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殿專
摘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古訓,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學會去報答幫助過自己的人和事。但是現實問題是由于社會的發(fā)展,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目前很多初中生不懂得感恩,沒有以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家庭以及社會。那么,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去引導初中學生養(yǎng)成感恩的意識和美德并且付諸實踐呢?結合本人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多年的經驗,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此與大家一起探討方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感恩教育
引言:
初中時期正是青少年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中作為教師和家長必須對其進行引導,使其懂得感恩并且學會去感恩。感恩教育在中學時期應該 如何去實施呢?本人也在文章中與大家一同探討。
感恩教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品德與法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感恩并不是人類一出生就會的,而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教育中培養(yǎng)的。作為中學品德與法治教育的教師,應該如何去培養(yǎng)初中生的感恩之心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開展感恩教育的班級會議,讓孩子講述與感恩相關的故事
孩子講述父母及親人如何關愛自己,或者講述老師如何關心自己的小事,通過講述這些故事,可以讓孩子回憶起身邊的人平時為他做的一切,讓孩子們感受到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愛,只有真正地感受到了愛,他們才能知道要去報答和感恩。孩子體會不到別人的愛,會對這個社會產生敵意,產生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那么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孩子的人格和性格都會存在缺陷,甚至會做出一些違反犯罪的行為。因此,讓孩子體會到別人的愛是非常重要的,經常讓孩子講述親人、老師甚至不認識的人對其做出的關心和善舉等,會培養(yǎng)孩子感恩的品格。比如說,孩子在這種班會上講述自己生病時家長是如何關心自己照顧自己,感受父母的愛,這種愛會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在這種安全感中,他會懂得父母是愛他的,那么他會認為他也應該去愛父母。在他長大之后父母生病了,他也會去照顧父母,而不會出現“久病床頭無孝子”的社會現象。
2、告訴孩子任何人對他的好不是理所應當的,而是相互的
現在中國獨生子女比例較大,因此很多家長都是以自己的孩子為中心,孩子要什么,家長都會竭盡全力去滿足孩字的要求,甚至很多都不管不顧這些要求合不合理。孩子形成的心理就是別人愛我都是應該的,我想要什么就應該可以得到什么,所以他們就不知道去感恩。當一個人覺得全世界所有人對他的好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自己也應該以同樣的好去對待他人。所以家長應該經常讓孩子明白,所謂的愛都是相對的,沒有人應該為你去做什么,如果你希望別人繼續(xù)對你好,那么你就必須以同樣的好去對待別人。否則這是不平衡的愛,當愛的兩端所付出不一致的時候,是沒有人愿意繼續(xù)付出的,盡管是自己的父母,當我們認為他們的愛是理所應當而不去感恩他們,反而是經常讓他們生氣甚至是傷害他們,那么父母也會對我們失望,從而會導致他們覺得付出都是徒勞,從而對我們也會失望。因此,我們一定要教育孩子愛與被愛是相互的,只有明白這個道理孩子們才不會一直索取而不懂得感恩。
3、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從生活的細節(jié)培養(yǎng)其感恩的品德
很多家長和老師覺得教育孩子感恩或者說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孩子就可以學會感恩,殊不知這種口頭上的教育遠不及去做生活中的小事那么切實。我們可以讓孩子回家?guī)兔Ω改缸隽λ芗暗募覄眨@一方面可以讓其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其做家務的能力。但是現在很多家長的觀念就是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什么都可以替孩子去做,最簡單的家務活都不愿意讓他去做,給他足夠多的時間去學習去寫作業(yè)。一個從來不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孩子是很難懂得去感恩的,反而會變得很自私,缺乏家庭責任感,不能夠理解到父母的辛苦更不能理解自己作為家庭中的一員而應履行的職責。在生活中的小事中最能鍛煉一個孩子,從小事做起,去感恩父母親人及老師,將感恩落實到切實的行動中去。
4、要培養(yǎng)孩子大愛之心,整個社會他都應該去感恩
前面我們提到的孩子學會感恩更多的針對的是父母,親人及老師這些身邊的人,但是作為一名社會中的人,對從事任何職業(yè)的人都應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街上掃地的清潔工為我們清理街道給我們潔凈的環(huán)境,我們應該對其感恩;醫(yī)院里面的醫(yī)生為我們治療,醫(yī)好我們的疾病,我們應該感恩;那些挑著擔子在街頭賣東西的爺爺奶奶為我們提供日常的蔬菜水果,我們應該感恩。當我們用一顆感恩之心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我們要感恩的人很多,我們要感恩的職業(yè)很多,整個社會都是我們需要感恩的。當孩子有了這種品格和覺悟,那么我想整個社會會更加和諧和美好,也不會發(fā)生那么多違法犯錯的事情了。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大愛精神,對社會秉承著一顆感恩的心,善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初中生中培養(yǎng)這種感情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他們正處于社會感發(fā)展的快速階段也容易被感化,一旦錯過這個階段,再去對其進行類似的教育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為他們可能已經養(yǎng)成了淡漠和自私的品行。
小結:
培養(yǎng)初中生的感恩之心,要落實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中,不僅落實在思想,還應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小事當中,不僅要感恩父母親人和教師,還應對整個社會持一顆感恩之心,學會感恩,做一個善良對社會有益的公民,是教育應該達成的基本目標。
參考文獻:
[1]韋秋梅.淺談如何對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J].2016(10)
[2]王輝.淺談在感恩教育下的初中生學歷提升策略[J].2015 (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