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探討之不足體現(xiàn)為前提論證多于方法探尋、立場糾結(jié)多于自我認知、宏觀指導多于微觀實踐。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命題的提出,背后蘊藏有非常復雜的關乎文化振興與文論自覺的因素;要瞄準打造人類文論話語知識共同體來正確認識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對象范圍;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研究重在建構(gòu),旨歸在建構(gòu),評價標準亦在建構(gòu)。中西同題比較作為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在現(xiàn)階段上的一種策略選擇,是由中國文論對于西方文論所處的劣勢位置、中西同題比較有助于搭建溝通交流的有效平臺、中西同題比較與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之目標任務相向而行、中西同題比較研究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精細化研究趨向等因素決定的。
〔關鍵詞〕 同題比較;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
〔中圖分類號〕I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8)05-0192-05
〔基金項目〕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青年學者項目(Q2016219)
〔作者簡介〕陳軍,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江蘇 揚州
225009。 自近代以降,伴隨社會變革風云,梁啟超、王國維一輩學人面對西學,率先展開了建構(gòu)中國現(xiàn)代文論話語的實踐嘗試。算而今,業(yè)已兩個多世紀。尤其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始,西方文論的輸入更是因為社會改革開放的推波助瀾,呈現(xiàn)出一發(fā)而不可收之勢,對于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產(chǎn)生了空前強烈而持久的沖擊,其嚴重后果是使得“中國文藝理論建設和研究漸入窘境?!薄?〕于是乎,1990年代以來,一股聲勢浩大的中國文論“失語癥”、中國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zhuǎn)型吁求之類的風潮,甚囂塵上,影響不息,引人矚目。學界圍繞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話題的研究也是紛紜琳瑯,或就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總體原則建言獻策,或就某具體西方文論流派對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實際影響作細部考察,或就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路徑作實際個案的探索,或就“中國文論”及其與西方文論關系作本體論闡說,或反思中國文論現(xiàn)代傳承與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進而為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研究提供借鑒……諸如此類,都為繼續(xù)探討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奠定了充實的理論參考基礎。
一、當前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探討之反思與不足
第一,前提論證多于方法探尋。不論處于哪一種境地,本民族、本國度的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gòu)都是發(fā)展中無法回避的命題,只有建構(gòu)了這一話語體系,方可參與國際話語交流與互動,彰顯民族活力與自信,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亦然??墒欠从^一些相關研究,仍是拘囿于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必要性、可能性等方面,一而再地論證為什么建構(gòu)的前提,老生常談,難覓新意。流于重要性的重復強調(diào),而對究竟如何整合融通先秦至今的中國文論遺產(chǎn)思考不夠、琢磨不深、方法不多、碰撞不足,導致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研究不時給人一種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空洞印象,阻礙了正常應有的學術(shù)進程。因此1990年代曹順慶等先生鄭重呼吁:“中國的文論話語已經(jīng)不是一個‘要不要重建的抽象理論問題,而是‘怎樣重建的迫切現(xiàn)實問題?!薄?〕
