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囡
任何時候布置學生寫作文,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痛苦哀號:我寫什么啊!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相對于寫作技法和語言表達,擁有適切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首要一步,甚至是關鍵性的一步。那么,如何讓學生們“眼中有星辰大海,胸中有丘壑萬千”呢?每次對于新接手的班級,我都會請學生們一起到鮑爾吉·原野的《月光手帕》這篇小文中尋找秘密。
《月光手帕》這篇小文講了作者在醫(yī)院陪床,深夜在樓道散步,看到一個小女孩誤把月光當成手帕而蹲拾的場景,這引起作者的好奇與深思,從而有感而發(fā)。這篇文章給我們把握和積累素材帶來怎樣的啟示呢?可以圍繞這幾個關鍵詞來 看看。
一、敏感
毫無疑問,善于捕捉素材的第一要素是敏感。也許有的事件本身已經(jīng)足夠宏大,足夠刺激,任你再遲鈍也無法回避——如果寫這樣的事件,就容易造成選材的雷同和大眾化。其實,更多的時候,寫作內容是身邊普通的生活。我覺得張曉風的這段話很有意思:“寫作大概而言可以分兩類,其一是偉大的、莊嚴的、神圣的,可以驚天地而泣鬼神的,但這類作品并不多。想想看,人家天地豈可日日為你而驚,人家鬼神又怎么能時時為你而泣!那真是要天下大亂幽明兩傷??!所以呢,大部分的作品是另一類,這一類寫的只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罷了!莊子說‘道在矢溺(在大小便里也有其真理?。。?,放在寫作法則里也可說得過去的。能把現(xiàn)實中的茄子燒成名肴才真是好廚師呢!”
這段話是不是特別有趣?瑣屑小事就是我們的俗塵生活。敏感可能是天生的氣質,也可以是后天的意識。作者就是一個敏感之人,深夜,他在醫(yī)院樓梯間走動,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女孩蹲地撿拾的舉動。我相信,小女孩的這一舉動,周圍來往的人不少,看見的人卻不多,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種“病”現(xiàn)在很流行,很多人慢慢活成“睜眼瞎”。作者不僅看見了,而且為此停留了。我們的孩子每天上下學路上奔波,在校園中奔跑,在教室里穿梭或端坐,一幕幕人事景物從眼前一晃而過,不愿深究,硬是把豐美的風景活成一張蒼白的紙片,把多姿多彩活成千篇一律,然后慨嘆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單調!他們只有生理上的看,卻沒有心理上的看。甚至很多教師也是這樣活著,并且認同學生的這一觀點,這真讓人毛骨悚然!簡·奧斯汀一輩子住在鄉(xiāng)村小鎮(zhèn)里,但她以非凡的觀察力描寫她的小天地,照樣留下了《傲慢與偏見》等偉大的作品?;氐叫∥模覀冊傧胂?,支撐作者停留的其實還有一樣寶貴的品質——好奇。當然你也可以認為他閑得慌,閑得慌的他沒有像鄉(xiāng)下漢子一樣蹲在樓梯口吸煙,也不是像現(xiàn)在的很多人沒事埋頭猛戳手機,而是保持對陌生的探究,他的閑讓他更自由,也更高貴。
就像靈敏的雷達,去關注周圍的存在,去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敏感意識如此重要。而敏感是可以修煉的,多留心觀察,多閱讀思考,適當?shù)刈屪约河泄陋毜臋C會,你會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容易在熟悉中發(fā)現(xiàn)陌生,在陌生中體察到熟悉。
二、審思
