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芳,祝玲娟,涂 惠,孔欣怡,趙昌萍,童志青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南昌 330006)
由于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2]。A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一種嚴重類型的冠心病,其特點為發(fā)病急、變化快及病死率高。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胸悶、發(fā)作性胸痛等,或出現(xiàn)心力衰竭的癥狀,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提高ACS搶救成功率及預后的關鍵是及時有效地救治與護理。
臨床急救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方式,其參照國內外疾病護理常規(guī)和標準,根據不同病種,以患者為中心,以取得最佳護理效果為基本準則。筆者對ACS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救治療ACS患者的影響。
選取2017年1—6月入住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內科且資料完整的ACS患者共180例,ACS診斷標準參考Mega等[3]報道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ACS標準,符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征,均無嚴重合并癥、近半年內無其他手術或意外傷害。使用單雙號法,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90例。對照組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40~70歲,平均(51.2±5.4)歲;試驗組中男55例,女35例,年齡41~69歲,平均(50.8±6.5)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如藥物緩解疼痛、吸氧、觀察病情變化、監(jiān)測生命體征、心理護理及急救護理等[4]。
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基礎上應用臨床急救護理路徑[5-6]:1)組建ACS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小組,制定臨床急救護理路徑相關方案。2)術前準備,包括健康宣教、完善檢查、術前談話、備皮、服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建立靜脈通路、監(jiān)測生命體征、心理護理。3)術中護理,備好導絲、球囊、支架、搶救儀器及相關藥品,監(jiān)測心電圖、血壓以及血氧變化。加強心理干預,提高患者的依從性。4)術后護理,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以及尿量,關注穿刺位置變化。引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積極實施相關生活護理。5)術后1~3 d,講解ACS的相關知識,如治療方案、護理措施及注意事項等,觀察傷口與病情變化。6)術后4~7 d,進行活動指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7)出院指導,術后1周出院,進一步加強ACS相關知識的宣教工作,進行用藥、飲食以及活動方面的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適度的康復訓練。
比較2組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進門-球囊擴張時間、并發(fā)癥和護理滿意度。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進門-球囊擴張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試驗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1—2。
表12組患者的治療指標比較
組別n進門-球囊擴張時間 t/min住院時間t/d住院費用/萬元并發(fā)癥例%對照組9086.5±3.210.1±0.45.2±0.31516.67試驗組9085.3±3.49.8±0.15.1±0.266.67t/χ22.446.362.634.25P<0.05<0.01<0.01<0.05
表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例
*P<0.05(χ2=6.03)與試驗組比較。
近年來,ACS的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能導致患者心肌大面積壞死,早期積極地抗血栓治療或介入治療非常重要。常規(guī)護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護理人員未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護理操作,僅遵照醫(yī)生的治療進行相應的護理操作。如何通過護理工作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臨床急救護理路徑是對特定的患者群體設定的住院護理模式,用圖表的形式提供時間和有效的護理,使護理工作有序完成,故提高了護理質量及準確性。有研究[7]表明,臨床急救護理路徑能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護理質量,并減少資源的浪費和康復的延遲。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在使用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后,患者的進門-球囊擴張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臨床急救護理路徑可有效改善ACS相關治療指標,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也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目前在臨床上,已逐步形成以患者的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入院診斷、住院檢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教育及出院等護理手段為縱軸,全方面為患者健康服務,同時患者積極參與,形成主動護理與主動參與相結合的臨床急救護理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