmann壓平眼壓計)檢測。
1. 2. 2 視野檢查 (Humphrey視野計30-2程序)。視野檢查儀器選用美國Humphrey750型視野分析儀,應用30-2視野檢查程序,通過計算機處理并顯示視野檢查結果,測量全視野、上方半側視野、下方半側視野MD值。
1. 2. 3 3D-OCT檢查 受試者于暗室內(nèi)接受OCT檢查,儀器采用 Topcon 3D OCT-2000(Ver 8.0)掃描儀。取坐位 ,下頜置于頜架,調(diào)整眼部位置,被檢眼注視鏡頭內(nèi)綠色視標。采用3D Macula(V)模式對黃斑區(qū)進行512×128三維斷層掃描,掃描范圍 7 mm×7 mm,測量 6 mm×6 mm 黃斑區(qū)范圍平均、上方、下方mGCC厚度。采用3D Disc模式對視盤周圍進行512×128 三維斷層掃描 ,掃描范圍 6 mm×6 mm,獲得以視盤中心為原點,直徑為3.4 mm的環(huán)形線上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纖維層(RNFL)絕對值。測量并顯示上方、下方、鼻側、顳側及全周平均pRNFL厚度值。
1. 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上方、下方、平均mGCC厚度及顳側、鼻側、上方、下方、全周平均pRNFL厚度。比較進展期和早期組的全視野、上方半側視野、下方半側視野缺損MD值。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三組上方、下方及平均mGCC厚度比較 早期組、進展期組上方、下方及平均mGCC厚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展期組上方、下方、平均mGCC厚度均顯著低于早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鼻側、上方、下方、全周平均pRNFL厚度比較 早期組、進展期組顳側、鼻側、上方、下方、全周平均pRNFL厚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展期組顳側、鼻側、上方、下方、全周平均pRNFL厚度均顯著低于早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P<0.05)。見表2。
2. 3 早期組與進展期組全視野、上方半側視野、下方半側視野MD值比較 進展期組全視野、上方半側視野、下方半側視野MD 值分別為 (8.25±3.13)、(8.04±2.84)、(8.17±2.39)db,均顯著高于早期組的 (4.82±2.53)、(4.97±2.78)、(4.60±1.86)db,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三組上方、下方及平均 mGCC 厚度比較 ( ,μm)
表1 三組上方、下方及平均 mGCC 厚度比較 ( ,μm)
注 :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與早期組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上方 下方 平均早期組 80 93.40±7.66a 93.68±7.80a 93.37±7.97a進展期組 90 77.63±12.52ab 77.39±13.83ab 77.86±12.90ab對照組 80 104.30±8.64 103.87±8.28 104.14±9.12
表2 三組顳側、鼻側、上方、下方、全周平均pRNFL厚度比較( ,μm)
表2 三組顳側、鼻側、上方、下方、全周平均pRNFL厚度比較( ,μm)
注 :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與早期組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顳側 鼻側 上方 下方 全周平均早期組 80 73.75±11.27a 76.36±12.43a 113.70±10.69a 138.87±15.36a 103.27±10.16a進展期組 90 59.14±12.54ab 61.77±13.22ab 93.17±13.56ab 99.34±16.05ab 78.31±12.28ab對照組 80 88.24±13.62 84.73±12.58 135.58±14.42 154.46±13.64 116.45±7.73
表3 早期組與進展期組全視野、上方半側視野、下方半側視野MD值比較( ,db)
表3 早期組與進展期組全視野、上方半側視野、下方半側視野MD值比較( ,db)
注 :與早期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全視野 上方半側視野 下方半側視野早期組 80 4.82±2.53 4.97±2.78 4.60±1.86進展期組 90 8.25±3.13a 8.04±2.84a 8.17±2.39a
青光眼是由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發(fā)生進行性凋亡導致的眼科疾病。由于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及軸突的丟失,患者視網(wǎng)膜光敏感度下降,進而造成視野缺損。研究表明,在青光眼患者出現(xiàn)視野缺損前已有30%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發(fā)生凋亡,故檢測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的異常變化情況對于早期青光眼診斷具有重要意義[6]。隨著眼科學研究深入與儀器技術進步,眼底黃斑與視乳頭旁成為青光眼研究的兩個重要區(qū)域。研究發(fā)現(xiàn)[7],pRNFL厚度改變早于視野損害,故該指標檢測可觀察到眼部組織早期病變。近來研究發(fā)現(xiàn),黃斑區(qū)在正常人群中的解剖變異較小,且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節(jié)細胞胞體是其軸突直徑的10~20倍,故檢測mGCC厚度較pRNFL厚度更加準確。隨著3D-OCT技術發(fā)展,mGCC逐漸成為青光眼的研究熱點[8]。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光眼患者不同區(qū)域的mGCC與pRNFL厚度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不同區(qū)域mGCC與pRNFL厚度在早期與進展期青光眼患者中亦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 (P<0.05),隨著病情進展 ,mGCC 與 pRNFL厚度均表現(xiàn)出變薄的趨勢,該結論與目前研究結果相一致[9]。Seong等[10]研究得出,mGCC與pRNFL在早期青光眼診斷方面均有相同的診斷能力。潘艷杰等[11]也有類似報道。本文雖證實mGCC與pRNFL在診斷效果方面類似,但鑒于mGCC在青光眼早期已發(fā)生改變,時間較pRNFL更早,且因mGCC結構特性具有更高的檢測準確度,作者推斷mGCC比pRNFL具有更好的診斷價值。早期文獻報道中,有學者[12]認為pRNFL相較mGCC診斷效果更優(yōu),作者認為可能是所選青光眼分類標準與儀器檢測技術方面的差異所致。視野變化在早期診斷中時間上滯后于mGCC與pRNFL,是青光眼診斷的重要指標,直接反應青光眼病變程度、視野損害程度隨著MD值的加大而不斷加深。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進展期組全視野、上方半側視野、下方半側視野MD值均顯著高于早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有研究[13]曾指出,視野MD值若持續(xù)加大,患者眼壓將持續(xù)處于高壓狀態(tài),進一步導致pRNFL厚度降低,進而加速青光眼病情進展。
本文尚有待進一步深化討論,需采取大樣本對各指標診斷效力做出評判。然后結合本文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可知,mGCC、pRNFL厚度與視野在青光眼分級中差異明顯,顯示均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聯(lián)合診斷可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