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軍
為了改變熟悉的教學內容、熟悉的教學視角、熟悉的教學套路、費時多而收效微的閱讀教學,我提出并努力踐行著“陌生化”閱讀教學。這一閱讀教學的新思維、新視域、新樣態(tài)、新方法,受到了生來就好奇、求變的小學生的歡迎,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為了厘清“陌生化”的相關理論,明確“陌生化教學”的概念及其原則與特性,我進行了相關文獻研究,并結合閱讀教學實際和個人教學主張做如下闡釋。
一、什么是“陌生化”
1.先哲與“陌生化”
眾所周知,“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核心觀念,然而“陌生化”絕非20世紀才有的新名詞。事實上,“陌生化”濫觴已久,其源頭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那里。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中就有這么一句話:“給平常的事物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這是很好的;人們喜歡被不平常的東西所打動。”可見早在遠古時期,我們偉大的先哲們業(yè)已意識并重視到“陌生化”的功能與價值。只不過在當時還沒有“陌生化”這一詞,用的是諸如“驚奇”“驚異”“不平?!边@樣的一類詞,但意指高度一致。查閱文獻,便更能取得驗證:
“使用奇字,風格顯得高雅而不平凡;所謂奇字,指借用字、隱喻字、衍體字以及其他一切不普通的字……它們因為和普通字有所不同而顯得奇異,所以能使風格不致流于平凡?!?/p>
——亞里士多德《詩學》
在這里,亞里士多德所謂的“不普通”即“陌生化”手法。在《形而上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更是從哲學的高度論述了“陌生化”所帶來的驚奇功效。
“古往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所有的人都從對萬象的驚異為開端?!?/p>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
可見,在亞里士多德眼里,哲學起源于“驚異”。此后,羅馬時期的著名文論家朗加納斯也曾對“陌生化”著迷過,在朗加納斯看來,運用“陌生化”手法能達到吸引人的目的。
2.詩學、美學與“陌生化”
到了中世紀,意大利美學家馬佐尼基于亞里士多德的“驚異”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詩學觀。在馬佐尼看來,詩歌需要、也離不開驚異,唯有驚異才能彰顯詩歌之魅力。
德國古典美學家黑格爾也對“驚異”頗有興趣,在其《美學》一書中,黑格爾不止一次提及“驚異”,并將其視為藝術、宗教乃至科學的源頭活水。如:
“藝術觀照、宗教觀照乃至科學研究一般都起于驚奇感。人如果沒有驚奇感,他就還是處于蒙昧狀態(tài),對事物不發(fā)生興趣,沒有什么事物是為他而存在的,因為他還不能把自己和客觀世界及其中事物分別開來。從另一個極端來說,人如果已不再有驚奇感受,就說明他已把客觀世界看得一目了然?!?/p>
——黑格爾《美學》
黑格爾很多關于“陌生化”的言論業(yè)已涉及后來俄國形式主義基本理論之要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黑格爾的“陌生化”思想直接影響到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詩學。
3.藝術與“陌生化”
自20世紀以降,“陌生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概念是由俄國形式主義者首次提出的,該理論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什克洛夫斯基有段關于陌生化的經典論述——“作為手法的藝術”。在該論述中,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之存在價值是為了喚回人類對生活的感受,藝術的目的是使人對事物的感覺如其所見而非如其腦海里所存有之感知那樣,而藝術之最佳呈現(xiàn)手法則是“反?;?,即陌生化。
在俄國形式主義流派看來,藝術語言不同于日常語言,日常語言由于大量、頻繁使用而成為熟悉的自動化的東西,而藝術語言不能落入自動化的窠臼,其必須突破這種熟悉的自動化,為此,我們需要甚至是刻意地去制造“陌生化”,以陌生之非自動化對抗熟悉之自動化。而對藝術上陳規(guī)舊習之不斷突破以及對新異性的不懈追求,這正構成了藝術價值的核心所在。
4.心理學與“陌生化”
盡管“陌生化”理論之發(fā)軔與發(fā)展看似并不十分嚴謹,但“陌生化”理論卻有著科學的學科依據(jù)和現(xiàn)實基礎。也就是說,“陌生化”理論無論是在經驗層面上,還是在心理學領域,皆有其合理性。
