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縣油竹實驗小學 柳飛燕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新興課程?!镀返屡c生活》這一教材在經過14年的使用后,于2016年更名成了《道德與法治》,從書名可見其教學主題隨之改變,教師也應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要在對教材充分研讀的基礎上開啟新的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排上尊重了兒童立場,以兒童的發(fā)展為主,這與當前課程改革強調的“生本教育”“學為中心”的基本理念是相符的。教師只有充分把握《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特點,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以此引領學生進行高效化的道德與法治學習。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強調:“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發(fā)展內涵與價值。”《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排上注重“從兒童興趣出發(fā)”,這主要體現(xiàn)在與原來的《品德與生活》教材相比,《道德與法治》教材增加了歌謠和連環(huán)畫,而且在表達話題時,語言和對象也都發(fā)生了變化。而這諸多的改變之處,都是圍繞兒童的心理個性特征和家庭環(huán)境等出發(fā)的,通過抓住每一細節(jié)點來凸顯出教材編寫中的“從兒童出發(fā)”思想。
低年級學生對于歌謠與連環(huán)畫是十分喜歡的,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從“兒童興趣”出發(fā)增加了歌謠與連環(huán)畫。
(1)增加了朗朗上口的兒童歌謠
在一年級上冊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其歌謠數量足足比以往的教材多了10首。如,以往的教材中關于遵守交通規(guī)則部分內容,是通過填空來呈現(xiàn)的。而現(xiàn)行教材對這一內容就編寫了一首兒歌,以讓學生更加關注對兒童中交通規(guī)則的學習,更有效地樹立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這樣的轉變也體現(xiàn)出,教材的編寫以及教學都應該尊重兒童的真實需要和學習特點,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來促進知識教學的高效性。
(2)增加了豐富多彩的故事連環(huán)畫
從兒童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更愿意接受故事的形式,這也是兒童普遍具有的特點。在之前的教材中,針對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只編寫了一個連環(huán)畫故事,那就是“鐘姐姐對我說”。而現(xiàn)行教材中的連環(huán)畫高達六篇,在課本的2~3頁有“上學啦,真高興”,6~9頁是“交朋友”,第33頁為“小熊想提問”,第46頁的故事是“危險是怎么發(fā)生的”,第49頁是“沒早睡,真糟糕”,課本62~65頁的“團圓”。這足以說明這套教材對兒童成長規(guī)律的充分把握和尊重。
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是以表達話題的形式呈現(xiàn)學習內容的,與以前的《品德與生活》教材相比,《道德與法治》教材從“兒童興趣”出發(fā)從話題內容和話題對象兩方面進行了改變。
(1)話題表述語言的改變
在原來的《品德與生活》教材中,表述話題時采用了偏于成人化的語言。如,第一冊教材中的第4頁編排的是“新生活開始了”的話題。兒童由于思維層次的欠缺,所以尚不能對“生活”的含義進行理解,而什么是“新生活”也會讓學生疑惑。而對于這部分內容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是以“上學啦、真高興”這樣的語言進行表述的,這樣的語言表述抓住了兒童表達的特征,更符合兒童的語言習慣。再如,“養(yǎng)成飲食好習慣”是原來《品德與生活》第一冊41頁中的內容,兒童很難接受“飲食”這種表述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這部分內容的標題為“這樣吃好嗎”,采用兒童表達般的語言習慣,以提問的形式來推動他們進行思考,為課本語言賦予了更多的兒童化氣息。
(2)話題對象的改變
小學開學的第一天,象征著兒童從幼兒園步入了小學的新天地。這會讓他們的內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此在第一冊的《道德與法治》中,就展示了與兒童進入小學內心的不安有關的圖片,而教材是針對所有一年級學生的,對于那些內心產生了與課本所描述的情緒相同的兒童,課本內容沒有回避,而是提高關注度,也借此來讓這部分“小眾兒童”受到其他同學的關愛。
在“上學啦,真高興”的話題中,第二頁的左下角就編入了一張體現(xiàn)小女孩依戀父母的圖片:父親送小女孩來到校門口,但小女孩遲遲不愿進學校。而后在教師的開導下,她向父親揮淚告別,牽著教師的手慢慢地走進學校,她內心深處的不安也漸漸消散。與這一編寫方式相同的,還有第33頁的故事“小熊想提問”和62~65頁的故事“團圓”,前者揭示的是某些兒童想要參與課堂問答,但卻不知該如何提問的現(xiàn)象,后者表現(xiàn)出留守兒童對家人的懷念,它們無不是對“小眾兒童”的關注。
教學中,教師應樹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意識,緊扣教材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要針對每位學生進行精細化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不經意間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在充滿愛的氛圍中感知道德與法治知識。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排時,是順應兒童的生活與成長軌跡的視角的,是從“兒童認知”規(guī)律切入的,因此,更加符合了小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認知規(guī)律。
在編寫《道德與法治》教材時,編委的思維邏輯緊緊圍繞學生成長的軌跡出發(fā),以便以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來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智慧。從教材所編寫的內容來看,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過程的變化,以螺旋式推進方式來達到學生的發(fā)展與課本相適應的目的,以此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實現(xiàn)更有效地自我管理。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于低年級學生,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中年級學生,則重在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培養(yǎng)學習習慣上;而到了高年級階段,則把核心放在如何與他們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上。
《道德與法治》教材通過“主題——課題”的方式把同一主題置于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學中,豐富了主題的核心內容。如,主題“我”,對一年級的教學,要求學生從自身習慣入手,而到了二年級,則需注重對課余興趣的培養(yǎng),當步入高年級階段,則需學生更多地在生活中挑戰(zhàn)自我。可見,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而言,盡管主題一致,但在不同層次的課題中能使主題更加升華。這樣的教學策略亦有助于學生推動思維層次的提高,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在不斷地培養(yǎng)中實現(xiàn)生活能力發(fā)展,讓學生在不斷地成長中實現(xiàn)智慧地發(fā)展。
