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
摘要:本文闡述了高校開設《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通識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探討了該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問題。本研究對高校《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通識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49-0181-02
通識課是指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以人文素質(zhì)、社會素質(zhì)、科學素質(zhì)與工程素質(zhì)教育為核心的綜合課程。蘇州大學于2016年秋季開始面向全校所有專業(yè)本科生開設了《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通識課,開課2年來,共有457名學生選課,每個教學班對該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評價分均在93分以上。本文闡述了高校開設《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通識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探討了該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問題,旨在為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高校開設《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通識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來,國內(nèi)外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使人們深刻意識到不安全的食品會給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危害。同時,食品安全中的營養(yǎng)安全問題,尤其是與膳食相關的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加強食品安全教育,使人們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增強食品安全意識,改變不安全行為,不僅是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發(fā)生的有效途徑之一,而且對增進國民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調(diào)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食品安全知識的知曉率較低,不少大學生存在不良食品消費行為,大學生營養(yǎng)不良、肥胖等與食品營養(yǎng)安全相關的疾病的患病率也較高[1]。為此,在高校開設《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通識課,彌補大學生相關知識的欠缺,引導他們正確認識食品安全問題,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科學的食品消費理念,對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身心素質(zhì),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增加就業(yè)機會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作為即將面向社會的特殊群體,可以通過他們向家庭、向全社會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從而增強整個國民的身體素質(zhì)和健康水平。
二、教學內(nèi)容的設置
通識課作為全校性選修課程,修習學生所學的專業(yè)較多,由于專業(yè)背景和年級不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存在著差異。針對這種情況,任課教師應特別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設置,在涵蓋食品安全與健康主體內(nèi)容的基礎上,應盡可能多地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與其飲食生活密切相關,專業(yè)性不太強、容易理解的內(nèi)容。
經(jīng)過篩選,筆者選擇了呂曉華主編的《合理飲食與健康》一書作為教材藍本,并對其進行一定的增減,最終形成了本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七章:(1)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食品安全的概念、內(nèi)涵、臨期食品及過期食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基礎知識,以及國內(nèi)外食品安全現(xiàn)狀。(2)第二章:營養(yǎng)素與人體健康。主要介紹蛋白質(zhì)、脂類、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纖維)、礦物質(zhì)及維生素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膳食來源、參考攝入量,缺乏與過量對人體的危害等。(3)第三章:飲水與人體健康。主要介紹水的性質(zhì)、代謝及生理功能,水的種類,科學飲水等。(4)第四章:合理膳食與人體健康。主要介紹食物構成及膳食結構類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痛風及骨質(zhì)疏松癥等慢性病的基本知識、飲食防控等。(5)第五章:食品污染與人體健康。主要介紹食品的生物性(細菌、霉菌及寄生蟲)污染及其預防,食品的化學性污染(農(nóng)藥殘留、亞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多環(huán)芳烴污染等)及其預防。(6)第六章:食物中毒及預防。主要介紹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霉變食品食物中毒及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識(包括預防與急救知識等)。(7)第七章:常見食品選購指南。主要介紹大學生喜歡購買的一些食品的選購知識。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任課教師應廣泛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本課程密切相關的圖片、視頻、MTV、動畫及電影等素材,制成PPT進行多媒體教學,并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例如,在講授國內(nèi)外食品安全現(xiàn)狀時,可以圖文并茂地列舉一些近年來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播放與食品安全相關的MTV、視頻等,讓學生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對該課程產(chǎn)生較強的學習興趣。又如,在講授營養(yǎng)素與人體健康這一章時,可以通過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的營養(yǎng)缺乏癥的典型癥狀,從而達到僅僅通過語言描述而無法達到的效果。本課程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換位教學法等。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能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深刻地思考和看待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增強在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發(fā)生于2013年4月的“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講解食品中的亞硝基化合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又如,在講解某種細菌性食物中毒時,可以先講授理論知識,然后和學生一起分析某個食物中毒案例,讓學生分析判斷是哪種細菌性食物中毒,并提出中毒原因及預防措施。
2.啟發(fā)式教學法。在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或?qū)W習新知識時,教師均可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或討論,然后教師再進行生動的講解,這樣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植物性食物中毒時可提問:為什么豆?jié){在煮沸時還要煮一會兒?在講解亞硝基化合物、動植物天然有害成分對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的影響時可分別提出:為什么隔夜菜最好別吃?為什么發(fā)綠的土豆不能吃?這些問題不僅與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而且非常貼近生活,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討論教學法。討論教學法一般是指拿出部分學時專門設置討論課。教師在上課前將討論的主題告知學生,事先將教學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組,讓每個小組利用課外時間查閱相關資料,展開課外討論后提出論點、論據(jù)并得出結論。討論課上先由各組學生代表發(fā)言,然后展開辯論,最后由教師給予點評和總結。例如,在講解亞硝酸鹽對人體健康影響章節(jié)時,可以設置“加工肉制品、紅肉是否致癌”的討論課,實時安排學生分組準備,正式討論課時分正反兩方進行討論和辯論并得出結論。討論教學法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相互學習,深化學生對食品安全方面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綜合能力。
4.換位教學法。對于學生感興趣、課程內(nèi)容相對簡單的知識點,例如,肥胖與科學減肥、燒烤食品與人體健康等,可嘗試采用換位教學法。具體方法是由教師在課前給出專題,學生組隊搜集相關資料,制作教學課件,上課時由小組的學生代表上講臺授課,然后由教師隨機抽取1—2名聽課學生談心得體會,最后教師用少許時間進行簡要點評。換位教學法能讓學生加深對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可以鍛煉團隊協(xié)作能力,學生講課更能吸引其他同學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2]。這種教學方法還可以實現(xiàn)教學相長,促使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四、考核方式的選擇
本課程采用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綜合考核方式。具體考核內(nèi)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上課出勤情況;二是平時作業(yè)(含課程論文)成績;三是課堂表現(xiàn),如上課回答問題情況、PPT制作效果、講課效果、討論課時發(fā)言和辯論參與情況等;四是期末考試成績。與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方式相比,開卷考試對于通識課的成績評定更加客觀,也更能反映出學生對所學課程相關知識的搜集和掌握程度[3]。因此本課程的期末考試采用開卷考試。本課程將上述四項成績加權后計入學生的總成績,以此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zhì)水平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
五、結語
目前,開設《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通識課的高校相對較少,對于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因此期望本文能適當?shù)靥岣吆屯晟圃撜n程在高校本科教育中的地位。我校開設這門通識課的時間也不長,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改進,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曉鶯,李凱云,張萌,等.大學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調(diào)查與探討[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4,20(9):13-15.
[2]許蘭娟.高校食品安全與健康公共選修課教學探索[J].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學刊),2014,(7):81-83.
[3]俞寧,王利琴.高職非畜牧獸醫(yī)類專業(yè)開設《健康養(yǎng)殖與動物食品安全》公選課的重要性與課程建設[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6,32(2):23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