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舒
(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學 350001)
隨著微課概念在教育領域的提出與發(fā)展,生物學教師也嘗試著研發(fā)各種類型的微課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本文結合高中生物學教學實踐,談談微課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學習新知識前都應有一個對已有的相關知識的復習環(huán)節(jié)。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框架及新課所應具備的銜接知識點出發(fā)設計課前復習微課,讓學生在學習新課前觀看,以達到復習舊知識銜接新知識的作用。
例如,為突破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2節(jié)“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利用各類素材制作供學生課前復習的微課視頻,內容可包括孟德爾是如何選擇實驗材料的;實驗研究采用了怎樣的思維方法;如何科學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說;哪個過程是演繹推理的階段;如何驗證假說并得出結論等。該微課視頻供學生課前復習或在上新課前播放,以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提高新課的學習效率。
教師可以根據新課的知識點設計微課視頻,采用生活情境、熱點問題、問題串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新課的講授做鋪墊。這類微課可以讓學生課前看,也可以在新課導入時讓學生觀看。
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節(jié)“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學習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介紹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生平微課視頻,通過孟德爾照片、個人經歷簡介、8年的實驗探究以及研究成果對社會影響等內容,展現一個科學家重大發(fā)現的歷史背景,近距離地領略科學家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風采,同時也激發(fā)起學生探究新知的強烈動機。
教師還可以針對教學重點、難點設計微課,讓學生在課前完成有關知識點的自主學習。這類微課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用言簡意賅的專業(yè)術語科學地傳授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并內化生物學概念。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可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師生交流與討論,讓學生質疑,教師參與解惑。這種翻轉的課堂重構了我們的教學流程。
例如,必修3的“免疫調節(jié)”內容多、難度大,教師可制作微課視頻幫助學生思考并區(qū)分易混肴的知識點,如抗原、抗體概念的內涵及外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過程及區(qū)別、三道防線的界定等,通過課前微課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基礎知識,進入課堂后教師可運用感冒、艾滋病、過敏、疫苗、癌癥等生活實例,深入學習免疫學知識,通過師生討論,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點知識,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這樣的微課教學實踐,將傳統教學的“預習+課堂學習+課后鞏固”的學習模式轉變成“課前學生預習并學習+課堂交流答疑解惑+課后加強應用”的模式,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將學生課堂學習與手持移動終端的非正式化的自學環(huán)境有機結合起來。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同樣可以應用微課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將實驗的原理、材料用品、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內容做成微課,讓學生課前或實驗前觀看,節(jié)省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時間,使實驗課能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和動手操作,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和深入探究。另外,還可以由教師或請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提前進行實驗,并將實驗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錄制成微課視頻,供教學時演示和討論,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課堂學習,不少的學生對教材中科學家的實驗探究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卡爾文與小球藻、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等??梢葬槍@些內容設計課外拓展型微課,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原科學家探索真理的艱辛歷程,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
例如,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研究并非如教材上闡述的那么順利,他在1944年《實驗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的題為“誘導肺炎球菌轉化物質的化學本質”的論文中的觀點當時并沒有被生物學界所接受,所以后人曾評價說艾弗里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不是他的遺憾而是諾貝爾獎的遺憾。教師可將這樣的科學史故事設計成微課,供學生課后拓展學習,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金項目:2016年度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生物學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研究”,No.MJYKT2016-209;2014年度福建省電化教育館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中學教學中微課程應用策略的實踐研究”,No.KT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