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夢?王乃弋
〔關鍵詞〕認識自我;高一年級;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2-0042-03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獨特的個體。
2.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眼中的自己。
3.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他人眼中的自己。
4.引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活動對象】
高一學生
【活動時間】
40分鐘
【活動方法】
心理游戲、小組分享
【活動準備】
白紙、簽字筆、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標志動作
設計意圖
熱身活動的目的有二。第一,團輔課程的學生們來自不同的班級,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有益于團體的建立。同時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們的思緒回到團輔教室中來。第二,學生做出的標志動作具有個人的特點,每個人的標志動作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師:現(xiàn)在,大家圍成一個圓圈,從某位成員開始依次走到圓圈的中央做出一個動作來代表自己,同時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例如:小明走到圓圈的中央喊出“小明”,并向大家做出比心的動作。當一名成員在圓圈中央做出動作后,全體成員必須做出與他一樣的動作,并大聲喊出他的名字。
教師做出示范,學生們開展活動。
師小結:大家剛剛都做了一個動作來代表自己,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但找到了代表自己的動作,還對彼此更加熟悉,相信大家已經(jīng)可以記住彼此的姓名了。
二、名字的故事
設計意圖
一方面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獨特的,另一方面促進同學們之間的了解。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彼此以喜歡的名稱稱呼,拉近成員之間的心理距離。
師: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下面我們一起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分享內容如下:
1.團體內分享自己名字的由來,自己的名字是誰起的呢?
2.你對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理解,在這個團體中,你希望我們叫你什么名字?
師小結:通過這個活動,大家分享了各自名字的故事。有的人的名字是爸爸媽媽翻字典查到的,有的人的名字是根據(jù)五行取的,有的人的名字是父母的朋友取的……每個名字的故事和我們本人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名字中大多包含了長輩對我們的期待和祝福。在剛剛的分享過程中,我們也了解了大家希望在團體中被喊的名字,在接下來的團輔過程中,期待大家可以彼此以喜歡的名稱稱呼。
三、我是誰
設計意圖
通過該活動,讓學生們了解自己眼中和他人眼中的自己,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在分享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彼此之間給予感受層面的回應,促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且有利于團體成員彼此建立聯(lián)結。
活動規(guī)則:
1.每人一張紙和一支簽字筆,在紙上寫出10條自認為符合自己的特點,紙上寫自己名字。
2.教師把紙收上來之后,打亂順序后發(fā)給同學們,每個人拿到的紙不能是自己的。要求同學們把紙條上認同的特點用水彩筆圈出來,并至少新添2個“你是……的人”。寫完之后,把紙還給各位同學。
師:大家現(xiàn)在看看自己列出的哪幾條被他人圈出來了,他人給自己新添了哪幾條,看到這些內容的時候,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分享。
師小結:在剛剛的分享過程中,有的同學覺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中肯,認可了自己的某個方面,自己有點小驕傲和開心。有的同學覺得很困惑,明明不是很熟悉的人,為什么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認真的品質呢,怎么猜到的呢?經(jīng)過彼此的交流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猜的,而是在課堂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品質。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些特點是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我們可以在內心衡量要不要把這些特點在他人面前展現(xiàn)出來。有些特點是他人知道,我們自己還沒留意到的,可以和身邊人的交流,及時關注到自己的這些方面。可能還有些特點是我們和他人都沒有發(fā)現(xiàn)的,這需要我們自己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這樣,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四、我喜歡我自己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冥想,思考關于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地方,哪些方面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方面是無法改變的;自己的哪些方面是自己喜歡的。從而引導學生們接受自己,悅納自己,以一種積極的方式進行自我認識以及成為更好的個體。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現(xiàn)在想一想自己哪些方面是不喜歡,但可以改變的。關于這些方面,你會做出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想一想自己哪些方面是自己不喜歡的且不能改變的,你會試著接受它,因為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F(xiàn)在,再想一想你喜歡自己的哪些方面。這就是你自己,你喜歡自己。
師總結:在今天的團輔過程中,我們了解了自己的一些方面,關于“我是誰”,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斷變化的。引導大家認識自己,并不是要給自己貼標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自我探索,最終悅納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
【活動反思】
高一團輔課程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的班級,存在部分學生之間互動較少的情況。為了促進團體的建立,本次團輔課程的座位是根據(jù)學生出生月份分配的,避免團體中小團體內部互動過多的情況出現(xiàn)。在“標志動作”環(huán)節(jié),大家需要運用肢體來表達自己的時候,可能由于不常用肢體表達,部分學生十分拘謹。在“我是誰”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學生們會有很多“意外之喜”,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被他人發(fā)現(xiàn)了,驚喜中又帶著幾分靦腆,意識到自己被同伴關注是有利于高一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的。在團輔過程中,教師是作為一個陪伴者的角色出現(xiàn)的,學生們依靠團體的力量獲得積極的自我概念,并學會自我悅納。另外,自我概念是一個需要不斷建構的過程,高一學生關于自我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一)優(yōu)點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本團輔課程有以下兩個優(yōu)點。
1.團輔主題緊扣高一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求。高一學生的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擁有積極、良好的自我意識,有利于高一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發(fā)展。2012年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幫助高中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本團輔課程以認識自我為主題,通過熱身活動和名字的故事,讓學生初步認識自己,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認識自我的興趣。開展“我是誰”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還能夠學會認識自我的方法,這種方法簡單易操作,具有可復制性,學生可以在生活中運用這種方法。學生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消極的自我認識,而“我喜歡我自己”的冥想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們以積極的方式進行自我認識,悅納自己。
2.活動設計新穎。本課程將教育戲劇、心理學理論以及冥想融合在一起,活動形式豐富新穎,有利于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團輔中來。本課程是體驗式課程,不同于傳統(tǒng)的講授式課程,學生是本課程的主體,教師注重學生們的體驗。在團輔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并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感受,讓他們在團體中汲取力量。新穎的活動設計,為學生們打開心扉,吐露心聲做鋪墊。
(二)不足
本課程由于課程時長的問題,開展活動的對象是小的團體(12人左右),一般作為選修課程開課。如果針對更大的團體進行輔導,需要一定空間的團輔教室開展活動,時長也應該增加,才能夠保證團輔效果。這對于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心理課時安排提出了要求。團輔活動的分享環(huán)節(jié)時間較難把控,可能導致部分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分享自己的感受,影響團輔的整體效果。這需要心理教師豐富的團輔經(jīng)驗和課堂節(jié)奏掌控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思奇. 中學生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7.
[2]韓進之,魏華忠.我國中小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調查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5,1(1):11-17.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學校咨詢研究所,北京,100875)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