第二,立場糾結(jié)多于自我認知。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必須直面以歐美文論為代表的他者的存在,這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說,對待中國問題不可,也不能離開世界眼光。此間不應該是孰優(yōu)孰劣、孰高孰下的偏狹性價值判斷,更多的應該是交流互鑒、融合并進的開放性對話關系。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從屬于全人類的文論話語建構(gòu)總體系,而不應該陷于自我中心主義或民族原教旨主義。離開世界視野大談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是一個偽命題。所以,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diào):“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gòu)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但是,在關于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探討過程中,一小股明顯的潮流就是糾結(jié)于中國文論與以歐美文論為代表的他者關系的立場,甚至錯誤地把西方文論視為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敵對和障礙。退一步而言,即便是如此,我們對自己的文論傳統(tǒng)資源又認知到何種程度呢?我們敢說對于老祖宗留下來的文論都弄通吃透、了然于心了嗎?記得2013年發(fā)表的一篇論文的題目特別醒目:《為什么中國人讀不懂中國文論》,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試就《文心雕龍》研究而言,新世紀初,還有學者不無憂慮地指出:準確把握《文心雕龍》這一獨特的中國文論話語體系,仍是一件十分艱難的工作和未完成的任務?!?〕
第三,宏觀指導多于微觀實踐。與上述兩個方面密切相關,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既是一種理論研究,更是一項實踐性強的學術(shù)工程,探討必須以實踐為旨歸,外部研究必須盡快轉(zhuǎn)向內(nèi)部研究和微觀實踐,切實開展好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宏觀層面關于為什么建構(gòu)、建構(gòu)的意義何在、如何處理中外文論之間關系等,不是不重要,而是說宏觀層面的探討都是為了指導微觀實踐層面的具體開展,服務于實踐操作。若是光停留于或偏向于宏觀指導,微觀實踐嚴重滯后于宏觀研究,割裂宏觀指導與微觀實踐,則對于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明顯不利,建構(gòu)恐怕永遠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罷了。近些年來,隨著學界有識之士的重視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資助支持,詩話、詞話、文話、曲話等一系列文論資料文獻整理次第展開,并相繼推出階段性成果;另外如重寫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文學理論的呼聲不絕于耳;以及《中國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之類實踐成果的問世,應該說微觀實踐層面的薄弱局面在慢慢改觀、逐漸向好。
值得一提的是,楊明照、季羨林兩位先生曾分別撰文《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論》(1986)、《東方文化復興與中國文藝理論重建》(1995),針對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及其必要性、基本立場等發(fā)表了卓有見地的意見,高瞻遠矚,實事求是,振聾發(fā)聵,重讀之感慨宛同昨日眼前之事,足可窺見加速改進當下建構(gòu)研究現(xiàn)狀之急迫性。
二、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之我見
