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應該抓住根本,教學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不是為了追求標新立異和展示教師風采,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亮點”而舍本逐末、棄教材于不顧,要克服隨意性,要處理好“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與“補充教材、開發(fā)資源”關系。
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二年級)使用以來,對于能駕輕就孰地使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的該學科骨干教師來說,本學科的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等特點早已爛熟于心,法治意識培養(yǎng)、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等新的學科特質也已了然于心。然而一年多來,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特別是在市級優(yōu)課評比和教學研討磨課活動中,這些問題尤其凸顯,針對這些新問題,筆者探尋其原因,嘗試應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問題一:教學目標把握不準
筆者走進課堂參與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我想和你們一起玩”這一課的研討時,學校的研課團隊和教師已經(jīng)集體備課、試教過三次了,在教學“大家一起歡樂多”板塊的時候,教師安排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談話導入,揭示課題;在校一起玩,很開心;玩耍守規(guī)則,更快樂。通過這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認知層面,他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通過交流、體驗等活動認識到同學在學校一起玩是快樂的,認識到遵守規(guī)則能使大家更快樂”,教者強調了規(guī)則在愉快玩耍時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友善、講文明、會合作等方面;強調的是學校生活層面,忽略了教材暗含的家庭、社區(qū)生活層面。
原因分析:
1.對教材解讀不細致
從“在校一起玩,很開心”這個環(huán)節(jié),教者引導學生“回憶在學校和伙伴一起玩耍的經(jīng)歷,感受一起玩是一件開心的事”可以看出,教者忽視了本課教材第1頁中的“星期天,我和李育林、王浩宇一起玩捉迷藏,我們都很開心”這句話。這句話中,“星期天”這個詞暗示我們:愉快玩耍,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者還要引導孩子回憶校外生活,讓他們認識到無論是校內(nèi)還是校外,都要學會融入群體,愉快玩耍。
2.對學生需求和實際了解不夠
這個學科的教師很多是兼職教師,往往對學生的現(xiàn)狀和需求關注不夠、思考不透。影響孩子們愉快玩耍、友好相處的因素,難道只是規(guī)則意識的缺乏嗎?顯然不是。記得有一個課間,兩個孩子正準備一起踢毽子,其中一個說:“死胖子,讓我先來!”那個稍胖一些的孩子立刻生氣了,游戲玩不下去了。可見,友善的舉止、相互間的包容等都是影響孩子和諧相處、快樂玩耍的因素。只有找準了學生的起點和生長點,教育才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3.慣性認識在作祟
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我想和你們一起玩”的內(nèi)容和之前使用的蘇教版《品德與生活》教材“游戲快樂多”的內(nèi)容有相似之處,都是涉及到了玩耍時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所不同的是,關于“怎樣才能愉快地一起玩”“游戲快樂多”中主要講的就是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而“我想和你們一起玩”涉及的因素則更多。尤其該教師曾執(zhí)教“游戲快樂多”在優(yōu)課評比中獲得佳績,遵守規(guī)則對一起玩的重要性給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慣性認識影響了對“我想和你們一起玩”這一課的解讀。
應對措施:
1.多層次研讀教材內(nèi)涵
統(tǒng)編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較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圖文更簡潔,有時一課就是幾張圖加幾十個字,但是內(nèi)涵更豐富,解讀空間更大,這就需要仔細研讀,克服單一思維。有時候一個詞語、一個標點符號就分別表示一個層面的意思。有時候一個話題下面有幾處圖文,每一處圖文,就分別表示一個層面的意思,如在本課教材的第2頁,話題“我發(fā)現(xiàn)一起玩可以……”引導思考一起玩的好處;“又學了一種折紙方法!”這處圖文告訴我們一起玩可以互相學習;“多虧劉明拉著我!”這處圖文告訴我們一起玩還能學會與人相處之道,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告訴我們好處還有很多。由于統(tǒng)編版教材《道德與法治》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更強調生活智慧的學習和行為方法的指導,因此,在生活智慧和行為引領板塊,有時候僅僅是簡潔的一處圖文,就會有豐富的多層內(nèi)涵。仔細研讀教材,克服教材研讀的單一思維,就能充分挖掘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的內(nèi)涵,得到更多行為方法的指導,獲得更多智慧的啟迪,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2.多渠道了解學生需要
