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開展好班級管理工作的方法多種多樣,贊揚是班主任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鼓勵的一種重要方法,班主任正確把握贊揚的方法,對班級管理工作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班主任;贊揚;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9-04
作者簡介:黃淑平(1976—),女,湖南隆回縣桃花坪中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
人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贊揚,班主任如果能正確把握贊揚的方法,無疑會對學生健康成長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那么,廣大班主任要如何去贊揚學生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六個問題。
一、挖掘不明顯的優(yōu)點加以表揚
班主任贊揚學生重在挖掘,要善于化腐朽為神奇,從學生潛在的優(yōu)點入手。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班主任應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無盡的潛力可挖,要把每一個閃光點視為教育的資源與財富充分利用,力求使學生中存在著的多種潛能變成現(xiàn)實,切實克服那種認為只有少數(shù)學生才是“可塑之材”的錯誤觀點,勇于并善于做一名“伯樂”。班主任只要善于做“肯定”者而不是“否定”者,久而久之,學生的優(yōu)點就會熠熠生輝。
二、贊揚時盡量不要提過分要求
班主任贊揚學生后,不要講過分條件、提不合理要求。如果馬上提要求,會令學生們覺得班主任的表揚是有所企圖的,從而失去某種中肯和真誠,這樣往往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沒提要求的贊揚,學生會認為它來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在此情境下,學生自然會思考自己受表揚的原因,然后自覺地延續(xù)和保持某種良好行為。當班主任以后向他們提要求時,他們便會想起教師曾經(jīng)對他們的表揚,這種念頭會令他們產(chǎn)生一種動力,這種動力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是外在強迫,從而使學生的轉(zhuǎn)變變外化為內(nèi)化,使學生牢牢記住教師的要求,并且付諸行動,努力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
三、要贊揚行為或品行而非其本人
班主任應贊揚學生所做的事情本身或其品性,而不要隨便延伸,擴展到其他方面。比如某個學生將某件事處理得非常恰當,我們就應該贊揚他們做好事這件事,而不是說“你真聰明”;比如某人做題目很正確,你就不能隨意說“你品質(zhì)真好”。因為贊揚他做好了事情,他就會去回味做事的這個過程,他就會把這種優(yōu)良品質(zhì)發(fā)揚光大,這與聰明毫無關聯(lián);而贊揚其聰明,則是隨意發(fā)散的行為,不利于他們謙遜品德的形成。同樣,學生解題正確,我們只能就事論事,贊美他心細、認真就可以了,而不能贊美他品質(zhì)好,否則會導致他以為解題正確就是品質(zhì)好了。這是一種將“智育”代替“德育”的錯誤做法。
四、要贊揚學生的獨立個性
班主任評價學生過于強調(diào)統(tǒng)一,以“標準化”的方法試圖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同樣模式的制成品,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各方面、多層次的建設人才,因此,班主任在表揚學生時,應清楚地看到他們身上存在的差異,從學生的個性出發(fā),考慮他們的發(fā)展和獨到之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人格。發(fā)展學生的特有優(yōu)點、個性才能,才能使學生能更自覺、更充分、更主動地提高自身整體素質(zhì),做到揚長避短。比如班主任的每一次表揚和贊美,既有學習先進分子,又有遵守紀律、助人為樂、熱愛集體、感恩、寬容的典型,那就是完整的、全面的。
五、用辯證的眼光贊揚優(yōu)生
青少年身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一時期他們明顯的特點是:好奇心強,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強,容易吸收各種知識;可塑性強,容易按照各種模式進行塑造。因此班主任在贊揚學生時,過早地對學生下結(jié)論,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這需要班主任辯證看待學生,以發(fā)展觀點看問題,特別是那些被我們視為“可塑之材”的優(yōu)生,如果班主任贊揚時,不以一分為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不但會使優(yōu)生在充滿優(yōu)越感的氛圍下,不知不覺地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而且還會嚴重挫傷學困生的積極性。同時,對班主任本身來講,也會因為思維定式而對他們疏于防范,甚至過分信任而放任自流。
六、堅持公開表揚與私下表揚相結(jié)合
表揚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是增強學生前進的動力,但不同的表揚方式對學生的成長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后果。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采取公開表揚與私下表揚相結(jié)合的辦法。公開表揚,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渴求得到老師認可的心理,另一方面更為其他學生樹立了一個學習的榜樣。但是公開表揚也要視情況而定,那些涉及學生隱私、家庭、男女交往、性格等不宜公開的進步,班主任可以采取私下表揚的方法,既肯定學生的進步,又照顧學生的面子,同時也可以減少同學之間的矛盾。
總之,贊揚學生是一門藝術(shù),廣大教師只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正確的贊揚方法,我們的贊揚、激勵教育法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和效果。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
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4.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南京:譯
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