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燕 周玉萍
腦癱指的是受孕至嬰兒期出現(xiàn)的綜合征,由發(fā)育缺陷、腦損傷(非進行性)所引起,患兒以姿勢異常、運動障礙等為主要表現(xiàn)[1],通常并發(fā)認知、行為、感覺紊亂及癲癇或骨骼等問題。此疾病可分為不隨意運動、共濟失調(diào)、痙攣等多種類型,按癱瘓部位又可分為雙癱、四肢癱等。隨著患兒年齡增長[2,3],關節(jié)、肌肉、骨骼等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改變 ,此時予以單純運動訓練無法取得理想效果,需借助外科手術治療。在治療方面,目前仍以矯形外科為主,術后康復治療極為重要,但我國康復服務尚不成熟,大部分醫(yī)院認為采取家庭康復即可,未能及時做出系統(tǒng)指導,這也導致治療最佳時機被錯過,不利于預后改善。本文旨在探討術后綜合康復治療應用于痙攣型雙癱腦癱患兒中的臨床價值。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2月的痙攣型雙癱腦癱患兒60例,根據(jù)康復治療模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最大15歲,最小3歲,平均年齡(8.37±2.39)歲;男18例、女12例;平均術前康復時間(3.88±0.70)年;其中12例智力輕度缺陷,18例智力正常。觀察組:年齡最大16歲,最小4歲,平均年齡(8.60±2.57)歲;男16例、女14例;平均術前康復時間(4.01±0.52)年;其中10例智力輕度缺陷,20例智力正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jīng)檢查確診為痙攣型雙癱腦癱;臨床可見足跟小、髖關節(jié)內(nèi)旋、大腿內(nèi)收肌張力增高、足弓塌陷、大腿外展困難等表現(xiàn);家長均知情同意,積極配合此次研究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術前經(jīng)康復訓練,可扶物行走或徒手跛行。排除標準:存在聽力、視力障礙者;合并嚴重智力障礙者;無法保證有效家庭康復者;其他臟器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此次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方法 兩組均實施矯形外科手術,術后行6周的固定器矯正,確保膝關節(jié)伸直,下肢外展30°,1周后行被動康復關節(jié)活動,如側(cè)坐轉(zhuǎn)移等,術后4~6周,采取主動運動訓練。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訓練,囑咐家長做好家庭康復,從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過渡,并定期復診,觀察訓練情況,并予以科學指導,主要包括:①降低肌張力,每天溫水浴,并對下肢關節(jié)進行按摩,行持續(xù)牽引,予以被動訓練,如大腿外旋、外展等,根據(jù)肌張力大小決定活動程度,2次/d,維持5~10 min/次。②日?;顒佑柧?指導患兒進行站立、坐、爬等連續(xù),糾正其錯誤姿勢,保持耐心,以循序漸進為原則 ,早期以借助外力為主,讓患兒扶站或者靠墻站,逐漸其行走能力,30 min/次 ,2~3 次 /d。觀察組予以綜合康復治療 ,具體在于:①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拆除石膏后,采取被動運動,訓練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及髖關節(jié)等,患兒因疼痛等因素,可能會出現(xiàn)肌張力增高等現(xiàn)象,故而在實際操作時,應從較小的活動量開始,循序漸進,根據(jù)耐受情況,不斷增加活動量,采取定位伸展法 ,如斜板站立、俯臥等 ,1 次 /d ,維持 20~30 min/次 ,促使韌帶及攣縮肌腱牽拉,便于緩解痙攣,降低肌張力,促使關節(jié)活動范圍增加。②肌力訓練,椎體束損害作為病變范圍,可造成肌肉張力增高,肌力減低,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運動障礙,主要在髂腰肌、內(nèi)收肌群以及小腿三頭肌等出現(xiàn)痙攣,應注意對肌肉力量的鍛煉,不斷提高拮抗肌力量,如漸進性抗阻訓練、主動運動訓練等,促使髖外展肌、脛前肌等肌力增強,叩擊、按摩脛前肌,采取增加阻力、踝背屈等方式,調(diào)整步態(tài)、增強脛前肌肌力,并針對性訓練蹲起、站立、行走、爬樓梯等功能。③矯形器應用,行為期6周的外固定器,之后采用夜間矯形,如膝踝足矯形器或者踝足矯形器,維持4~5個月或1年,同時配合持續(xù)步行訓練,時間根據(jù)實際病情調(diào)整。④理療,針對臀大肌、股四頭肌等主動收縮欠佳、相對薄弱的肌肉 ,使用低頻脈沖電流刺激 ,以 20~30 min 為治療時間 ,1 次 /d ,同時配合蠟餅法 ,于手術切口覆蓋 ,并予以棉墊保溫 ,促使肌張力降低、瘢痕軟化 ,1 次 /d ,維持時間為 30 min。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肌張力、運動功能及家長滿意度。①測量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選擇仰臥位,以雙側(cè)足背角屈角平均值為最終結(jié)果。②肌張力變化采取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評定[4],分為Ⅳ級、Ⅲ級、Ⅱ級、Ⅰ級、0級,記為4分、3分、2分、1分、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肌張力增高越顯著。