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二梅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平江中學,江蘇蘇州 221000)
辯證即辨析,是指對于各類事物發(fā)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辨別;思維指學生分析問題、推理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1]。道德與法治課強調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需要學生能夠從生活實際情況出發(fā),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從客觀、理性的角度,運用辯證的思維正確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并且在這一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
辯證思維能力的內涵應該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信息獲取方面,辯證思維需要學生具有自己的觀點,具有發(fā)現矛盾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對已知的信息進行比較和辨別,正確、客觀地運用辯證的方法,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掌握價值判斷的能力;其次是比較、判斷、證明的能力,即能夠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對于價值觀進行合理的驗證和分析;最后是有效、準確的表達能力,在對某一件事進行判斷、推理的基礎上,進行有條理的歸納輸出,用嚴謹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不論是在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都需要進行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但是要想激發(fā)學生的表達興趣,教師必須要確保師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這樣才能夠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地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回答問題,表達出自己對于某一問題的見解,長此以往,才能夠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2]。例如,在《讓生命之花綻放》一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展示著名的武漢研究生為了救落水少年意外犧牲的案例,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會認為,這樣是值得的,研究生雖然犧牲了,但是這種犧牲是有意義的,生命最終的價值就是要看生命是否有意義、是否做出了足夠的貢獻,而非生命的長短。但是也有學生認為不值得,因為研究生相較于他救起的初中生,能夠更快地發(fā)揮社會價值。面對這一問題,教師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也不限于回答這樣做值得或是不值得,而是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支撐自己的理論。從媒體的宣傳角度來說,見義勇為的行為是合理的、值得鼓勵的,但是這一切應建立在能夠注意自身安全的基礎上,媒體應該引導大眾如何在危險的情況下用正確的方式去營救別人,而不是簡單地宣傳如何見義勇為,如何奮不顧身。這種問題沒有明確的對錯之分,因此教師只要鼓勵學生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就是引導學生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如此一來,能夠確保全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讓學生從“想講不敢講”變?yōu)椤跋胫v就講”,從“會表達”變?yōu)椤皸l理清晰地分析”,既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辯證能力。在學生敢于思辨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享受思辨的過程。良好的興趣才是開展學習的最終動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產生興趣,才能進一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鍛煉其辯證思維能力。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結合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導入。例如,以G20峰會為話題,將其作為時事新聞材料導入教學,然后設置一些相關的新聞問題,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享受這一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辯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逐步掌握思辨的方法,客觀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小組討論、隨機討論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意識,提高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盡可能地關注到班級內的每位同學,可以利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在學習《保護環(huán)境》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一些熱點新聞引導學生討論,如很多城市空氣質量下降,有些城市已經采取了汽車限號出行的措施,有些專家甚至建議進一步限制私家車行駛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環(huán)境,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有一些學生贊同這一做法,因為這種限制出行的方式能夠得到非常直觀的效果,如某一天限行尾號為5的私家車,那么就會有十分之一的私家車不能出行,如果按照單雙號限行的規(guī)則,則有至少一半的私家車不能出行,那么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非??捎^的,這些被限制出行的人可能會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這是最為理想的狀態(tài)。當然,這些人也有可能選擇搭乘順風車或拼車出行,同樣能夠有效地降低環(huán)境污染,達到理想效果,是值得推廣的。然而,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推行的,因為有很多人已經習慣了私家車出行,在條件允許的家庭甚至會為了避免因為車牌號限行購入多輛車輛,提高私家車出行的概率,但是這種購買會造成固定資產的浪費、車位的浪費等,是一項不必要的投資。還有學生認為,限制私家車出行會給其他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公共交通工具帶來過大的壓力,特別是在北京、廣州等大型城市,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原本就已經非常擁擠,一旦加強限行強度,更會造成巨大的壓力,影響城市交通。由此可見,教師提出問題是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起步階段,然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主動地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能夠帶著疑問進行學習、思考、討論和研究,這對于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教師不能直接地將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讓學生自己討論、探究得到結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循循善誘,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進而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思辨意識和能力,將那些沒有問題、懶于思考問題的學生轉變?yōu)樯朴诎l(fā)問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想法,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有一定的提問時間、提問空間,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發(fā)問的能力,引導學生結合現有的知識,求同存異,選擇恰當的方式表達自我的看法,從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3]。例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導入教學素材,有一篇題目為《全杭州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的文章,講述的是一名長途客車司機在駕駛過程中突然被飛來的異物擊中,這時這位司機忍著劇痛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三件事。第一件事,將車緩緩地停在路邊,用盡最后的力氣拉動手剎;第二件事,將車門打開,讓乘客秩序井然地下車;第三件事,將發(fā)動機熄火,確保了車上乘客、附近行人和車輛的安全之后,安詳地離去了。這樣的素材能夠深刻地觸動學生,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他的名字能夠被全杭州人牢牢記?。俊弊寣W生進行思考。再如,在學習《權利與義務》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情景,讓學生在設定好的情景下進行分析。50歲的王先生近日被起訴,起訴他的人竟然是自己70多歲的老母親,母親控訴他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贍養(yǎng)義務。原來,早在49年前,王先生的父母就已經離異了,當時法院判決王先生的母親需要每個月付撫養(yǎng)費5元,可是在判決過后王先生的母親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直到現在,王先生的生活依然非常貧困。但是在過了49年后,這位老母親上門來要求王先生承擔贍養(yǎng)的義務,但是王先生的朋友都堅決反對王先生贍養(yǎng)老人,他們認為老母親在王先生1歲時拋棄他后再也沒有盡過撫養(yǎng)義務。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認為,王先生沒有贍養(yǎng)其母親的義務,原因正是王先生朋友說的那樣,這位母親并沒有盡到自己的撫養(yǎng)義務,那么王先生也不需要完成自己的贍養(yǎng)義務。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雖然母親沒有撫養(yǎng)王先生,但是王先生依然需要完成自己的義務,必須要贍養(yǎng)老人。這時教師就可以進一步提出責任和義務的區(qū)別,責任就是要做到自己分內應做的事,如果沒有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需要承擔一定的過失,并且要追究其責任;而義務則是公民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做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并且在道德上,我們應該完成自己的義務。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可以進行進一步討論和探究,王先生的贍養(yǎng),究竟是屬于義務還是責任,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產生思維碰撞,提高他們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辯論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運用自己的辯證思維解決實際的問題,充分感受到辯證思維能力的作用。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借助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更加自然地融入課堂中來,不僅讓他們能夠獲得一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使之成為具有獨立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的人才,從而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