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汝華 陸俊
摘 要: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和支柱,學風是大學精神的載體和體現(xiàn),大學精神的式微導致學風不良。端正和培養(yǎng)優(yōu)良學風,須提振大學精神。提振大學精神,應從大學歷史發(fā)展的角度重建和弘揚大學精神傳統(tǒng)。
關鍵詞:大學傳統(tǒng);大學精神;學風;培養(yǎng);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3-0001-02
對大學來說,什么最重要?是大學精神。對大學生來說,什么最重要?是學習。對學習來說,什么最重要?是學風。良好的學風是大學生充分利用好大學資源、最有價值地度過大學生活的保障。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時代,雖然大學擴招,學生規(guī)模擴大,學生數(shù)量也增多了,但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離不開學校教育、教師教學的因素,更與大學生學習理念和學習風氣方面存在的問題直接相關。樹立正確的大學學習理念和良好的學風,須從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著眼。為此,又要從大學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厘清大學傳統(tǒng)和大學精神對大學、老師和學生的重要性。
一、傳統(tǒng)的大學與大學的傳統(tǒng)
“傳統(tǒng)”一詞的含義,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傳承和統(tǒng)一前人社會經驗概念的共識”。其基本釋義為“世代相傳的精神、制度、風俗、藝術等”。其引證釋義有三:“謂帝業(yè)、學說等世代相傳”“世代相傳的具有特點的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社會因素”“指世代相傳的,舊有的”。其反義詞為“時尚、現(xiàn)代、前衛(wèi)、新潮、潮流”。
大學的傳統(tǒng),可以理解為近代以來成立的大學在創(chuàng)始之初對大學性質、功能及地位的界定。就中國大學而言,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起草的《大學令》規(guī)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917年,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918 年《〈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中說道:“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shù)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yè)生之資格而已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之學術機關?!庇纱丝梢姡痛髮W的傳統(tǒng)而言,其性質、功能和地位的界定有三個突出的特征:一是綜合性。根據(jù)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規(guī)定,大學是以文理科教育為核心的多學科綜合性高等學府,“通常包括一所文理學院、研究生院和專業(yè)學院,并有權授予各學科領域的學位?!薄洞髮W令》規(guī)定:“大學分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醫(yī)科、農科、工科”,“以文、理二科為主”,文、理二科并設,或文、理科單設并兼設其他一二科者,方得名為大學。1948年的《大學法》則規(guī)定:大學設文、理、法、醫(yī)、農、工、商等學院,凡具備三學院以上者,稱大學。蔡元培云:“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贝髮W的綜合性是研究高深學問,養(yǎng)成碩學閎才的基本前提。二是學術性。大學有別于行政、宗教、企業(yè)等機構,大學的學術性肇始于柏林大學,體現(xiàn)的是求真的科學精神。它要求大學應以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為己任。正如蔡元培所講:“大學并不是販賣畢業(yè)文憑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比侨宋男浴V袊鴮W者認為,大學的人文精神體現(xiàn)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除關注科學知識外,更應關懷國家、社會及至人類的命運,特別是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華中理工大學前校長楊叔子曾說:“人文精神關乎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未來,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文化、民族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會不打自垮?!焙诟駹栆苍f過:“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注定沒有未來?!贝髮W因其人文性而成為人類精神文明家園的守望者、追求者和傳承者。它要求大學生要熱愛知識,以追求真理為責任,并批判性地介入社會現(xiàn)實,關心人類普遍命運。同時,按照前述關于“傳統(tǒng)”的基本釋義,大學的傳統(tǒng)又可理解為大學世代相傳的精神、制度等,其中核心是大學的精神。
二、大學精神傳統(tǒng)的傳承和式微
關于大學精神的內涵,多數(shù)學者認同西方傳統(tǒng)大學所倡導的辦學理念和精神,它源自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社團自治”和“學術自由”精神。“自治”即由學生和教師自行管理學校內部事務,“學術自由”則指教師自由研究學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近代德國教育家洪堡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時倡導的“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原則,則被公認為奠定了歐洲近代大學精神的典范。該大學精神傳統(tǒng)19 世紀中后期被移植到美國,確立了美國當代高等教育的“三A原則”, 即“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學術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學術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深刻內涵。
中國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創(chuàng)辦之初,大學理念和大學制度主要移植自西方大學,所以在大學精神上與西方傳統(tǒng)大學存在傳承關系。中國大學精神的傳統(tǒng),起源于西方大學精神傳統(tǒng),后經蔡元培、梅貽琦等教育家的變革而形成。蔡元培在北京大學倡導和實踐的“兼容并包、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精神與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提出的“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精神,奠定了近現(xiàn)代中國大學的傳統(tǒng)精神。有學者認為,雖然我們很難將不同文化類型和不同時期的大學精神傳統(tǒng)實現(xiàn)統(tǒng)一整體性的概括,但考慮到大學在其源頭所孕育的大學精神所具有的文化“基因性”特點以及大學精神之“世界性”性格,可將大學的精神傳統(tǒng)概括為四點: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為宗旨;以教化社會、澤被人類為使命;以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為條件;以師生情趣相投、精神自由交往為形式。其中“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是大學精神傳統(tǒng)的核心,尤為近代以來中西大學人所看重。因為學術研究是大學的重要使命,而學術自由又是學術研究的條件,它可以為學者提供追求真理所必需的廣闊思維空間,為學者思想自由表達提供機會,使師生在不受限制的探索中向未知領域挺進。而要實現(xiàn)學術自由,又必須使大學自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使其能不受外界的干涉與干擾。因此,只有重建和弘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精神傳統(tǒng),培育現(xiàn)代大學優(yōu)良學風,方可養(yǎng)成“碩學閎才”。
