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成
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中,更加能夠發(fā)揮多媒體在幼兒多重感知實踐中的作用,特別是多媒體音樂、視頻等課件的使用,讓幼兒從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
游戲與課程之間應該是平行互補的,教師在組織課程內容過程中,通過游戲化設置來豐富教學活動,順應幼兒的認知特點,促進幼兒從游戲化課程活動中獲得有益的成長。比如,在幼兒園小班律動活動中,有些幼兒好玩好動,但對統(tǒng)一的律動參與積極性不高。這時,我們可以引入《小雞出殼》的動畫視頻課件,利用多媒體多變的畫面、豐富的色彩影像來激發(fā)幼兒參與的興趣。視頻課件中描述了一只小雞慢慢地走出蛋殼的情景,如果只是讓教師進行語言表達的話,缺乏生動形象感,幼兒也可能聽不進去。但是從動態(tài)的母雞與小雞的叫聲中,幼兒仿佛看到了一只真正的母雞在孵小雞。顯然,他們被課件中的母雞、小雞吸引住了。順著幼兒的注意力,教師恰當地引領幼兒活動起來,與母雞、小雞打招呼,做游戲。當然,對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還可以融入其他活動空間,包括課內的動手活動、課外的拓展性活動。比如,在室內通過導入木工類動手課件,讓幼兒在多媒體的指導下,與課件一起動手拼木藝;在戶外組合器械活動中,可以從不同器械的使用方法視頻中,讓幼兒自主選擇參與適宜性的戶外活動,從游戲化課程中構建不同的學習主題活動,豐富幼兒的課程與游戲之間的融合方式。
幼兒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往往從感性、直觀的形象入手,來漸進拓展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課程游戲化作為激發(fā)幼兒思維的有效工具,增強幼兒聽、說、看、動手等潛能的開發(fā)。比如,傳統(tǒng)的語言課程教學往往采用教師說、幼兒聽的模式,而通過導入多媒體課件,利用動態(tài)的圖片、視頻來展現語言的魅力,激發(fā)幼兒在腦海中構建鮮明的畫面,構建花園、田野、魚塘、森林、溪流等動態(tài)化的場景。在語言與音樂、畫面所構成的學習氛圍中,幼兒能夠更快捷地融入語言學習的情境中,并加深對語意的理解,從中去感受和欣賞語言的豐富意境。同樣,在多媒體所營造的多維空間中,幼兒可以圍繞教學內容來更好地發(fā)揮想象力,將整個語言學習過程與畫面的呈現形成對應。比如,在《橡皮膏小熊》的講故事環(huán)節(jié),我們讓幼兒先觀看影像,當看到小熊受傷時,我們提出疑問,請幼兒猜測小熊受傷的原因。很多幼兒都進行了想象,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充分調動了他們對故事積極思考的熱情。
從幼兒園課程教學內容來看,有重點也有難點。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直觀化,幫助幼兒掌握重點,淡化難點。比如,在中班數學教學中,我們引入《小刺猬的項鏈》的動畫視頻課件,并結合白板來制作一條沒有完成的項鏈。當畫面定格在小刺猬的項鏈時,幼兒都盯著白板上的這根項鏈,這時,我們引出由幼兒扮演小刺猬來繼續(xù)串項鏈,一邊串,一邊數數。顯然,利用動畫輔助數學教學,避免單純的抽象化數字所帶來的認知屏障,也讓幼兒能夠從多媒體演示中激活學習積極性,增進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大班數學認識圖形教學中,我們引入游戲《城堡大闖關》,根據大班幼兒對游戲規(guī)則和游戲經驗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由此來模擬“俄羅斯方塊”這一特色游戲,在畫面上制作一個正方形方框和許多小圖形,通過講解游戲規(guī)則,讓幼兒將這些小圖形放到方框內,看誰放的層數最多。幼兒在充滿趣味的動手操作中,既了解了不同圖形的特點,又很好地規(guī)避了不同圖形的抽象記憶難點,發(fā)揮了多媒體的教學優(yōu)勢。
課堂互動是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增進幼兒綜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多媒體輔助教學與課程游戲化設置,可以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深化課程結構設計,讓幼兒自主去探索、去發(fā)現,去掌握知識。比如,在中班數學教學“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概念時,我們利用“圖形變變變”游戲,在畫面上制作一張表格,第一行分別放上不同形狀的圖形;然后,在表格下面擺放不同形狀的物品,讓幼兒選擇一個物品,將之放到對應的形狀圖形下面;如果三角形下面放一個三角板,則會發(fā)出鼓掌的聲音;如果三角形下面放了一個圓形餅干,則會被彈出表格之外。利用這一可視、可動的游戲,幼兒很快理解了不同形狀的對應關系,也讓整個數學課堂充滿樂趣。
[1]賀芬芳.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帶來的選擇與改變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5).
[2]陸菊仙.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