首先,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命題的提出背后蘊藏有非常復雜的因素。作為一個擁有五六千年輝煌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文論資源自是構(gòu)成其燦爛而博大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對自身文論傳統(tǒng)的挖掘、整理、總結(jié)與歸納、提升,使之進一步體系化,本身就是一項時代使命。楊明照先生指出,“我們應當行動起來,將我國極為豐富的古代文藝理論介紹出去,讓世界充分認識?!坏珶o愧于我們偉大的民族,而且必將豐富和完善世界文論寶庫?!薄?〕在中華民族矢志早日復興,努力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中國夢之際,這種使命感應該是越發(fā)強烈。在這種時代氛圍感召之下,學界亦應有這份時代自覺,建構(gòu)好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向世界文論大家庭發(fā)出中國好聲音,推出中國好理論,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民族自信。同時,中國文論自身的體大精深、紛繁復雜也有待自我消化、自我厘清,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傳承與轉(zhuǎn)換創(chuàng)新。應該說,伴隨著外國文論的大肆傳播,對中國文論自身的全方位認知與提煉越發(fā)顯得緊迫,否則我們真的將要失去自身特色的理論棲居家園,淪為外國文論的附庸與殖民地,而這與我們新時代的新使命新夢想,極不相稱且背道而馳??陀^、科學、全面認識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之原因,有助于更加清醒地認識建構(gòu)之核心要務,有助于提升建構(gòu)之自覺,有助于建立對于建構(gòu)之復雜與困難程度的準確全面估計。
其次,要對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對象范圍建立正確認識。眾所周知,對于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不同學界領域的專家都在積極關注和參與,可是又難免有側(cè)重點之差異。比如古代文論方面的專家就比較傾向于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或謂之適用性問題,焦點是古代文論當下繼續(xù)存在的必要性、合法性問題;而文藝學方面的學者則比較關心中外文論異同問題,焦點在于中國文論存在的必要性與合法性問題。兩者重心與焦點之不同還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兩者都不能單方面代替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這一命題。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既包括古代文論、近現(xiàn)代文論、當代文論等各個歷史階段文論資源的整理與研究,更包括針對如許文論總資源進行去蕪存菁的辯證反思,匯聚精華,鉤沉機理,深度探究,在交流互動中求同存異,在碰撞論爭中淬煉特色,共同打造人類文論話語知識共同體。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對象范圍的正確認識,有助于統(tǒng)一各學術(shù)領域的建構(gòu)反思步伐,分工合作,齊心協(xié)力,殊途同歸,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完成建構(gòu)工程。
最后,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研究重在建構(gòu),旨歸在建構(gòu),評價標準亦在建構(gòu)。外圍性的建構(gòu)前提論證和宏觀指導原則的探究越多,反映出的愈是對于中國自身文論資源復雜精深性的退舍與回避。中國文論資源不僅時間跨度大,而且復雜程度世無其雙,這就決定了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兩重困難。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絕非一日之功,必須要有持久戰(zhàn)準備,建構(gòu)之路任重道遠。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季羨林先生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與西方文化并行的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兩大體系之一,這也就決定了中西文學理論植根的文化土壤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但是,“西方和東方,分析和綜合,不同的方式要相互補充,相存相成,不可流于一偏?!薄?〕外國文論絕非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之障礙,切實領會外國文論真諦,也有助于我們以更加科學全面的眼光審視和建構(gòu)自身的文論遺產(chǎn),強化我們建構(gòu)的學術(shù)自覺程度,以進一步提高建構(gòu)的質(zhì)量和水平。重在建構(gòu)這一宗旨的確立,有助于我們調(diào)整重心,凝聚力量,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氣概,穩(wěn)步推動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之進程。
三、中西同題比較作為一種建構(gòu)策略
