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素奇
不列顛百科全書這樣評價他:“世人銘記的是他幾十篇體現(xiàn)了明智處事本領的散文;史家記載的是他曾經(jīng)享有的高官與重權;而真正重要的,是他大聲疾呼新方法,使人類借此樹立起駕馭自然的合法權力?!钡褪撬?,卻因貪腐而身敗名裂
在寫了一圈英國皇家學會的牛人大咖之后,《中外管理》楊光總編問我這期寫誰,我回答寫弗朗西斯·培根,楊總編馬上說:我們想到一塊去了。因為比起單一學科領域抑或自然科學領域的牛人,培根作為橫跨科學、哲學、文學、政治、思想、教育、法律等當時幾乎所有主流領域的超級牛人,而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薄匀唬喔统闪宋覀冄壑泄餐膶檭?。
培根到底有多牛,只說一點便無人不知。“知識就是力量?!边@句在所有學校都能看到的著名格言就出自培根。而像這種振聾發(fā)聵、啟蒙后世的名言警句,翻開培根的隨筆幾乎俯拾皆是。為此,像這種超級通才的人生價值,便不是一篇小文能說得清了。
這種說不清,不僅僅是汗牛充棟般的說不清,還包括善惡黑白上的說不清。比如,通透人間真諦的法學大咖培根,最后竟是高等法院判定的腐敗分子!為什么會這樣?
“法學家”培根
培根可謂是法律世家。其父就是英國大法官,培根成年子隨父業(yè),長期擔任英國副檢察長、檢察長、大法官,法律的實踐經(jīng)驗非常豐富。擅長歸納總結的培根,專門寫過《論法律》。培根把歸納思維應用于法律研究,使得人類法律方法論有了重大突破。而他的偉大,還在于他當時的法學歸納,幾乎都成了今天的常識。比如:“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p>
關于司法:司法者的責任只是踐行法律,而不是制訂和變更法律。
關于法官:法官應當具有高度的修養(yǎng)。他們應當富有知識而不應機敏多變,應當持重莊嚴而不是熱情奔放,應當謹慎小心而不是剛愎自用。法官應該嚴格執(zhí)行法律,篡改法律罪超私遷界石。
關于審判:設立法庭和法官的主要使命,是針對著人間的暴行與欺詐。法官應當為作出公平裁判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在面對復雜案件時,法官不應被任何壓力、詭辯和陰謀所左右。在審理死刑案件時,一方面要考慮正義的實現(xiàn),同時還應有慈悲之心。法官不應濫用威權,依靠壓力逼供、誘供必出冤案。執(zhí)法不可過苛,不能把法律變成使人民動輒得咎的天羅地網(wǎng)。在審判時,法官不僅應當考慮事實,還應分析與事實相關的背景。
關于庭辯:耐心聽取辯護是法官的重要責任。在調查和辯護之前,抱有如何判決的成見,都是不利于保證司法的正義性。法官不應與律師關系過從甚密。
關于警吏:絕不能用的四種人:包攬訴訟的訟棍、借司法以謀私的法院寄生蟲、狡黠之徒、敲詐勒索之徒。法官的助手應正直而富有經(jīng)驗。
培根崇尚羅馬的銅表法:“使人民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一切法律如果不以這一目標為準繩,所謂公正就是一句夢囈。培根對把法律的落腳點歸根在法官身上。法律的目標能否實現(xiàn),直接取決于法官。如果人不正,再好的法律也沒用。
“受賄犯”培根
但是,如同“濃眉大眼朱時茂會叛變”,人們萬萬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一身正氣、充滿智慧的大法官培根,成了受賄貪腐分子!
