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 勇
在幼兒園工作的兩年里,我時常感受到幼兒園教師從教的艱苦與辛勞——“我每天工作得如此拼命,不是為了那一點獎金,我在路上總是走走停停,想著布置環(huán)境”;我經(jīng)常體會到幼兒園教師擁有其他職業(yè)工作者所難以企及的幸福——“我每天工作得如此開心,只是因為有你的存在,我在教室里忙忙碌碌,想著逗你開心”;而更多的時候,我則是被幼兒園教師那份濃濃的“仁愛之心”所感動,所鼓舞,所震撼——“幼兒園的小朋友是我的最愛,每天看著他們心像花一樣開。什么樣的孩子是最呀最可愛,什么樣的笑容才是最開懷。燦爛的笑容從嘴角開,匯成那陽光明媚的花海。小朋友的歡樂是我們的期待,一路邊走邊跳才是最自在,我們要笑就要笑得最開懷!你是我心中最美的花朵,讓我用心把你來澆灌(來澆灌?。┯朴频爻铎诺挠讕燂L,用愛卷走所有的塵埃。”幼兒園教師對孩子的愛不是平凡的愛,而是一種傾情體現(xiàn)對孩子的虔誠而美好的篤愛——“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高震東);是一種對所有孩子的公平而無私的博愛——“孩子是種子,種子隨風會吹落在每一片可能的土地上,土地從來不會挑選種子,陽光、空氣和水也會善待每一顆種子,我們教育人員,就是土地、陽光、空氣和水”(王政忠);是一種對孩子、對教育無比溫暖而堅定的鐘愛——“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chuàng)造幸福”(蘇霍姆林斯基)。
可以說,“仁愛之心”是幼兒園教師最為核心的素養(yǎng),沒有之一,而是唯一,是最為重要、最為突出、最為核心、最為基本的素養(yǎng),正如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名作《愛的教育》時所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有意思的是,香港大學2009年名譽院士頒獎典禮上的一段解說詞同樣說明了教師最首要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知識,不是技能,而是“仁愛之心”。香港大學將當年度的名譽院士頒給了一位從沒接受過任何教育,只是在食堂和宿舍里為學生提供服務的人員。這位被歷屆學生尊稱為“三嫂”的82歲的婆婆袁蘇妹,為港大的食堂和宿舍服務了44年,擔任服務員與廚師。雖然沒有學識,但她始終充滿著“仁愛之心”,對學生的照顧無微不至,不僅關心他們的起居飲食,而且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成為“宿舍靈魂人物”。香港大學用名譽院士的頭銜,表達了對她這位“不教而教”的“教育者”的尊重。頒獎詞里有這樣一段令人動情的解說:“她(三嫂)以自己的生命,影響了每一位大學堂宿生(即住宿生)的生命。”
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提問來確認:“您懂得怎樣表達愛才能讓孩子們接受和滿意嗎?”幼兒園教師的愛是有智慧的,有方法的,無智慧的“愛”反而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幼兒園教師要用孩子所喜歡、所滿意的方式來和孩子相處。設想一下,假如有段時間你心情低落,不想說話。你有三位朋友,第一位,不打擾你,安靜地走開,但總是會過來看看你的情況;第二位,與你促膝長談,分析情況,出謀劃策,幫你找出問題;第三位,二話不說,拉你去逛街購物,游山玩水。請問您覺得哪個朋友的關愛是有效果的?其實,這三個朋友的關愛都是很好的,而關鍵則在于此時此刻的“你”更希望采用哪一種方式,“你”更希望采用的那種方式就是最適合的方式?!皶邸钡挠變簣@老師懂得傾聽孩子,懂得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用孩子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他們的“愛”。所以,教師的“仁愛之心”是需要智慧的。有的幼兒園教師“不會愛”,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會喜歡他所給予的那種愛的方式,而沒有充分傾聽孩子的心聲,所以就以自己所習慣的方式來向孩子表達愛,而不是用孩子所喜歡、所期待、所渴望的方式來表達愛。
這也就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您有是非感嗎?您有責任感嗎?您有做了錯事而油然而生的愧疚感嗎?”幼兒園教師的“仁愛之心”始終與其內心的道德律令緊密相連,它是由諸多價值標準與律令準則所組成的,包含了與生俱來、自然而得的良知(synderesis)和后天習得的,對道德是非判斷的傾向、態(tài)度等的良心(conscientia)。無論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還是后天通過陶冶、涵養(yǎng)、化育等培養(yǎng)而形成的,這種所謂“良知良心”的“仁愛之心”是恒久而綿長的,不因時移,不因世易?!叭蕫壑摹笔且环N最為重要的純然的、純粹的、純善的、純美的“良知良心”,可以擺脫普通意義上的教條,其靈活運用,端乎教師一心,即是否有真、善、美的“良知良心”。