說到研讀學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根據(jù)孩子們的言行作出一定的判斷。作為這課的執(zhí)教教師,我們首先可以自問:培養(yǎng)孩子愉快地與人相處的情感和能力,我們需要解決他們目前存在的哪些問題?他們需要在哪些方面獲得生長?這是我們研讀學生常用的方法。除此以外,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所不同的是,全新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每一課增加了“為什么編寫這一課?”板塊,這個板塊圍繞編寫原因對一線教師進行了采訪調研。在“我想和你們一起玩”這一課中,圍繞“為什么編寫這一課?”一線教師是這樣說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社會性發(fā)展的程度還不高,在與人交往時容易表現(xiàn)出霸道、自私、膽怯、不懂禮貌、不講文明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教會他們懂得使用禮貌用語和基本的與人交往的技巧,從而使學生能與他人更好地相處?!边@段話道出了當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共性。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的《教師教學用書》是我們研讀學生、把握學生特點的又一渠道,對學生的現(xiàn)狀和需求準確把脈,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3.努力突破思維定勢
曾經(jīng)的經(jīng)驗,特別是曾經(jīng)的成功經(jīng)驗或多或少會影響今天的思維和認識,更何況人有惰性,看了課題,有時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這兩課內(nèi)容和目標差不多。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的使用,要善于跳出使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時的慣性思維,突破思維定勢,用全新的視角去解讀教材、定位教學目標。在“我想和你們一起玩”的第3頁,教學“為什么玩不下去了”這個板塊,教材圍繞“怎樣才能玩下去呢”這一話題,啟發(fā)大家思考、尋找方法,從教師的板書可以看出,他抓住了“守規(guī)則”“不怕輸”這樣兩個層面,卻忽視了第4頁人物的“別擋著我!”祈使句以及畫面人物表情所透露出的不友善,忽視了“講文明”在一起玩耍時的重要性。教師只有跳出慣性思維,潛心審讀新教材,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通過仔細研讀教材、研讀學生之后,教師調整了教學目標,把“教會學生懂得使用禮貌用語和基本的與人交往的技巧,友愛同伴、樂于分享與合作”納入了本課的教學目標?!?/p>
問題二:教學重點被“亮點”追求所排擠
以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為例。該教材的核心教師方麗敏曾這樣介紹:“教室里面有點兒吵”這個板塊,目的是讓孩子發(fā)現(xiàn)我們教室里哪些時候有點吵。這是下面“做個小小調音師”的基礎,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基礎。然而,對于這一板塊的教學,教者是這樣設計的:
教學過程:
一、認識新朋友
小朋友們,這節(jié)課,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新朋友,它是誰呢?(出示小精靈圖片,配音:小朋友們,你們好!我叫“輕輕”,是聲音世界的一個小精靈。)
今天,輕輕要帶我們?nèi)ヒ粋€地方,是哪兒呢?聽完了這首歌,你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奇妙的聲音世界》)
二、對比談感受
1.猜聲音
輕輕帶我們走進了聲音的世界,下面我們來做猜聲音的游戲,好不好?小朋友可要靜靜地聽喲!
(分別播放,流水聲、雷雨聲、鳥叫聲、蟲鳴聲、蛙叫聲,學生依次猜一猜是什么聲音。)
2.談感受
我們用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你會有什么感受?(聲音美妙、動聽、有趣)
大家再聽,這后面藏著什么樣的聲音呢?小朋友們想不想聽一聽?(播放:吵鬧聲)
聽了這樣的聲音,你又有什么感受?(太難聽了,太吵了?。?/p>
你還在哪兒聽到過這樣的聲音?
3.明知識
小朋友們,像這樣嘈雜、刺耳的聲音就叫噪音。(出示噪音圖標)
遇到噪音,我還有個招牌動作呢,小朋友和我一起做一做(噓)(配音)
出示課題:我們小點兒聲(齊讀)
不難看出,教師繞了一大圈才回到主題,對“尋找班級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吵鬧聲音,體會嘈雜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不悅”這一教學目標卻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原因分析:
在優(yōu)課評比和教學研討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還比較普遍。我指出了教師存在的問題后,詢問其這樣設計的緣由。教師說:“我總覺得完全依照教材,跟別人比起來,就沒有亮點了?!苯處煹幕卮鹨鹆宋业姆此迹骸镀返屡c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是十幾年前編寫的,教材與學生生活存在差距和矛盾,教師在使用教材的時候需要根據(jù)學生實際進行揚棄,對教材內(nèi)容、教學過程進行合理重構,漸漸養(yǎng)成重構教材、開發(fā)教材的習慣,甚至還未對全新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仔細研讀、深入理解,就習慣性地大動干戈。加之上比賽課、展示課追求“亮點”的功利思想影響,教師往往把《道德與法治》教材拋在一旁,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使命,忽視了對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忽視了對教學重點的精準把握,心中只有對所謂“亮點”的追求,走偏就在所難免了。
應對措施:讓教學返璞歸真