1561年生于倫敦官宦世家的培根,其65年的人生歷程,可用下面幾句語總結.貴胄子弟,教育良好;早年落寞,中年高升;志得意滿,跌入深淵;身敗名裂,潛心學問;一生跌宕,負債離世。
但就從其成長歷程來看,如前述,培根是法律世家,其父一生擔任過兩個重要職務:掌璽大臣和大法官。培根18歲學習法律,21歲考取律師資格。23歲擔任國會議員。因堅決反對女王一項收稅法案以及個人運氣不佳,28歲至41歲培根未獲任何實職。后詹姆士一世登基,培根開始時來運轉,46歲擔任副檢察長,52歲擔任檢察長,56歲擔任掌璽大臣,57歲晉升英格蘭大法官,一直擔任到60歲。
政治上正春風得意時,培根突然被國會指控犯收受訴訟人4萬英鎊而犯受賄罪,被上院組成的高級法庭判罰監(jiān)禁在倫敦塔內,罰金4萬英鎊,并終生逐出宮廷,不得擔任議員和官員。他一生積累起來的名望,瞬時煙消云散。從此,培根不問政事,埋頭學問,直至終老。
“潛規(guī)則”培根
培根被判罪也認罪,但是否就認定培根是腐敗偽君子呢?且看下面分析。
什么叫受賄罪?我們當代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當時英國法律也是這樣規(guī)定,即法庭要證實某個人犯了受賄罪,就必須要拿出某個人因為受了賄賂而損公濟私的證據(jù)。換句話說,只是收錢并不違法。因為在當時,法官收錢是很平常的事,是潛規(guī)則。而法庭必須證明收的這些錢對判決有影響。當時,法庭卻拿不出任何證據(jù)。盡管法庭收集了28件物證:價值800英鎊的首飾盒、價值500英鎊的鉆石耳環(huán)、價值50英鎊的金扣子等等,但都無法據(jù)此判培根有罪。
然而,沒多久宮廷斗爭很陜波及到詹姆士國王。國王為了自保給培根施加壓力,—直受詹姆士國王器重而忠于王權的培根,決定不再為自己辯護而認罪。十分有意思的是,他卻是被關押時間最短的犯人——只有兩個晚上,而且他的巨額罰金也很陜被送還。很顯然,培根的獲罪、認罪和罰罪,都是一場政治交易。
除了政治因素外,人們會問:為什么其他法官搞潛規(guī)則,卻都沒犯事,而偏偏整天說得頭頭是道的培根,卻犯事了呢?
面對上院法庭對自己的這個判決,“法學家”培根自己是怎么看的呢?“我是英國這50年中最公正的法官。但在200年中,它(指對自己的判決)都將是公正的判決?!边@看似矛盾,該如何解讀?
很顯然,培根確實是收了當事人的錢。但這是當時英國流行的潛規(guī)則,法官們都這樣做,培根只是隨波逐流罷了。但培根作為大法官,知道這種收錢的潛規(guī)則,雖從法律上無法證明是犯罪,但事實上確實會對判決產(chǎn)生影響,是一種賄賂。早在1551年,老主教拉蒂莫就曾譴責過這種行為:“他們都喜歡賄賂。賄賂是一種高貴的偷竊。”
所以,培根難逃潛規(guī)則這件事,對從事官場職業(yè)人士(包括手中有職權者)有非常大的啟迪意義。雖然潛規(guī)則,往往意味著法不責眾,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犯事。但環(huán)境一旦變化,就會犯事。此時不犯,彼時也會犯。所以對潛規(guī)則大面上看似法不責眾,但微觀上不是誰都能心安理得地永遠潛下去的!只要環(huán)境變了,同樣的行為,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
當時的英國正處于文藝復興中后期,也是資產(chǎn)階級上升初期——君主立憲制是六七十年后的事情——法律體系還不是很健全,舊的權力形態(tài)正漸漸松動,新的法制形態(tài)還沒構建起來,因此法官吃了原告吃被告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不然,培根也不會在《論法律》里有如此豐富的感悟體驗和總結。
可是為什么偏偏這位最清廉、最公正的大法官培根會犯事呢?大眾心理學或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萬人恨”培根
我們再仔細看一下培根前60年的人生歷程:
培根父親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也出身貴族,是頗有名氣的才女。其家族中還有其他朝廷重臣。1573年,年僅12歲的培根被送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就是后來誕生牛頓的地方)深造。1576年,15歲的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走遍了整個法國。1584年,23歲的他就當選為國會議員。
1602年,詹姆士一世繼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并,受到詹姆士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大法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其間,培根業(yè)余時間還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
1618年升任大法官時,志滿意得、高調狂放的培根,舉行了盛大的生日宴會。有位詩人用詩句如此感慨:“英國的大法官,天賜的繼承人,他在柔軟的搖籃中就繼承了父親的地位,連他的衣服也是命運之神,用自己精選的白紗織成。”我想這首詩足可以說明一切。如此美好的事情全部給了培根,怎不遭人嫉妒?