“陌生化”理論具有深刻的心理學基礎,在心理物理學家看來,感覺強度并非無條件地與物理刺激強度成正比關系,物理刺激強度即使不變,感覺強度也不能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其會隨著刺激時間的延長而呈衰弱趨勢,直到降低到某一閾值,此時主觀感覺強度將會變得極其微弱,甚至趨近于零。心理學家將這一發(fā)現(xiàn)推而廣之,指出在趣味、情緒體驗以及想象聯(lián)想等心理領域同樣存在環(huán)境刺激強度不變而主觀體驗衰弱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心理感覺衰減現(xiàn)象。
事實上,我國早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說法,其實說的是同一回事,至少內在機理是一致的。而為了有效應對這種心理感覺衰減現(xiàn)象,人們需要持續(xù)不斷的新的刺激。對此,英國行為心理學家丹尼爾·貝里尼還提出了著名的“喚醒”理論。
當然,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俄國形式主義者大力倡導文學語言“陌生化”以對抗語言因熟悉而“自動化”,嚴格來說,“自動化”與“陌生化”這二者并非可以截然分開的??梢哉f,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其剛誕生時是陌生的,但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模仿以及大量使用,“陌生化”也會因逐漸熟悉而成為“自動化”。
二、什么是“陌生化教學”
從上述“陌生化”理論發(fā)展軌跡來看,“陌生化”并不陌生,它源遠流長,濫觴已久。但是,長期以來,我們主要是在文學領域關注與應用“陌生化”的,它如何與教學關聯(lián)起來呢?
“陌生化教學”是在遭遇“熟而難教”的教學困境后拔節(jié)而生的,我們以“陌生”對抗“熟悉”,逐漸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相對固定的原則與方法,姑且稱之為“陌生化教學”。回望這些年的教學效果,我可以確信,“陌生化教學”不僅合情合理,而且切實有效,值得倡導與落實。
為更好地認識、更自覺地把握“陌生化教學”,有必要給“陌生化教學”做一概念界定:“陌生化教學”即靈活運用“陌生化”藝術,遵循教學規(guī)律、服務于高效優(yōu)質教學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教學實踐活動。
首先,“陌生化教學”源于“陌生化”,這是其區(qū)別于其他教學的根本所在;其次,“陌生化教學”中的“陌生化”藝術是服務于教學的,這是有別于其他“陌生化”藝術的;最后,“陌生化教學”是基于教學原理、服務于教學目的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這是對“陌生化”運用于教學其所要求的根本。
三、“陌生化教學”的現(xiàn)實
價值
1.作為教學觀念的“陌生化”
調動學生閱讀興趣需要“陌生化”。面對朝夕相處的老師,學生對其教學方式、方法,甚至語言、動作都非常熟悉,時間一久必然會產生心理上的慣性和學習上的倦怠。若能運用“陌生化”手段,將語文課堂中熟悉的陳舊變?yōu)槟吧男迈r,將意料之中變?yōu)橐饬现猓軉拘褜W生對“新”的敏感,進而產生積極學習的興趣。
引領學生深入閱讀需要“陌生化”。語文屬于母語教育課程,學生在不存在語言障礙的前提下,完成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并不難。因此,語文教材幾乎成了學生母語啟蒙期的消遣性閱讀品。若能在處理教材上追求“陌生化”,以敏銳的眼光將看似熟知的語言現(xiàn)象、語言規(guī)律整合挖掘出陌生的信息,使之成為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定能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進行更深層次的語文活動。
培養(yǎng)學生閱讀品性需要“陌生化”。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任何一個文本的意義并不是作者所獨創(chuàng)的,而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和完成的。于閱讀教學而言,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的閱讀品性,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和形成,需要在精神交流、心靈碰撞、靈魂對話的過程中不斷穩(wěn)定和提升?!伴喿x教學”就是要培育學生發(fā)現(xiàn)的意識和審美的情趣,也就是培育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之所以美的“眼睛”。一旦學生具有這樣的“眼睛”,就會感覺文本中的一切都有陌生感、新鮮感。而“陌生化”作為一種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能強有力地啟發(fā)學生去探索、體認、構建文本,使學生形成一種具有發(fā)現(xiàn)意識的閱讀品性。