教學應該抓住根本,教學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不是為了追求標新立異和展示教師風采,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亮點”而舍本逐末、棄教材于不顧,要克服隨意性,要處理好“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與“補充教材、開發(fā)資源”關系。首先,研讀教材,理解教材,這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前提。其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實際適當調整、補充教材,但不可本末倒置。
于是,教師的教學設計作了如下調整:
1.導入新課:播放教室里的吵鬧聲。
2.暢談感受:體會吵鬧的環(huán)境帶來的不舒服的感受。
3.鏈接生活:發(fā)現(xiàn)我們班級哪些時候也有這樣的吵鬧聲?校園里還有哪些地方也有這樣的吵鬧聲呢?(教室、操場、走廊、食堂……)
4.尋找原因:這些地方為什么有時會比較吵呢?((1)不守紀律——老師不在的時候,大家都在說話;(2)自己無意識——越說越帶勁,不知不覺自己聲音就大了;(3)環(huán)境嘈雜——周圍很吵,我不大聲點,別人就聽不到我的聲音了?!?/p>
5.揭示課題: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我們小點兒聲?。┙裉煳覀兙蛠韺W做小小調音師。
這樣的教學設計,重點突出,每一次體驗、每一次交流都直指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當然,有的時候,在教學中確實需要對教材中提供的活動作調整,開發(fā)新的資源。如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在“還是排隊好”板塊,教材呈現(xiàn)的是一個體驗活動:互相爭搶新本子的混亂場面和有序、安靜、講文明地排隊領取新本子的場景形成對比,通過體驗的方式讓學生認同排隊的意義。然而現(xiàn)實是,二年級的學生,很可能在一年級時就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排隊有序領本子的習慣,這樣的體驗活動,對有的班級學生來說,很可能就無法達到對比體驗的教學目的,所以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其他策略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因此,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選擇,一定要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實際,準確把握住教學重難點,根據(jù)教學目標達成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適當對教材進行調整、補充、拓展、豐富。
問題三:年段教學內(nèi)容的“度”把握不準
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的使用,教師們的教學內(nèi)容在“度”的把握上存在兩種傾向:一是趨低趨易。沒有抓住孩子學習的起點,如一年級上冊第4課“上學路上”,不少教師在“紅燈停、綠燈行”的知曉上耗費大量時間,卻不知這一淺顯的知識點,孩子在幼兒園就已知曉,這一課的學習如果僅僅停留在此,顯然不夠。二是趨高趨難。一年級上冊第6課“校園里的號令”中“升國旗了”板塊呈現(xiàn)了國旗、國徽、國歌,而在二年級上冊第3課“歡歡喜喜迎國慶”中,這些國家象征及標志又一次出現(xiàn),在五年級的教材中,有“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單元:《我們神圣的國土》《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抗戰(zhàn)勝利 人民解放》……在一年級、二年級的教學中,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度的把握上,教師一不小心就會拔高、加深難度。
原因分析:
1.教師備課時存在想當然的心理??吹健吧蠈W路上”一文中“紅燈停,綠燈行,過路口時左右瞧”兒歌時,不加思索地把重點、難點落在前面或者是平均使用力氣,對學生的已有認知缺乏調查,對學生學習的起點沒有關注。
2.教師追求課堂教學的震撼效果。看到國旗、國徽、國歌,認為如果增加很多動人的歷史知識和故事,在情感上能起到震撼的效果,卻沒有注意到該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和學習的基礎,教師眼里只有本課教材,卻忽視本年級的核心主題,忽視了對多個年段內(nèi)容、要求進行對比,以整體把握。
應對措施:
1.關注學生已有起點
克服教學中的趨低想象,最有效的方法是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南通高師附小的帥寧華老師在執(zhí)教一年級上冊“上學路上”的這一課前,向幼兒園教師了解幼兒園關于交通信號燈的教學內(nèi)容,再跟一年級學生聊一聊這個話題,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唱出了這樣的兒歌。于是,帥寧華老師在學生已有起點上,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
師: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是這么說的(出示法律條文):“紅燈表示禁止通行,綠燈表示準許通行,黃燈表示警示?!币簿褪俏覀冇种懒恕凹t燈停綠燈行”是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
這樣的設計,較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更突顯了《道德與法治》教材強調法治意識培養(yǎng)的新特點。
環(huán)節(jié)二
師:看,前面的十字路口還有這樣的標志(課件出示:人行橫道),有人認識它嗎?綠燈亮了,我們應該怎樣從斑馬線上走過呢?(強調左看看,右看看)
師生一起模擬練習左看看,右看看過馬路的情景。
合作學習:想想自己走斑馬線的過程。
思考:為什么要先向左看,再向右看呢?講給小組內(nèi)小朋友聽,并準備向全班小朋友介紹。
師小結:從斑馬線上過馬路先遇見左邊來的車,后遇見右邊來的車。所以要先多看看左邊、再多看看右邊。