③運動功能以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測定,涉及站立(最高39分)、走跑跳(最高72分),采用四級評分法,每項得分0~3分,分數(shù)越高優(yōu)勢越大。④家長滿意度以自制問卷調(diào)查,涉及十分滿意、較為滿意、不滿意,重復測量2次。滿意度=十分滿意率+較為滿意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改良Ashworth量表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及改良Ashworth量表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為(54.10±2.89)°、改良Ashworth量表評分為(1.39±0.28)分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 (45.21±4.02)°、(2.11±0.54)分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站立、走跑跳評分分別為(33.09±2.29)、(32.47±2.59)分,均高于對照組的 (25.79±4.03)、(22.60±3.48)分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家長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家長滿意度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改良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改良Ashworth量表評分對比( )
表1 兩組改良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改良Ashworth量表評分對比( )
注 :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 改良Ashworth量表評分(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0 41.55±3.08b 54.10±2.89a 2.78±0.41b 1.39±0.28a對照組 30 40.90±3.67 45.21±4.02 2.82±0.60 2.11±0.54 t 0.74 9.83 0.30 6.48 P 0.46 0.01 0.76 0.01
表2 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分)
注 :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站立 走跑跳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0 20.05±3.46b 33.09±2.29a 18.99±4.05b 32.47±2.59a對照組 30 21.13±3.08 25.79±4.03 19.12±3.67 22.60±3.48 t 1.28 8.63 0.13 12.46 P 0.21 0.01 0.90 0.01
表3 兩組家長滿意度對比(n,%)
腦癱致病因素較多,包括父母吸毒、酗酒,孕期高血壓、先兆流產(chǎn)、糖尿病及宮內(nèi)感染等。疾病治療通常以康復訓練為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大大減少運動障礙程度,改善患兒生活質(zhì)量[5-7]。但與此同時,部分患兒需要借助手術治療,可取得一定效果,臨床發(fā)現(xiàn),術后康復效果對于病情改善具有重要影響。痙攣型雙癱患兒病灶在下肢,在學齡期前后實施介入手術是最佳時機,在手術過程中,應根據(jù)運動發(fā)育及下肢變形情況進行選擇,達到恢復肌力平衡、解除痙攣、改善畸形等目的,進而保證步行及站立的穩(wěn)定性[8-11]。目前,矯形手術是疾病治療最為主要的手術方法,其中肌腱切斷術、延長術等較為常見,具有效果佳、成功性高等優(yōu)勢。臨床發(fā)現(xiàn),術后實施物理治療能夠大大提高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而術前功能級別也對矯形效果有一定關系,故而,手術前后加強康復治療極為必要。
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前,兩組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及改良Ashworth量表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度為(54.10±2.89)°、改良Ashworth量表評分為(1.39±0.28)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45.21±4.02)°、(2.11±0.54)分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站立、走跑跳評分分別為(33.09±2.29)、(32.47±2.59)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 (25.79±4.03)、(22.60±3.48)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家長滿意度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行矯形外科術后的痙攣型雙癱腦癱患兒,綜合康復治療應用價值較高,可顯著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