第一,好事一人得。中年成為掌璽大臣,這是何等重要職位?次年又被任命為大法官。好事都落在他一個人頭上。“他憑什么?”
第二,世襲大法官。他父親曾是英國大法官,而他也做了大法官。培根在劍橋三一學院讀書時,伊麗莎白女王去視察,曾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撫摸著培根的小腦袋說:“我的小掌璽大臣。”當時培根的父親正是掌璽大臣?!皯{什么就他家出大官?”
第三,天資遭親妒。12歲就進了劍橋學院讀書,如此聰明,就連他的姨父都嫉妒,而且嫉妒了一輩子。他23歲就做了國會議員,卻一直到40歲都不得志,重要原因除了培根反對伊麗莎白女王的收稅法案,另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姨父實在太嫉妒培根了。所以,當老培根去世,小培根的姨父身為朝廷重臣時,小培根怎么可能會有機會呢?“他已然天資聰明,難道還要霸占一切嗎?”
第四,既官場得意,又學術超人。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后,培根的政治主張得到詹姆士一世的認可,旋即被提拔重用,平步青云。此外,其間還出版了很多的重要著作,其中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新工具》就是1620年出版。這部著作構成了至今科學家都—直采用研究方法的核心,對科學、對人類具有巨大價值,并轟動整個歐洲。身為公職人員,不全力以赴干公差,還有精力研究出版這么有影響力的著作,“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五,說一套,做一套。培根更遭人恨的,是身為大法官說了很多傳頌至今的漂亮警句,然而這在潛規(guī)則盛行的社會里,卻極為刺眼。更何況,培根一邊隨潛規(guī)則,一邊說漂亮話,能不被恨之入骨嗎?就像人們痛恨貪官,但更痛恨一邊貪腐一邊在主席臺上大講反腐倡廉的官。
正是由于上述五方面原因,培根顯然已被業(yè)內劃為異類,犯事便是必然的。
但旋即,國王又赦免了培根的罪行和罰金??梢娫跈嗔γ媲埃删褪莾簯?,國王也搞潛規(guī)則。這就是人隋社會權力生態(tài)下的無奈與荒誕。
“西方亮”培根
培根人生中的污點和爭議不止受賄這一點,但這些并沒有影響他成為一代偉人。因為,后人念念不忘的是他對人類的貢獻,而不是他的官位,也不是他的污點。
所以,培根五味雜陳的職業(yè)人生啟示人們,尤其那些在高位犯了錯的職場人,千萬不要泄氣。即便權力的道路斷了,換個角度看,沒準是人生另一條新路的起點。東方不亮西方亮。因為職場的路途千萬條,也許其他路更寬闊、風景更好。就像培根一樣,雖然政治生命完結了,但他的學術生命,反而讓他更加光芒萬丈。相反,如果培根沒做學問只當官,除了在位虛榮外,即使不犯事,又有什么價值呢?后人誰會記得他?那些視仕途為生命的人,一旦官路無望就自暴自棄,甚至走向社會和人類的反面,才是真正可悲的。
限于篇幅,本期暫寫法律培根。后期我會續(xù)寫哲學培根、科學培根、文學培根、教育培根等等。偉人能給我們的啟發(fā),將是五彩斑斕的。
責任編輯: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