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合偉 李彥杰 李斯錦
1河南省中醫(yī)院,鄭州 450002 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鄭州 450002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其發(fā)生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與血漿脂蛋白的作用、血管內(nèi)膜損傷、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動脈壁代謝改變以及血栓形成等密切相關[1]。研究[2]表明,炎癥反應是造成脂質沉積、內(nèi)皮細胞損傷和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關鍵因素,因此,保護血管內(nèi)皮功能、控制炎癥反應可能是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新方法。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可反映全身大動脈的粥樣硬化程度[3]。本課題組旨在探討血管軟化丸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脂、血液流變學、血管內(nèi)皮功能及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影響和作用機制。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河南省中醫(yī)院收治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52.12±9.06)歲。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51.97±8.66)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符合《血管超聲檢查指南》[4]、《超聲醫(yī)學》[5]中周圍血管疾病關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標準;②經(jīng)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認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本研究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內(nèi)突出,厚度≥1.2 mm,定義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6]。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42~80歲,未曾服用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治療藥物,或已經(jīng)停藥4周以上者;③本項臨床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患者自愿接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辛伐他汀片(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181)治療,每次20 mg,每晚1次,口服。觀察組采用血管軟化丸治療,方藥組成為山楂30 g,神曲30 g,萊菔子15 g,陳皮12 g,清半夏9 g,茯苓15 g,連翹12 g,郁金12 g,枸杞子15 g,三七12 g,珍珠30 g,代赭石30 g,由本院煎藥房熬制成湯劑,1劑/日,早晚分服。2組療程均為12周。
①血脂4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②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③血管內(nèi)皮功能指標:檢測內(nèi)皮微顆粒(EMPs)及血流介導的內(nèi)皮舒張功能(FMD),采集枸櫞酸抗凝血5 mL,離心后獲得血小板貧瘠血漿,孵育CD31和CD42抗體,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直徑<1.0 μm、CD31+/CD42-的細胞數(shù)目,以此作為EMPs;④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和斑塊檢測指標:采用HP SONOS3500型彩色超聲多普勒儀,檢測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IMT)及內(nèi)徑、收縮期峰值流速(PSV)、舒張末期流速(EDV),同時計算Crouse積分,即頸內(nèi)、頸外動脈分叉處及其上下1.0~1.5 cm范圍內(nèi)各個斑塊最大厚度(mm)之和。
治療前,2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TC、TG和LDL均降低、HDL均升高,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前,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前,2組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EMPs水平明顯降低,F(xiàn)MD水平明顯升高,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治療前,2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和斑塊檢測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上述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2組EMPs和FMD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檢測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壁中沉積的脂質逐步形成斑塊的過程,其中最易受累的部位是頸動脈。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局部的病理窗口,反映全身血管病變發(fā)展的總趨勢。頸動脈粥樣硬化也是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其斑塊位置、面積以及穩(wěn)定性與腦梗死的發(fā)生密切相關[7]。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為中醫(yī)“胸痹”、“眩暈”、“中風”、“健忘”等范疇。本研究所用中藥復方血管軟化丸由山楂、神曲、萊菔子、陳皮、清半夏、茯苓、連翹、郁金、枸杞子、三七、珍珠、代赭石等中藥組成,方中山楂消一切飲食積滯,尤善于消肉食,為君藥;神曲消食導滯,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下氣化痰,長于消谷面之積;半夏、茯苓健脾燥濕;郁金行氣散結,三七活血化瘀;枸杞子補肝腎、益精氣;珍珠母、代赭石平肝潛陽,鎮(zhèn)逆祛痰,共為臣藥;陳皮理氣和中,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消積化痰,活血化瘀,平肝潛陽之功。本課題組前期研究[8]發(fā)現(xiàn),血管軟化丸能夠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抑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展,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TC、TG和LDL均降低、HDL均升高,且觀察組血脂指標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2組患者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明顯;2組血管內(nèi)皮功能、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及斑塊檢測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提示,血管軟化丸能夠有效抑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其治療機制可能與調節(jié)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及血管內(nèi)皮功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