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君 廖 冰
(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qū),福建 福州 350014)
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大部分中小學校的校園網(wǎng)絡建設已經(jīng)完成,每間教室都可以聯(lián)網(wǎng)。教室里配備有一體機或電子白板,還建設了部分智慧教室。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智能終端應用于教學中已經(jīng)具備有良好的硬件基礎。那么,如何讓智能終端在教學中發(fā)揮作用,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從而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和綜合性人才?筆者在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理論基礎上,結合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qū)實際情況,進行課例實踐研究。
什么是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與學科教學如何進行融合?在此,筆者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三節(jié)課作為案例,闡述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課前、課中、課后教學模式。
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課前、課中、課后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課前,教師將智能終端特性融合到教學設計中,或制作微課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如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同時利用網(wǎng)絡平臺布置在線作業(yè)。學生利用智能終端學習微課視頻,并完成在線測試,通過在線檢測反饋微課學習的情況。教師對學生在線測試情況進行分析,對教學的設計進行重構或者微調,使教學設計更有針對性。如在生物學科課例《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部級優(yōu)課)中所展現(xiàn)的課前該教師通過微課介紹電熱迷宮的使用,以及演示倉鼠走迷宮,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學生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進行微課學習并完成教師布置的設計迷宮的作業(yè)。學生的作業(yè)通過家校幫APP上傳平臺,教師可以立即看到學生設計的迷宮方案,進行反饋、指導等。在通用技術必修一《工藝——孔明鎖的制作》一課中,教師也是利用了課前制作微課,并上傳網(wǎng)絡平臺讓學生提前了解孔明鎖加工工藝的一般步驟。
(二)課中,教師對學生在微課學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或利用智能終端的傳感器,完成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活動、課堂在線檢測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智能終端完成課堂活動。如在《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課例中,教師針對學生在課前的微課學習后的迷宮設計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并選擇優(yōu)秀的迷宮設計案例進行專項講解。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智能手機攝像頭對小鼠走迷宮的過程進行直播投放在大屏幕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氛圍。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該教師還利用網(wǎng)絡平臺布置在線練習,學生通過智能手機進行答題實時批改,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在《工藝——孔明鎖的制作》課例中,教師利用智能手機對學生對制作情況進行抓拍并投放在屏幕上進行講解,使學生及時改正自己錯誤的操作,提高實踐的技能。在高中物理《生活中的振動》課例中“創(chuàng)新實驗1——模擬簡諧運動”,教師應用了智能手機和一體機的同屏功能。(如圖1)兩名學生利用DR.Osci手機軟件來模擬簡諧振動,其他同學在一體機的屏幕上觀察他們的操作,從而得出簡諧運動的周期與彈簧的彈性勁度和小球的質量相關。在“創(chuàng)新實驗2——采集阻尼振動”,教師利用智能手機的傳感器實時采集物體加速度信號,并通過Linear Accelerometer手機軟件描繪出a-t圖像。學生通過對比不同時段的a-t圖像,得出阻尼運動的等時性。(如圖2)
圖1 創(chuàng)新實驗1——模擬簡諧運動
圖2 創(chuàng)新實驗2——采集阻尼振動
(三)課后,教師利用智能終端應用進行作業(yè)的布置、批閱和指導,可以通過語音或者視頻的形式。學生在課后利用家校幫APP完成作業(yè)并上傳,并且可以在線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如在《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課堂結束后,教師通過家校幫手機軟件進行作業(yè)的布置、批閱、反饋等。同時,家長亦可以有效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智能終端在課前,課后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家長還起著監(jiān)督學生使用智能終端的作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就是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課前課中課后教學模式。用圖表形式來表現(xiàn)該教學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教學模式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一般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由于學生個人基礎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講授的內容對每個學生而言都是一樣的,所以不能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需求。[1]
在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將學習的資料,如微課、測試、作業(yè)等,推送到學生的智能終端,學生可以自主地安排學習。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隨時反復觀看這些學習資料,也能在網(wǎng)絡平臺上與教師或同學進行討論,直到弄懂為止。學生的學習記錄都能在網(wǎng)絡平臺中保存下來,并且教師和學生通過智能終端很方便的瀏覽這些記錄,有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準確有效的過程性評價。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智能終端和網(wǎng)絡平臺,建立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對原有的教學模式一種有效的補充,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微課對基礎知識進行初步的學習。在完成網(wǎng)絡平臺中發(fā)布的測試診斷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利用平臺或課堂與教師或同學進行討論,提高學生溝通表達的能力和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要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策略,從而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2]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要求教師要懂得應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所以信息的獲取、加工、分析等能力,也成為當今教師必不可少的能力。
例如,在制作微課中,教師就需要學習微課腳本的編寫,視頻的拍攝,后期的編輯,上傳網(wǎng)絡平臺等內容。[3]在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網(wǎng)絡平臺布置隨堂測試,學生完成測試后,系統(tǒng)能自動進行評判,并給出學生得分情況。教師可利用此數(shù)據(jù),迅速做出診斷,然后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有的放矢地將一些典型的問題講明白,從而提升教師對課堂控制和指導學生的能力。
當今的智能手機中,內置有許多傳感器,如光線傳感器、距離傳感器、重力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等,教師可利用這些傳感器來測量實驗數(shù)據(jù),并通過專業(yè)的手機軟件將數(shù)據(jù)繪制成相應的圖像。這樣使實驗數(shù)據(jù)的采集更加直觀高效,從而提高了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在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教學模式中,家長在網(wǎng)絡平臺上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了解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生完成的情況等,并且能及時方便地與教師進行溝通,起到有效的監(jiān)督作用,從而使教師、學生、家長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實踐和研究表明: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qū)基于智能終端應用的教學模式,可以產(chǎn)生良好教學效果,絕大多數(shù)師生對此教學模式持肯定的態(tài)度。當然,目前這種新型教學模式,還在探索發(fā)展階段,研究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如學生自覺性不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不足,網(wǎng)絡平臺限制等,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