學生在年齡不斷增大的過程中,生活場所也會不斷地拓展,進而就會不斷地同外界進行聯(lián)系。所以教材除了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更應為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服務。
《道德與法治》這一新版教材的發(fā)布,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主動意識中學習,讓學生不受“唯我主義”思想的影響,改變傳統(tǒng)學習中的功利思想和工具主義,以從中學到更多有利于自身智慧提高和價值實現(xiàn)的東西。不僅如此,教材還把“共在”思想貫穿其中,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去建立內在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連接。這樣,便于學生在回顧“歷史”中探尋文化的源泉和井繩;在經歷“當前”中培養(yǎng)對自然的熱愛;在遙望“將來”中梳理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做到在生活中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
《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的主線為“自我—家庭—學?!鐓^(qū)(家鄉(xiāng))—國家—世界”,是隨著學生的成長階段分段設立的,主要覆蓋了學生的成長、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實踐、國家生活以及世界大同這六個方面。讓學生在這一主線的引導下,就能形成“萬物一體”的哲學思想,從而在理解各方面的關系中,領會自身同他人、社會和自然的緊密關聯(lián);進而在不斷關聯(lián)中,使學生的意識從自我發(fā)展為復合,在交錯的環(huán)境中去體會文化與生活,借此推動學生拓寬思維,以更寬廣的視野在知識和生活中自由馳騁。
教材不僅是呈現(xiàn)教學內容的載體,而且是引導學生開展學習的載體,因此,教材中的對話形式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編者從“兒童活動”視角設計了對于對話形式,選用了一些色彩清新的圖畫和童趣十足的文字,刻畫了可愛的人物形象,無不讓學生為之著迷。基于這一些兒童化的對話形式,就可組織學生進行對話,但應注意對話的發(fā)生應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以真正吸引學生參與道德實踐活動。
與原來的《品德與生活》教材相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每一課的設計上都是分欄目設計的。所不同的是在原來的《品德與生活》教材中,都通過陳述的方式來進行欄目說明。如第二冊第8頁的“這也是愛”和第26頁的“奇妙的光和影”等。而《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欄目名稱的設計上引入了疑問題目的方式。如在第二冊的第3頁中,欄目名稱為“這樣做好不好”,還有在第38頁中為“家人的愛藏在哪里”等。這樣利用充滿疑問色彩的名稱,就能第一時間吸引學生與課本展開對話,從而實現(xiàn)主動地參與思考。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強調,《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與活動緊密相關綜合型學科。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運用了生動的圖畫表現(xiàn)形式和語言,來吸引學生對有益活動的注意,借此就能有效地開展生本對話。在豐富的圖文表達中,新課本涵蓋的范圍是非常廣闊的,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適合兒童的學習活動。
這一些學習活動的呈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道德與法治》第二冊第17頁的“找不同”屬于游戲活動,第25頁的“種花草”屬于種植活動,第35頁中的“家族樹”屬于填空活動,第42頁中的“小謎語”屬于猜謎語活動,第48頁中的“折衣服”屬于家務活動。有些章節(jié)還鼓勵教師帶兒童到戶外進行活動。如,“風兒輕輕吹”這一課中,前兩個欄目占據了第18和19頁,其中都是一些小朋友在有風的環(huán)境中玩耍的圖片,而且還以兒歌的形式來增添神秘感,吸引學生投身于制作風車的活動中。對低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自然是喜歡這種具有活潑性的文字和圖片,所以學生就能更主動地參與到生本對話之中。而且,還能從課本中發(fā)現(xiàn),其編寫意圖是希望教師能讓課堂更具開放性,以便學生在廣闊的天地中自由地體驗風的存在。
從中可見,教材所所編排的兒童活動都是與他們的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而且通過在活動時向教師的討教、與同學的合作以及自主地思考,讓學生能體會到更多的聯(lián)系……學生在課本活動的指導中,就能更好地提升個人生活的智慧。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不僅活動豐富,而且設置的交流環(huán)節(jié)也多。這一形式正好符合低年級學生生字掌握量不夠的情況,與其讓他們書寫,還不如用口頭表達來得更有效。而且在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時,學生還能不斷從課本中找到有用信息來證明個人觀點,有利于推動其提高思維能力。通過討論學習,他們經思考得出的結論還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中,并在生活中進行應用,這樣,不僅對兒童的道德培養(yǎng)有促進作用,更有利于兒童的思維提升。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第二冊教材中,發(fā)起話題討論的地方將近40多個,其內容涵蓋的方面亦是非常廣的。對于這些主題討論,教師應注意兩個方面:首先要廣開言路。也就是要為學生營造自由討論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真正做到對學生自尊心和積極性的保護。而且還應注意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能實現(xiàn)更多地交流和互動。其次要引導學生遵守禮序。教師應針對低年級學生在討論中欠缺能力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在充分了解話題內容的基礎上,學習分組、分工、匯報、傾聽、記錄以及補充總結等討論方法,在方法的指導下完成討論,從而實現(xiàn)更高的效率,借此提升學生的思維質量。
總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基于“兒童立場”編排的好教材,能夠有效地引導兒童進行高效化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兒童立場引導兒童樹立起正確的道德法治意識,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1]晏焱,李敏.開創(chuàng)道德與法治教育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級《品德與生活》和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對比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7(08).
[2]張淑環(huán).新教材 新旅程——“道德與法治”教學新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7(01).
[3]章樂.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教學的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