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華
(安徽省淮北市淮海路小學,安徽淮北 235000)
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全國教育系統(tǒng)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guī)劃(2016—2020年)》,提出了切實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這一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應運而生,這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選擇,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的、負責任的守法公民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這是每一個教育人應當承擔起的責任。面對教材的變化,教師要適時調整教學理念,從學生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方法,多策并舉打造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新課改的扛鼎之作。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育理論的研究、教師教學的實踐都告訴我們,道德與法治課堂現存的每一種教學策略都有其優(yōu)點和不足,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真正讓思維轉起來、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
現代教育理念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學習,才能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與學的效果[1]。這需要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嘗試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達到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以人為本在教學中的實際體現便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首先,教師在備課和制定課程目標的時候要綜合考慮課程節(jié)點及學生的學情,合理設置課程目標和時間節(jié)點;其次,在課程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課前情境導入、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式激活課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鼓勵學生主動發(fā)言、積極實踐;最后,道德與法治課與實際生活結合較為緊密,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關注時政熱點,不斷自我革新教學思維,自我提升,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下堅實基礎。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培養(yǎng)其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能力。部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編排都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回歸生活,其教學內容應結合生活實際,在教材內容基礎上做一定的補充和拓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家人的愛》時,我首先播放家人和孩子的家庭生活視頻,使學生通過視頻感受父母對孩子無言的關愛。這種通過言行流露的關愛可能是他們平時注意不到的。在這種情境下,教師通過一定的引導,便能激發(fā)學生的親情感悟,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的尾聲,我又播放了《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來自天堂的短信》,真實感人的故事來自生活,震撼著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家人的愛的偉大,同時在背景音樂《感恩的心》中讓學生把自己最想對家人說的話寫下來交流分享。這種情境下,教師無須多言,學生在用語言(行動)告訴我:他們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孩子??梢娪蒙罱涷瀬韼忧楦畜w驗從而創(chuàng)設高效的課堂是多么簡便。
探究性學習主要指通過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學習方式[2]。新課程總目標指出:“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睆倪@個意義上來說,親歷過程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探究式學習需要一定的載體,如教材、生本資源、生活等,其中教材提供了很多素材。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時,為了突出“國慶之日,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會用各種形式為祖國祝福”這個重點,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了我國各地群眾和海外華人、華僑慶國慶的畫面,并利用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把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們歡騰的場面連接起來,讓學生有了非常感性的認識,并通過合作探究其中的原因。在講述其中的閱兵游行的場景中,我以領導人大閱兵的黑白視頻信息為背景,以電影膠片的形式滾動插入歷屆大閱兵的彩色畫面,并配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讓學生蕩漾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感受歡騰的、振奮人心的場面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再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以及教師補充的資料探究體會課本上的道理,最終達到導行的目的,可謂事半功倍。
體驗學習是一種基于學習者自身的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的學習方式。道德與法治課堂只有引導學生在喜愛并樂于參與的活動中進行自我體驗,才能使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行為。這也是打造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基本途徑。
在日常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細心去體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味人生的美好艱辛,分享奮斗的成功樂趣……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讓學生的心靈變得敏銳、機警、活躍。在學習一年級上冊《上學路上》中“這樣安全嗎”“路上的溫暖”等關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話題時,我會在課堂創(chuàng)設生活實際的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分別扮演闖紅燈的人和交警,進行模擬對話。他們雖然語言稚嫩,但是參與積極性高,也討論了需要傳授的知識內容,對于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的效果很好。例如,不能闖紅燈,不能在沒有斑馬線的地方橫穿馬路等。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和大自然》時,在家長的統(tǒng)一組織下,學生和家長一起進行春游、踏青、植樹等活動,讓學生親近自然,在游玩的行程中認知自然,同時帶領學生查看一些破壞自然的行為和被破壞的自然環(huán)境,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要對自然友善,要感恩自然,從而愛護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根據新課標理念,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相關內容,整合各個學科的相關知識,通過高校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動口、動手和動腦等綜合能力[3]。在學習二年級下冊《傳統(tǒng)游戲我會玩》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玩挑小木棒、跳竹竿舞、穿椰殼鞋等游戲的視頻,并配以優(yōu)美動聽的解說,使學生在欣賞中,猶如身臨其境,樂而忘返,從中體會傳統(tǒng)游戲對學生的觀察力、判斷力和控制力的要求與挑戰(zhàn),從而感嘆長輩的生活智慧,感知傳統(tǒng)游戲中蘊含的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性,感受傳統(tǒng)游戲的魅力。這樣借助多媒體網絡整合其他學科教學策略在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同時更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對打造高效課堂起到推動作用。
“學生不是待灌之瓶,而是待燃之火?!币虼?,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依托其現實生活,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活動情境,為他們搭建體驗的平臺,陶冶學生的情操,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使課堂教學散發(fā)德育的魅力,高效地達到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