其實,對素材的敏感,是全身機制整體啟動的結果,當眼睛看見的時候,思維、情感、想象這些心理要素都開始作用了。把握素材的第二關鍵詞就是“審思”。曹文軒說:“未經(jīng)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笨匆娏诉€要“凝視”,即便大家都目睹了同一事件,可只有后續(xù)的審思才會讓意義顯現(xiàn)進而升華。我們可以這樣想象:作者看見了小女孩的舉動,不做任何停留,留下滿腦子狐疑離開;或者暗自腹誹這小女孩有問題吧,回到病房后,也許還會跟家人朋友吐槽一番。至此,這件事徹底結束。這種想象就是我們很多人的日常行為,我們只是看見了并沒有弄清楚,就這樣結束了生命中的許多次遇見,許多的故事。作者用好奇催化了他的深思,他先站在小女孩的角度去看,去探尋小女孩舉動的原因,明白了這原來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更可貴的是,他還對自己進行了審視,自己已經(jīng)在這兒來回幾遍,卻“對周遭無動于衷”,是“因為一雙磨煉得很俗的眼睛極易發(fā)現(xiàn)月光的破綻,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悅”。我們學生的作文,對寫進作文中的“我”,是很不愿意暴露的,總是藏著掖著,躲閃游離,他們更愿意美化自己,或者將自己寫成一個徹底的旁觀者,在安全的心理位置去評述他人他事。殊不知,“真誠”才是最有力量的。偉大的作家都很善于自省,托爾斯泰、魯迅、巴金……基于普遍人性,個人的反省就是群體的反省,就是全人類的反省,如果“我”缺席了,一切都沒有了。鮑爾吉·原野正是用這樣的自我反思打進了我們的內心,令我們自我觀照,警醒 自覺。
三、延留
每次推薦學生們看這篇文章,我都會提醒他們多看幾遍這篇短文的開頭和結尾,繼續(xù)探尋素材的秘密。學生們往往都要在提醒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開頭結尾的“很多年以前”“許多年過去了”這兩個時間詞的玄機。事件發(fā)生后,首要的是簡單記錄。由于閱歷經(jīng)驗的局限或者當下的思考力不及,未必能通透把握事件的全部意義,此去經(jīng)年,再次回想,由于新的事件的觸發(fā)勾連或者人事經(jīng)驗的長進,新的領悟可能會霍然而生。典型的例證可見畢淑敏的文章《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對于文章可以“常讀常新”,對于事件也可以“常思常新”。不難理解,隨著我們的成長,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對于事件的看法可能是片面的、膚淺的,甚至完全是錯誤的,這樣的經(jīng)驗我們都有過。有個學生在小學時得到了媽媽送給她的一朵假花,燦爛鮮艷,永不褪色,她很喜歡,專門寫文章來表達這份情感;現(xiàn)在到了初中,她又寫了一篇關于這朵假花的文章,卻不是在贊頌假花的永恒,而是在慨嘆其生命不能真正燃燒的遺憾,并對“真假”進行思辨;也許再過“許多年”,她看這朵假花的側重點又會發(fā)生變化:不管真假,這朵花都是美麗芳香的,因為那是媽媽送的。王宗仁在《我的人生和文學三字經(jīng)》中提出“看見了,想一想,記下來”的寫作經(jīng)驗分享,提醒學生及時記錄素材,為日后多次加工提供可能性。想來,人生最后的記憶應該就是這輩子眼中萬象流到心里,過濾、融合、沉淀的結果吧!生命中諸多事件的延留,也許會在某個契機被重新看待,刷新理解后重新銘記,但也許就此永不記起,不管日后怎樣,有觸動了,還是及時寫下吧。
“語文能力說到底是精神力量的一種外顯,精神越富有,責任感越強,表達欲望越強烈,就越能恰到好處地使用表達技巧”,不記得這句話是誰說的,但是真的說得很好?!对鹿馐峙痢愤@篇小文可以作為學生們養(yǎng)成或者提升語文能力的啟蒙小文,愿我們的學生們洞透這些小秘密后,樹立起一點寫作意識,愿他們像文中的小女孩一樣永遠“這么敏感,心里盛著美”,更希望成年的我們,不會像月光一樣“辜負”了他們的童心和 純真。
把握素材的秘密就是要睜眼去看,用腦去想,不斷蓄積精神力量,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捷徑。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星灣學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