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罡
摘要:在近年的教學觀察中發(fā)現(xiàn),隨著教學梯度和設計課題難度的遞增,學生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瓶頸期愈發(fā)延長甚至難以逾越。這種情形促使我們對低年級建筑設計教學進行反思,文章總結指出低年級教學中存在的五個問題,并以建構的六項教學功能對其進行分項診斷。最后將這一系列教學思考,通過使用紙板和木材的建構教學付諸實踐,藉此為低年級建筑設計教學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建構;低年級;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49-0212-02
一、教學反思
在近年的教學觀察中發(fā)現(xiàn),隨著課題難度提升,學生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瓶頸期被延長甚至難以逾越。對此,我們對低年級(1—2年級)建筑設計教學進行反思,結合學生作業(yè)的呈現(xiàn),發(fā)現(xiàn)并總結出以下五類問題。
1.技術/美術問題。在低年級設計基礎教學中,片面?zhèn)戎亍靶问矫酪?guī)律”的玩味,忽視材料、構造、結構、等建筑技術性措施之于空間的重要性的引導,導致技術相關概念游離在學生設計意識之外,出現(xiàn)了一種偏離建筑本體、倚重美術手段、進行隨意無表達的“美術建筑”誤區(qū)。
2.空間/形式問題。由于教學中對空間與技術措施關系的忽視,使得對形式的追求成為學生最重要的設計目標。在一些設計作業(yè)中,空間平面簡陋,表皮炫目,對“建筑形式是空間的外部顯現(xiàn)”這一重要原則意識淡薄,導致空間與建筑形式之間邏輯斷裂,形式表現(xiàn)與建筑本身沒有直接關系。
3.環(huán)境/場所問題。當美術表達與形式追求成為設計的核心,意味著建筑本體知識在學生的意識中漸行漸遠,這其中包括環(huán)境與場所這一組概念。學生設計中,建筑與空間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性弱,場所概念似乎從未出現(xiàn)過,建筑缺乏存在邏輯,淪為一個可以隨處安放的圖形。
4.意圖/實現(xiàn)問題。當建筑本體知識不能在設計中熟練運用,學生無意識地拾起了文字去表達他們的設計,用文字描寫設計概念,解釋設計過程,給設計起一個名字……其引申出教學中被忽視的一組概念,即:意圖與實現(xiàn)。由于低年級教學對建筑本體知識體系建構不足,導致學生的設計意圖往往偏向于“形象意圖”,加之建筑技術意識和能力薄弱,就難免依靠文字的解說功能作為實現(xiàn)手段。其產(chǎn)生的結果是對建筑設計的圖示語言越來越陌生,依靠牽強的文字去實現(xiàn)設計意圖,而不是邏輯嚴謹空間圖示。
5.虛實/審美問題。低年級學生的設計困境還受限于虛構的“圖面建筑”。繪圖,仍是建筑設計教學的主要手段,這種方法發(fā)展到極致,就產(chǎn)生了所謂的“圖面建筑”。在此情形下,學生的任務是用連續(xù)的筆觸或圖形表達實體與空間的種種關系,學生所接受的設計挑戰(zhàn)、認可或質(zhì)疑,也僅僅來自于此對其圖面準確性、合理性、美觀性的評判。這種教學方式在學生的意識中產(chǎn)生了誤導,即:漂亮的圖就是好設計,按時完成繪圖并獲得一個分數(shù),就意味著設計意圖的實現(xiàn)。
但是,建筑設計的最終目的不是畫一幅畫來欣賞,而是建造。只有跳出虛構的圖面建筑的壁壘,轉向真實建造,才能使學生看到圖面上顯現(xiàn)不出來的問題;體驗到空間與材料、技術、形式、場所的相應關系;認識到建筑之美存在于理性之中,從而獲得建筑審美取向上的轉變。
二、建構診斷
1.建構的概念。針對上述五類問題,我們嘗試以建構理論對其進行診斷。當建構(Tectonics)的概念被逐漸明晰為:詩意的建造(Construction),就意味著在建構與建造之間產(chǎn)生了一個重要的差別,即“詩意(Poetics)”。因為“詩意”先在,使建構成為帶有某種意圖的建造。弗蘭姆普頓在《建構文化研究》得出建構的兩點要義,即:(1)建構是帶有某種空間意圖的建造,而詩意也產(chǎn)生于此。(2)建構并不僅僅關注建造技術,它更關心的是建筑形式的表達。(3)實際建造是建構的前提,是對表達建筑形式,實現(xiàn)詩意的空間意圖的手段。(4)建筑學與工程學的綜合,是一種聯(lián)系兩者的實踐操作理論和方法。這也是建構的第四要義。(5)建構,是建筑理性審美的核心知識。
2.建構診斷模型。我們將建構五點要義,對應歸納出建構實踐的五項要求,進而指出其教學功能。并建立一個由建構教學功能對五類低年級教學問題進行診斷的模型。(表1、表2)
三、建構教學實踐:紙木建構
我們結合建構對低年級教學問題進行診斷的可能性制定建構設計任務書,要求在一個3M×3M的場地內(nèi),用木或紙板設計建造一個3M×3M×3M的校園空間,并按照調(diào)研—意圖—設計實現(xiàn)—構件加工—試做—建造實現(xiàn)的程序進行教學實踐。教學按照調(diào)研、意圖、設計實現(xiàn)的步驟進行。調(diào)研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是學習木構件的加工和連接方式,以及工具的使用。為此,師生到家具工廠進行調(diào)研,向工匠學習;學生進而結合給定材料特性、場地環(huán)境、校園生活需求產(chǎn)生了三種空間意圖(光影空間、交往空間、停留空間),并將意圖推演為校園讀書亭、二維碼掃描站和湖畔休息亭,使意圖的實現(xiàn)變得更加明確。意圖在推演中,逐漸顯現(xiàn)與空間的密切關聯(lián)。教學進入到設計實現(xiàn)階段,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是通過模型和繪圖完成對意圖的小尺度建造。通過模型研究,意圖1實現(xiàn)了對時間與空間關系的構想(頂板槽口形成表盤,空間光影隨時間的而變化,在正午時刻,出現(xiàn)一個完整的表盤光影);意圖2實現(xiàn)了用逐層扭轉的二維碼掃描界面界定一處交往空間的目標;意圖3實現(xiàn)了用紙板建構一處停留空間的構想。三組學生進一步通過繪圖研究具體的材料連接、構造表現(xiàn)、結構、建造程序、用料統(tǒng)計等問題。(圖1)
教學最后進入建造階段,雖然施工前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但當具有真實重量的材料出現(xiàn)的時候,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未曾預料的情況。例如基座龍骨結構強度不夠、頂板荷載過大、構件數(shù)量超出預算等。需要及時做出應變,盡可能保證方案意圖的實現(xiàn)成為學生們的共同目標。
四、結語
以上三個意圖作品分別獲得山東省建造設計競賽二、三等獎。通過本次教學實踐的,使學生加深了對建造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獲得了認識建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學生直接面對材料,體會圖紙上不可能遇到的各種操作問題,此時已不是從圖面設計的角度思考建筑問題,也不是一種美術的圖面表現(xiàn),而是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建筑設計是一門要求實踐性的課程,我們需要用不斷地實踐去診斷和優(yōu)化當下的教學方式,建構因其實踐性的要求,成為我們的選擇,為師生開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顧大慶.繪圖,制作,搭建和建構—關于設計教學中建造概念的一些個人體驗和思考[J].新建筑,2011,(04):11-13.
[2][美]肯尼斯·弗蘭姆普頓.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筑中的建造詩學[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