(三)幼兒園教師的“仁愛之心”是一種“警覺之心”,即“懷刑自愛”
我們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孩子,當您想發(fā)火,想對他們呵斥時,您有警覺到自己的這種缺乏仁愛之心的沖動與不當嗎?”幼兒園教師的“仁愛之心”應該是出自內心的,是本己心之震動,是愛的毫無掩飾的流露,是“生命的歌唱”,是“善”的充盈與溢出。這種“善”既有其天然性,也有因為受到良好的師范教育而產(chǎn)生的效果。當然,無論是天然的,還是經(jīng)過師范教育培養(yǎng)的,都表現(xiàn)為教師具備了王陽明所說的“警覺心”的意識與能力,即當教師想要做出負面的、消極的、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行為之時,他的內心突然“警覺”出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這種“非善”的“惡念”,并油然而生出內心的震動與不安,“警覺”到自己即將做出“非善”行動的不妥與不合適,警覺是本心自己之震動。本心一有震動即示有一種內在不容己之力量突出而來違反那汩沒陷溺之流,而想將之挽回……因震動而認識本心,即因本心之震動而認識本心自己。此即所謂復其本心,求其放心。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巧妙之辦法。印度的思想家,被譽為印度國民心靈導師的克里希那姆提也反復提及,“智慧是心的警覺,要靠心靈時時保持警醒。”
倘若幼兒園教師的眼光只盯著那幾個功利性很強的外在目的的話,他就有可能會不自覺地陷入為了達成這一外部的、短期的目的而采用“不擇手段”的方式。這不是孩子的幸福,反而是對他們的傷害。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羅蘭夫人在彌留之際高呼:“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蔽覀儾环磷鲞@樣的修改:教育,教育,多少摧殘兒童、揠苗助長假汝之名而行!如果幼兒園教師能警覺起來,他就會將教育看成是一個師幼共同成長的幸福旅程,旅程會有快有慢,也會偶爾錯失一些美景和風光,但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師幼共同經(jīng)歷美好的、幸福的、愉悅的、奮進的時光。中國臺灣的張文亮老師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就很好地詮釋了在傳統(tǒng)的功利主義取向下的成人是不太會在乎孩子的內在心靈的呼喚的,因為他受到功利主義教育目的觀的牽絆,而失去了對教育目的“警覺”與體察之心。只有放棄了功利主義的目的觀,幼兒園教師才會變得警覺起來,智慧起來,敏銳起來。
“以善至善”這一語詞里有兩個善,前者是“方法善”“手段善”“過程善”,后者是“目的善”“結果善”“追求善”?!耙陨浦辽啤钡慕逃砻?,幼兒園教師不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教育方法上也應是“善”的。善的人格追求基于人的內在德行或潛能,而完成于個體的符合德行的教育生活實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好孩子不是“教”出來的,是“活”出來的,“過”出來的,“見”出來的,“聽”出來的?!皩W校在歷史上曾被稱作‘首善之區(qū)’。從本質上來說,教育確實是善的。但是,教育的這種本質的善必須通過教師的合乎這一善的本質的教育思想與行為才能得以實現(xiàn)。凡是違背這一善的本質的教育思想和行為,都不可能體現(xiàn)教育的善,反而體現(xiàn)了惡?!?/p>
筆者時常會想起曾經(jīng)參加過的一個很有意義的學術會議。2010年4月的某一天,筆者應邀赴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參加“全國兒童教育理論高峰論壇”。步入會場,一幅巨大的標語頓時打動了我——“尊重兒童,守護童年”。當時的我猛然想起多年前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附屬幼兒園參觀時的場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課程學系的迪克遜老師領著我們十多位來自中國的老師在幼兒園里參觀。我們經(jīng)過了幼兒園里的一個不太寬敞的過道。迪克遜教授突然回過頭,當看到我們擠滿了整個過道往前走時,他有點不高興,提醒我們:“你們?yōu)槭裁床蛔尦鲆话氲目臻g給幼兒園的孩子們啊?”我們不假思索地回答:“現(xiàn)在過道上并沒有孩子們呀,孩子們都在活動室里呢!”我們的回答反而讓迪克遜老師更氣憤了,他向我們責備道:“只要在幼兒園里,你們就應該要有‘尊重兒童’的意識,隨時要讓出一半的過道空間,以便孩子跑出活動室后能自由地在過道里跑動。”什么是尊重?筆者認為,這就是真正發(fā)自內心的、聽從內心召喚的尊重,而這種尊重是深深印刻在迪克遜老師心底深處的。如果幼兒園教師沒有充分地尊重兒童,那么兒童也往往不能真正“如其所是”地展示自身??傊?,幼兒園教師的“仁愛之心”是“慧心”的靈活運用,“良心”的執(zhí)著堅守,以及“警覺心”的截流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