所謂中西同題比較研究,是指圍繞中西語域下的同一個問題或命題展開的異同比較研究。之所以將中西同題比較研究作為當下開展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策略選擇,是由于下列因素決定的:
第一,中國文論相對于西方文論所處劣勢位置。準確的定位有助于我們作出準確判斷。不少研究指望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地建構(gòu)起中國文論話語之大廈,動機良好,但是絕無實現(xiàn)可能。其中緣故即在于缺乏對于中西文論所處不同時代位置的清醒認識。不得不承認的一個嚴峻事實是,在中西文論交流甚或中國與歐美一些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關系上,嚴重不平衡的逆差現(xiàn)象長期且客觀存在,不容否認。一切基于這樣定位的認識和結(jié)論,才是實事求是、客觀科學的,否則都是超越或脫離客觀事實的。設若認可這樣的失衡逆差事實,那么所謂“失語癥”就是發(fā)展過程之中的一種必然,是必須要經(jīng)歷的中西文論交流互動過程中的階段現(xiàn)象,不可逾越。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則是,如何盡快從“失語”的盲從與追隨中求得突破,進入跟跑狀態(tài),為將來的并跑和超越積蓄力量。此時如果就一味強調(diào)以我為主,化西為中,強調(diào)特色,堅持差異,是罔顧事實的一廂情愿,缺乏足夠的媒介來實現(xiàn)如此跨度的角色轉(zhuǎn)變。中西文論交流之間的此種嚴重逆差決定了我們必須“同”字當頭,尊重西方文論的優(yōu)勢地位,以中西文論中的共同問題和命題尋求中西文論之間平等對話的契機,從而贏得跟跑、伴跑的角色轉(zhuǎn)換。換言之,借助同題比較,使得西方文論有意愿、有興趣與我們開展交流對話,以期改善我們長期失語的不利局面。
第二,中西同題比較有助于搭建溝通交流的有效平臺。在中西文論互動過程中,簡單地以西釋中或以中證西、以中補西,皆長期受到詬病,最大原因在于沒有處理好中西方文論各自的主體地位,導致交流不平等,結(jié)論難免存在削足適履、機械套用、強制闡釋之弊,大大降低了中西文論對話交流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而使得比較詩學研究常常處于非常尷尬的窘境。而同題比較則較好彌合了中西文論之間存在的巨大落差,方便搭建平等對話平臺。不僅如此,同題比較還提供了問題或命題這樣科學有效的具體抓手,也從比較對象上保證了比較詩學研究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已有研究還有一種傾向,認為在建構(gòu)中國文論話語過程中,凡是西方文論的概念、思維、范疇等都必須一概擯棄,力求以全部自我的磚瓦來進行打造。這就在中西文論之間人為劃下了溝壑,實質(zhì)上否定了兩者之間對話交流在形式上的可能性。正像賴大仁先生指出的那樣,“完全以西方的理論范疇來研究闡釋中國古代文論固不可取,容易造成‘失語;但完全排斥似乎也無益,特別是在比較詩學研究中,如果只一味強調(diào)中西詩學的‘異質(zhì)性,認為彼此不能對話,不可兼容與通約,那就失去了比較研究的意義?!薄?〕我們必須杜絕和防止如此這般的狹隘思想和偏頗做法。
第三,中西同題比較與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之目標任務相向而行。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首要面對的就是異常豐富龐雜、精深博大的文論資源,如何整合、提煉就是一個異常棘手的絕大問題。同題比較提供了一個值得期待的路徑,以問題和命題切入對于文論資源的梳理與挖掘,憑借基本問題和命題自身的基礎性、滲透性、輻射性,實現(xiàn)貫通古今中外,提綱挈領式地覆蓋文論全部。同題比較還鮮明體現(xiàn)出以退為進,誘敵深入的對話交流策略,因為中西文論之間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說,同題比較的結(jié)果就勢必觸及同題之異。同題比較決定了中西文論之間的可對話性、趨同性,而同中之異則必將揭示出中西文論之間的區(qū)別特質(zhì)及其背后所表征的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妨可以說,同題之同,首先讓中西文論能夠淡對懸殊,走到一起,開啟對話交流;而同中之異,則是讓中西文論最終真正實現(xiàn)平等相待、互學互鑒。不難想見,眾多同題之網(wǎng)結(jié),必將編織出一幅五彩斑斕、璀璨奪目的多元世界文論新圖畫。
第四,中西同題比較研究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精細化研究趨向。比較詩學務必要注意比較對象的恰當性與合法性問題,否則只能是為了比較而比較。必須要避免大而無當?shù)拇址攀降膫伪容^。如果說這樣的情形在比較文學進入我國學界的初期還能允許或被原諒,那么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探索與發(fā)展,比較必須要有的放矢,科學把握好比較對象。過去常說學術(shù)研究倡導小題大做,特別是隨著大數(shù)據(jù)、云處理時代的到來,小題大做不僅僅只是一種倡導,而是勢在必行。精細化比較研究就是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的小題大做,“細”是對研究對象選擇的要求,越具體、越基礎、越具有可比較性;“精”是對于研究深度和視野廣度的要求,研究必須直接觸及研究對象背后各自深藏的民族文化基因。而同題比較立足基本問題或命題展開,其宗旨正與精細化比較研究的精神相契合。