三、大學精神傳統(tǒng)與優(yōu)良學風培養(yǎng)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大學賴以生存的支柱和動力。大學精神決定著大學的辦學指導思想、發(fā)展目標定位,影響著大學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工作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杰出人才的去留。大學精神對大學而言,是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它無時無刻不充塞于大學校園的時空之中,內化為學校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外顯為師生的個性和修養(yǎng)。校風、教風、學風既是大學精神的載體,又是大學精神的外在體現(xiàn),大學精神的缺失往往導致校風、學風、教風的不振與不正,也是導致“錢學森之問”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破解“錢學森之問”,有賴于提振校風、教風和學風,而校風、教風和學風的提振與端正,又必須溯源于大學精神的提振與端正。就學風而言,從廣義講,包含學生的學習風氣、教師的教學風氣、學校的學術氛圍和學校機關的工作作風;從狹義講,主要指學生學習方面的風氣,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風格、學習方法等。當今時代,受大學精神式微的影響,學生的學習風氣有諸多不良表現(xiàn),且集中表現(xiàn)為學習目標不明、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力不足等。這些學風方面的不良表現(xiàn),究其原因,與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一些低分考生將中學時就形成的不良學風帶入大學有關,與社會價值觀取向的功利化傾向有關,與大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市場化定位有關,但深層的原因,卻是大學理念的悖離和大學精神的失落。所以,端正學風必須回到大學精神的本源上,從大學精神傳統(tǒng)的重建和弘揚上去找尋。
關于優(yōu)良學風的基本內容,教科書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界定:“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其具體內涵是指勤奮刻苦的學習毅力、嚴謹科學的學習方法、求真務實的學習態(tài)度、開拓創(chuàng)新的學習風氣。這樣的大道理講起來容易懂,關鍵是如何踐行,如何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做到?;趯Υ髮W理念和大學精神傳統(tǒng)的理解與認同,結合當下不良學風的表現(xiàn),應有針對性地從以下方面去思考和解決:
其一,抱定宗旨,明確上大學的目的。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對學生提出了三點希望,第一點即要求“抱定宗旨”,且宗旨須“正大”,非為“做官發(fā)財之目的”,而是“為求學而來”。而今日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不端,正是宗旨不定或不正造成的。
其二,利用好閑暇,發(fā)展一點業(yè)余興趣和愛好。1932年,曾任中國公學校長、時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后又任校長)的胡適先生發(fā)表了一篇《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yè)生》的演講。他談到了大學畢業(yè)生走上社會將會面臨的兩個問題:一是“到了實際社會里,往往所用非所學,往往所學全無用處,往往可以完全用不著學問”,從而“容易拋棄學生時代求知識的欲望”;二是“初次與冷酷的社會接觸,容易感覺理想與事實相去太遠,容易發(fā)生悲觀和失望,”從而“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而要想改變,要想學業(yè)有成,就得發(fā)展一點業(yè)余興趣,多多利用好自己的閑暇時間,使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最有價值??梢哉f,前輩大師諄諄告誡所蘊含的哲理,需要后輩細細咀嚼,才能汲取其中的營養(yǎng)。
其三,少點功利心,堅守象牙塔。美國教育家弗萊克斯納指出:“大學不是風標,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學必須時常給社會一些它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社會所想要的東西?!边@是對大學功利化傾向的批評和獨立性精神的要求。實用功利的辦學理念,急功近利的辦學行為,有悖大學科學嚴謹?shù)闹螌W精神,表現(xiàn)為有的大學以盈利為目的大辦各種學歷班、證書班,使大學成為販賣文憑的機關;有的大學老師只為了職稱、名利去研究,制造了大量的學術垃圾;有的大學生目光短淺,不好好學習……前交通大學校長葉恭綽在1921年開學時的一次演講中倡議學生“研究學術,當以學術本身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達于學術獨立境界”。此不受外力支配,在當代,當包含不受功利心的誘惑。由此可知,要不虛度大學四年光陰,就要少受功利主義的讀書心態(tài)影響,要讓書桌遠離塵世的喧囂,不要譏諷某些老師上課沒有激情,講課單調乏味,不要輕言某些功課以后無用,不要抱怨某些老師對學習紀律和學業(yè)考試要求過嚴。作為大學生,須知“態(tài)度決定一切”是對自身學習負責,態(tài)度決定了其能從老師和功課那里獲得多少東西。
參考文獻:
[1]蔡元培.大學令[C]//楊東平.大學精神.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2]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C]//楊東平.大學精神.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3]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C]//楊東平.大學精神.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4]李克.美國大學精神對我國大學建設的啟示[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04).
[5]劉智強.對當代“大學精神”的思考[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1).
[6]唐飛舟,劉煥蘭,等.從錢學森之問看中國“大學精神”的缺失[J].科技信息,2010(32).
[7]張應強.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批判與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6(07).
[8]蔡元培.教育獨立議[C]//楊東平.大學精神.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9]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長的宣言[C]//楊東平.大學精神.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10]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復[C]//楊東平.大學精神.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1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2]胡適.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yè)生(1934)[C]//楊東平.大學精神.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13]覃彪喜.讀大學究竟讀什么[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14]劉克利,胡弼成.秉承書院優(yōu)良傳統(tǒng)重塑中國大學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