帥寧華老師的教學沒有在“紅燈停、綠燈行”這一學生已知的知識點上進行簡單的行為訓練,而是在已有起點上,把教學重點放在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上,放在過路口時要注意躲避左右來往車輛,并且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該課在長三角地區(qū)法治教育優(yōu)課評比和江蘇省法治教育優(yōu)課評比中均獲一等獎第一名。
2.關注教材核心主題
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較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相同的是沿循了“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編寫特點;不同的是,每一冊的核心主題更鮮明,就一、二年級來說,四冊的核心主題分別為:適應新生活、養(yǎng)成好習慣、奠基公共意識、追求創(chuàng)造性生活。一年級上冊的“適應新生活”這一核心主題,啟迪我們:“校園的號令”一課重點應該落在“聽到升國旗的號令,我們應該怎么做”這一適應小學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上。因此,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國旗、國徽、國歌這些國家象征,知道我國的國旗、國歌是什么,并嘗試學唱國歌即可。而二年級上冊的核心主題是“奠基公共意識”,這一核心主題提醒我們:二年級上冊的“歡歡喜喜迎國慶”這一課,要“了解這些國家象征的意義;了解國慶常識,尊敬國旗、國徽,學唱國歌;了解創(chuàng)造新中國的不易,熱愛革命領袖;感受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為建設自己的國家付出的努力,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教師在制定教育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對每冊的核心主題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對不同年級目標、梯度、難度的把握會有幫助。
問題四:課時內(nèi)容劃分隨意
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這一課由以下四個板塊組成:“還是排隊好”“哪些地方要排隊”“怎樣排隊好”和副版繪本教材《守規(guī)則,懂禮讓》。在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中,在學習了第一板塊“還是排隊好”,體會了排隊重要性之后,有一半的教師這樣處理:先學習繪本《守規(guī)則,懂禮讓》,然后再學習“怎樣排隊好”板塊;還有一半教師先帶領學生學習“怎樣排隊好”板塊,了解排隊的規(guī)則,再學習繪本《守規(guī)則,懂禮讓》。教學內(nèi)容的先后安排真的可以這樣隨意嗎?
原因分析:教材本身的邏輯性被忽視
對于這個問題,參加本次同課異構的十位教師中,有一人曾思考過:教材的四個板塊,似乎是有遞進的邏輯關系的。其他所有教師表示:我喜歡哪個板塊,我就選擇哪個板塊的內(nèi)容進行展示。可見,有相當多的教師沒有研究教材邏輯性的習慣。在2011年江蘇省首屆基本功大賽中,針對來自各市的優(yōu)秀參賽選手的模擬課堂,常州市教研員、特級教師戴慧曾這樣指出他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的邏輯結構把握不準。“我的好習慣”一課的邏輯結構是:什么是習慣?為什么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怎樣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與此相對應的教學結構是:聯(lián)系生活,感知“習慣”;體悟升華,認同意義;回歸生活,培養(yǎng)“習慣”?!兜赖屡c法治》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一樣,也有其編寫的邏輯性,教師也必須研究其邏輯性。對教材邏輯性有了準確的把握,才能找到科學的教學結構。然而,長期以來,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應對措施:
把準教材邏輯,合理安排教學結構。一堂課的成敗、教學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是否理清教材的邏輯結構、是否處理好重點和難點,因而這也是駕馭教材的關鍵所在。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教師、杭州市教研室的方麗敏老師,在江蘇省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培訓會上是這樣介紹的:副版教材,有獨立目標,有隸屬目標。獨立目標,是指有一部分副版教材的教學目標是獨立在主教材之外的,其中有的是主教材的平行補充,有的是主教材的遞進深化?!按蠹遗藕藐牎边@一課,主教材講了排隊的意義、哪些地方需要排隊、怎樣排好隊,副版教材《守規(guī)則,懂禮讓》,是在主教材之外有獨立教學目標的,它是主教材的遞進和深化,我們這個社會,不僅要守規(guī)則,還要懂禮讓;前者是社會情感,后者是生活智慧。根據(jù)方老師這樣的介紹,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了解排隊規(guī)則是前提,守規(guī)則是基礎,懂禮讓、講生活智慧是升華。副版教材“懂得在遵守規(guī)則的基礎上講究禮讓”的教學,應該在“怎樣排好隊”這個板塊的教學之后。
因此,只有準確把握了教材的邏輯性,才能找到合理的教學結構,克服教學的隨意性,建議教師們要認真分析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邏輯結構與特點,確定好教學重點、難點,再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恰當?shù)膶W習形式,使教材系統(tǒng)轉化為教學系統(tǒng),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董一紅,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