① 引自呂祖謙《詩說拾遺》,《呂東萊先生文集》卷一五,文淵閣四庫本。中西同題比較研究作為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一種策略選擇,是否具有現(xiàn)實可操作性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當前某些研究已經(jīng)對此有所踐行,例如“中西文論關鍵詞比較”研究,“以關鍵詞為切入點,將西方文論與中國文論進行比較辨析,以期發(fā)現(xiàn)其在不同理論語境中的異同”,“作為走出當代我國文論困境重要思路”來試圖解決中西文論之間的融通對話問題,從而為創(chuàng)建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當代我國文藝理論話語新體系準備好條件?!?〕又如李春青教授圍繞“意境”范疇,研究認為不能把“意境”范疇完全視為舶來品,并以宗白華先生的意境論學說為例,論證了“意境”說在中國文論傳統(tǒng)背景下的獨特而深厚的理論資源?!?〕諸如此類的研究,縱橫捭闔,鞭辟入里,別具一格,顯示出中西同題比較強有力的學術(shù)之魅。下面圍繞文論與美學方面再略舉數(shù)例以證之。
例如關于審美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問題,席勒指出,“是什么現(xiàn)象宣告野蠻人進入人性的呢?不論我們對歷史探究到多么遙遠,在擺脫了動物狀態(tài)奴役生活的一切民族中,這種現(xiàn)象都是一樣的:對外觀的喜愛,對裝飾和游戲的愛好。”〔9〕甚至還有科學家通過實驗來證明動物無審美行為能力,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即在于是否具有審美能力。我國先秦時期對此也有相關論說,像《詩經(jīng)·鄘風·相鼠》抨擊說:“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樂記》中也說:“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薄抖Y記·曲禮》中也有“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可見,以審美作為人與動物之區(qū)別,中西方都涉及外觀形式,但是席勒的重心在于客體物的形式之于主體的意義與價值層面,而我國先秦時期則既有客觀聲音之文之于主體人的價值層面,又關注主體本身是否具備禮樂之文的外在形式顯現(xiàn)。總之,我國先秦時期的關于審美是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烙上濃重的早期禮樂文明的時間痕跡,屬于審美倫理化的典型性狀。
又如狄德羅提出“美在關系”說,元代郝經(jīng)在論說絕句中的要言警句的重要性時,對此也提出獨具特色的中國版本:“譬如觀山,諸山掩映,中有奇峰一二,則諸山皆美矣。若一二奇峰,平地而立,便有峭拔秀潤氣,非樓石劍門少華,則不能。此絕句全篇,詩人所尤重也?!薄?0〕狄德羅明確否定不存在絕對美,只有處于關系中的相對美,而郝經(jīng)則不然,認為絕對美和相對美都是存在的。
上述兩例都是著重于中西文論之間的同中有異,除此而外,中西文論之間也有不少有趣的趨同性觀點。例如我們有審美倫理化的強大美學傳統(tǒng),其實也有針對文學審美獨立性的相關論述。北宋謝良佐贊譽程顥解《詩》的高妙時指出:“善乎明道之言《詩》也,未嘗章解而句釋也,優(yōu)游吟諷,抑揚舒疾之間,而聽者已煥然心得矣?!雹僮鳛榻饨?jīng)之語言形式自身就具有高度審美效果。類似的還有屠隆評價“六經(jīng)”時認為,不僅其中思想內(nèi)涵可貴,而且作為表達思想之載體的“文字奚不盛哉!《易》之沖玄,《詩》之和婉,《書》之莊雅,《春秋》之簡嚴,絕無后世文人學士纖秾佻巧之態(tài),而風骨格力,高視千古?!薄?1〕清代魏禮也同樣對《詩經(jīng)》語言的審美效果做出具體評價,即:“詩之所以感人,性情油然而不自已者,則尤在于韻?!薄?2〕換言之,我國也有一股與西方文論發(fā)展相似的語言形式美學潮流,只是被言志傳道的耀眼光芒多少掩蓋了而已。
再如,關于形式與內(nèi)容之關系觀,除了我們熟悉的《論語·顏淵》中“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的表述,另有如王安石的觀點值得注意,他說:“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不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薄?3〕在強調(diào)內(nèi)容與形式必須統(tǒng)一之同時,又強調(diào)其中內(nèi)容之于形式所應有的優(yōu)先地位。置之于西方文論中毫不遜色的還如關于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理論,嵇康就說過:“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異號;趣舉一名,以為標識耳?!薄?4〕同樣點出了符號能指與物之間的約定俗成關系。