2.作為教學手段的“陌生化”
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陌生化教學”有時只是教師換一種提問的方式,換一個切入的視角,甚至是換一個常用的動作……只要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便可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教學過程。
“陌生化”的手段若能巧妙融入教學之中,做到無法分離,就能夠使教學因為陌生的存在而形成全新的教學時空。要是在此過程中,教師再反復歷練、反思提升,“陌生化教學”將會成為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風格,且?guī)в袧夂竦膫€性色彩,并處處閃爍著創(chuàng)造的火花。不僅教學效果極佳,而且“陌生化教學”的手法與教學需求也會渾然天成,教學就成為真正以善致善的藝術性事業(yè)。
3.作為教學本體的“陌生化”
徐康在《弦外說琴》曾說過這樣一件事:“明人張岱在《紹興琴派》一文中,述其從師習琴,半年得二十余曲,可謂稔熟也。然而他堅持‘練熟還生,以澀勒出之。由生而熟,本是習藝常規(guī);‘練熟還生,那就是非同尋常的獨特體驗了。”“練熟還生”與鄭板橋的“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毫夜間思。剔盡冗繁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的體驗如出一轍。無論學琴還是作畫,當經歷了“生澀”到“熟練”之后,還需在“熟練”的基礎上進行下一輪的“生澀”,如此才能臻于真正的成熟。
此番情形與閱讀教學是何其相似。對于教材里的課文,學生要么早有耳聞,要么淺讀便知大意,要么上網(wǎng)便可獲得名家闡釋的“權威”資料。這些,均可謂“熟”。然而,帶著這樣的“熟”再來消遣式閱讀,那頂多只能叫作“閱讀”,而非“閱讀教學”。因此,教師課堂上還需要給予學生一個閱讀解碼的“金鑰匙”,這個“給予”的過程便是閱讀教學存在的意義。
“陌生化”本質上并不是一個小小的實踐追求,它更應該是課堂上教學本體的追求,應該就是有意義的教學的本來面目。為什么呢?因為陌生,所以才有教學的必要;也因為陌生,所以才有學習的產生;又因為陌生,所以才有交流的可能。
推而論之,“陌生化”的意義就在于使閱讀課堂呈現(xiàn)一種新的面貌,洋溢一種新的可能。一句話,閱讀教學就應該是陌生的,這就是它的本體特征。
四、“陌生化教學”的主要
原則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萬事萬物皆有規(guī)則,皆要遵守原則,“陌生化教學”也不例外。通常來說,“陌生化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條原則。
1.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陌生化教學”之首要原則。教學是教育之基本組織形式,一切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最終都要具體落實到教學身上才行。現(xiàn)代教育之父、世界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曾多次強調 “我拒不承認任何沒有教育性的教學”。教學具有教育性,而作為教學行為與藝術的“陌生化教學”理應也必須具有教育性、遵守教育性原則。
2.有效性原則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對效率的追求,教學活動也不例外。無論是在教學活動產生的初始階段,還是在教學活動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類都為尋求高效率的教學費盡心思?!保ㄅ徭纺取冬F(xiàn)代教學論》)有效性歷來是教學活動的自覺追求,“陌生化教學”當然也不能例外。事實上,因教學低效而產生的“陌生化教學”就是以有效性為旨歸的。
3.正當性原則
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伊曼努爾·康德在其《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一書中強調,“我們終究被賦予了理性,作為實踐能力,亦即作為一種能夠給予意志以影響力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去生產完成他意圖的工具,而是去產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倍^的“善良的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達到預定的目的而善,而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也就是說,一種行為之所以是善的、正當?shù)?,并不是功利主義所說的因為其預期活動的結果是善的或有用的,而是因為這種行為本身所包含的“善良意志”。教學是個多維存在,不光具有科學性、藝術性,還具有倫理性,教學是立于科學、達于藝術的倫理性活動。“陌生化教學”要遵循正當性原則,在實際運作中不能為陌生而陌生,甚至為陌生而罔顧教學規(guī)律,有違教學倫理,要使其成為“以善致善”的人類善舉。
