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敬賢路實驗小學 陳 月
從古至今,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文章都是經過反復修改得來的?!按猴L又綠江南岸”成為千古名句,其妙在于“綠”字,這便是作者經過了十數(shù)次的修改而成的。魯迅先生說過:“文章是改出來的?!彼€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比~圣陶先生認為,作文修改“著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由此可見,教會學生自己修改文章,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教會學生自己修改文章呢?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訓練: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對于老師花了許多時間精心修改的作文,有的學生連看都沒看,有的也只是匆匆一瞥,便塞進書包,更談不上自己修改文章。針對這種情況,在每次新接班級的作文講評課上,首先向學生介紹幾種常用的批改符號,如添、改、調、刪等符號。只有讓學生看得懂老師的批改符號,才能發(fā)揮老師批改的作用。其次明確要求學生細讀老師批改后的文章,比較批改前后的文章,想想老師為什么這樣批改,好在哪里,并按老師的批改把文章謄抄一遍,再讀一讀。根據(jù)每組課文的不同要求,教師可以在每次講評課上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習作,把原文在展臺上展示,按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進行修改,并說明為什么要這樣改。讓學生明確老師的批改意圖,懂得怎樣修改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自己修改習作的興趣。
教學生學會自己修改文章,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初步讓學生修改文章時,教師一開始只要求學生找出標點、字詞、句子等幾方面的錯誤,當學生掌握簡單的修改方法后,再逐步過渡到如何把一篇文章寫具體寫生動,突出文章中心的修改方法。在指導學生自改作文時,教師要堅持“講清要求,激發(fā)興趣,教給方法,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范改、自改、齊改、互改交叉進行。在此基礎上,規(guī)定批改的符號,同時還確定修改形式,通過典型分析、活躍了學生思路,從而解決學生作文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掌握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自改能力:
把要修改的病文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讓學生各自輕聲地讀一讀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不足之處,然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鼓勵學生爭論,找出一種最好的修改方法。學生發(fā)表意見時,即使提出的意見不怎么好,教師也應進行表揚鼓勵,特別是后進生和平時膽子較小的學生,更應該多表揚、多鼓勵,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亦可把要修改的文章提前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帶回家修改,然后帶到班級共同討論修改,并要求學生對照自己的習作,找出不足之處進行修改。
教師事先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若干篇,采用“三批”(即符號批改、眉批、總批)的方法但不作具體修改。講評課時,把學生分成若干組(一般每組4~6人),每組修改一篇文章,讓每組同學充分討論修改,再重新抄寫一遍,然后把修改前的文章與修改后的文章張貼在展示欄上,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習。這樣,對于一些修改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幫助。
學生有了一定的修改能力后,可采用互換批改的方法,讓學生把寫好的文章與同學互換,你改我的,我改你的,然后共同討論、交流,說說修改的理由與修改后的好處。學生最喜歡對別人的文章“雞蛋里挑骨頭”,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別人文章中存在的問題,有時甚至為了一個標點、一個詞語而爭得臉紅耳赤,這時,學生的思維最活躍。教師也要常常加入行列,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們一起探討。
學生寫好一篇文章后,必須對自己的習作進行多次修改。魯迅先生說過:“我做完之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教師給學生們講我國唐代詩人賈島“僧敲月下門”的故事,教育學生學習賈島斟詞酌字、反復推敲的精神,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文章細細斟酌,反復推敲,多次修改。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采用“三批兩改,多批少改,學生自改”的方法,學生第一次修改謄寫后,教師再次收上來,根據(jù)學生的修改情況增加分數(shù)。對于后進生的學生,教師通過面談面批,啟發(fā)學生修改。
教學生自己修改文章,變“學生作文教師改”為“學生作文自己改”,讓學生掌握改文的技能。
在引導學生自改作文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訓練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帶領學生去觀察大自然,游覽名勝古跡,積極參加社會有益活動,為學生積累生活材料,定期讓學生交流,互相傳閱,互相補充修改。在班里開設了六文三選,六文是“獨特文”“新鮮文”“升格文”“進步文”“再改文”“百分文”,三選是“獲獎作文選”“報刊剪錄文選”“自編作文選”。這樣放開手腳,讓學生去寫、去想、去做、去看,自己去修改完善,可大可小,靈活多變,充分發(fā)揮學生才智。同時對學生實行分類自改作文指導,不搞一刀切。一類為上等型,以自改和互改為主,老師多在文章立意、結構、寫作方法上提高;二類為中等型,自己邊讀邊改,老師在旁邊點撥;三類型為差等型,面批、面改,重在字、詞、句方面多加引導,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先求通順,后求精彩。多鼓勵,多啟發(fā),尊重學生,用商討和研究的態(tài)度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改文的興趣,養(yǎng)成改文的習慣,既能減輕教師的負擔,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讓學生有改文的機會,學生樂于修改自己的作文,而且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修改文章,在改文中享受到其中的樂趣,把掌握的知識轉化成技能,使學生學有所獲,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