特別是北宋程頤拈出“文義”與“文意”兩范疇對應能指與所指、語言的意義與涵義之分,即“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后可求其意, 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薄?5〕清代袁枚、鄭珍等人還注意到“語言”與“言語”兩范疇之不同,所謂“字字古有,言言古無”〔16〕“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17〕是也。其他如文學風格論,眾所周知,影響最大的是1753年法國文學家布封提出的著名觀點“風格即人”,認為同樣的思想內(nèi)容,不同人的表達呈現(xiàn)會打上鮮明個人烙印。我國明代李夢陽早于布封兩百多年就以“體勢”來指稱文章、書法之風格,他說:“作文如作字,歐、虞、顏、柳,字不同而同筆。筆不同,非字矣。不同者何也?肥也,瘦也,長也,短也,疏也,密也。故六者勢也,字之體也?!薄?8〕形象地以書法之恒定筆畫與多變體勢之間的辯證關系來表征風格之內(nèi)涵,簡潔直觀又特別合理貼切。
其他在諸如美是什么、美的特征、美與善的關系、審美教育與人的物化、藝術(shù)真實與生活真實、陌生化手法、審美自由、典型人物、靈感、文學起源、詩樂畫之別、詩史之辨、童心說、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優(yōu)劣論、文藝與社會發(fā)展不平衡性等等一系列命題上,中西文論都有異同交錯、各見其彩、相映生輝的共鳴或碰撞,有待逐一予以比較檢視,從而為建構(gòu)中國特色文論話語做好全面厚實的鋪墊與積累。
四、余論
中西同題比較作為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在現(xiàn)階段上的一種策略選擇,是審時度勢,綜合多方面因素謹慎作出的路徑考慮。行百里者半九十,同題比較離不開在熟稔中西文論全部主要家底的基礎上遴選出同題比較的目錄,離不開研究者全面學養(yǎng)的有力支撐,離不開對比較結(jié)果尤其是同中之異的深度分析與精煉融通……我們有理由相信,一道道同題比較,如同一塊又一塊的堅實基石,必將引導我們走向中國文論話語建構(gòu)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張江.當代西方文論若干問題辨識——兼及中國文論重建〔J〕.中國社會科學, 2014(5): 4.
〔2〕曹順慶, 李思屈. 再論重建中國文論話語〔J〕.文學評論, 1997(4): 45.
〔3〕戚良德.《文心雕龍》與中國文論話語體系〔J〕.文史哲, 2004(3):40.
〔4〕楊明照.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 1986(1): 119.
〔5〕季羨林, 林在勇. 東方文化復興與中國文藝理論重建〔J〕.文藝理論研究, 1995(6):4.
〔6〕賴大仁. 中國文論的“異質(zhì)性”與“同構(gòu)性”問題〔J〕.文學前沿, 2002(2): 168.
〔7〕丁國旗. 當代我國文論建構(gòu)的突圍之路——從“中西文論關鍵詞比較”談起〔J〕.文藝爭鳴, 2017(1): 40.
〔8〕李春青. 略論“意境說”的理論歸屬問題〔J〕.文學評論, 2013(5):32-39.
〔9〕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 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85.
〔10〕郝經(jīng).唐宋近體詩選序〔M〕//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三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410.
〔11〕屠隆.文論〔M〕//由拳集: 卷二十三.明代論著叢刊(第三輯)本.臺北:臺灣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12〕魏禮.李云田豫章草序〔O〕//魏季子文集: 卷七. 道光二十五年珍溪之紱園書塾重刊本.
〔13〕王安石.上人書〔M〕//臨川先生文集: 卷七十七.四部叢刊本.
〔14〕嵇康. 聲無哀樂論〔M〕//嵇中散集: 卷五.四庫全書本.
〔15〕程顥,程頤. 河南程氏遺書: 卷二十二〔O〕.清同治十年(1871)六安涂氏求我齋所刊書本.
〔16〕袁枚.續(xù)詩品·著我〔M〕//詩品集解·續(xù)詩品注. 郭紹虞,輯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176.
〔17〕鄭珍.論詩示諸生時代者將至〔M〕//鄭珍巢經(jīng)巢詩集校注:卷七. 楊元楨, 注釋.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2:304.
〔18〕李夢陽.駁何氏論文書〔M〕//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 嘉靖九年(1530)刊本,明代論著叢刊(第一輯)本.臺北:臺灣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責任編輯:潘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