五、“陌生化教學”的主要
特征
“陌生化教學”的藝術特征是對“陌生化教學”現(xiàn)象的總結與概括,同時亦是對“陌生化教學”本質的出場與敞開。關注與思考“陌生化教學”的特征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它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們在理論上如何理解和認識“陌生化教學”,同時亦影響到我們在現(xiàn)實中如何把握和應用“陌生化教學”。因為這種關注與思考不僅是在描述與澄明自己的研究對象,同時亦是在描述與澄明中影響和塑造著自己的研究對象??梢哉f,對“陌生化教學”特征的探索與認識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陌生化教學”思想和實踐方向。有鑒于此,在此我不揣谫陋,擬對“陌生化教學”主要特征做一概述。當然,對“陌生化教學”特征的認識永遠在路上,我僅根據(jù)自己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反思談談自己的一點思考與拙見,權作一家之言,愿就教于方家。
1.意向性
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學》中指出:“教學的意向性是教學活動的心理基礎和思想前提。無論是誰,也無論是從事何種形式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和適宜的教學意向,他的教學活動就會淪為無的放矢的地步?!币磺薪虒W活動皆有意向性,“陌生化教學”也不例外。事實上,發(fā)軔于以“陌生”對抗“熟悉”的“陌生化教學”在意向性上表現(xiàn)得尤為凸顯。現(xiàn)實中,“陌生化教學”的意向性主要體現(xiàn)在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就形式而言,“陌生化教學”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投入度;而就實質來說,“陌生化教學”是為了提升教學品質,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情境性
真實、具體的教學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tǒng)一,是在預設與生成的張力下前行的,且教學活動的構成要素具有動態(tài)可變性,教學活動系統(tǒng)具有非線性,這一切無不使得現(xiàn)實中的教學活動帶有復雜性和情境性?!澳吧虒W”雖有其客觀性、普遍性的一面,但現(xiàn)實中其是根植于真實、具體的情境性教學活動中的,與情境性教學相伴而生、相隨而長,這無不使得“陌生化教學”也具有了一定的情境性?!澳吧虒W”的思想與策略是與具體教學情境對應的,盡管也有超情境性的“陌生化教學”策略與手段,但切實有效的“陌生化教學”還得視情境而定。
3.創(chuàng)造性
“陌生化教學”具有創(chuàng)造性,它不是機械地重復、簡單地模仿,而是指比原來更新的、更巧妙的東西。可以說,創(chuàng)造是“陌生化教學”的生命。當然,強調“陌生化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并不否定“陌生化教學”有一些較為普適的規(guī)律和范疇,而是指“陌生化教學”要永葆自我更新的活力機制,否則一旦陌生化為熟悉,而又沒有新的陌生,“陌生化教學”將失去價值。“陌生化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應當成為每個教師的理性自覺行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去自覺追求。對此,贊科夫在其《與教師的談話》一書中說得很深刻,他認為:“所謂創(chuàng)造性,就是有一種不斷前進,向著更完善、更新鮮的事物前進的志向,并且實現(xiàn)這種業(yè)已產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的教師的座右銘?!?/p>
4.個體性
“陌生化教學”不可能脫離教學活動之主體——教師而獨立存在,因此其必然顯示出教師的某些個體特征。通常來說,“陌生化教學”在工作原理上具有客觀性、一般性,但在具體操作方面卻涉及教師的直覺、悟性等,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卷入教師的個人情感、個性化風格等。如此一來,便給“陌生化教學”涂抹上較為鮮明的個體性色彩。
總之,“陌生化教學”尚屬新生事物,尚無更多相關研究。“陌生化教學”的順利有效開展需要相關研究的支持與幫助。為此,我會關注與重視“陌生化教學”研究,探明“陌生化教學”的內在規(guī)律,以個人的實踐與研究助推“陌生化教學”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