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媚
“本土資源與小學品德課程融合教學”,可以優(yōu)化教學內容,合理開發(fā)課程資源;根據本土合理的資源,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在交流討論的同時根據教材內容,有目的地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通過參與親身感受、體驗產生共鳴,加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另外,在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搜集相關資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搜集、整合資料的能力,也能讓學生增長見識,拓展視野。
(一)“無源之水” 品德教材中的內容及主題活動的設計雖然都能體現(xiàn)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教材是我們“用教材教”的教學資源的支撐點,卻不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唯一資源,品德教材看上去表現(xiàn)形式很“淺”,但設計上卻內涵深刻。如果課堂上捧著教材“照本宣科”一番,那么好幾頁的內容只需半節(jié)課就可以結束了。品德課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作為教師,要帶領學生從圖文并茂的“淺”教材中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內涵”中,而本土資源的融入更能為品德課程增添色彩。
(二)本土資源豐富深厚 新塘,自古有“禮義鄉(xiāng)”之稱,也被譽為中國牛仔城和廣州東部板塊的黃金走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歷史的古跡,豐富多樣的資源,都能成為我們品德課程順手拈來的寶貴資源。瓜嶺村的水上碉樓“寧遠樓”在低聲訴說著他的光輝事跡;百舸爭流的龍舟正在東江之畔旌旗招展;“帥府爺”誕隆重而熱鬧的“過坊”活動;東江魚包整裝待發(fā)等待著游人的青睞;水南白蔗斗志昂揚矗立田間;牛仔城則朝氣蓬勃踏著堅定的步伐邁向世界;新塘名人湛甘泉精神的潤澤……這一切無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新塘人迅速成長。
(三)收集資料方便、快捷 作為土生土長的新塘人,我們都知道家鄉(xiāng)過去的輝煌。所以,小學生對本土資源的認識更為直觀,搜集資料更是便捷。他們可以通過年長的家人的口述;也可以親臨現(xiàn)場,親身感受,聆聽它們的心聲;還可以到新塘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如在教學《鄉(xiāng)風鄉(xiāng)俗》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利用課余時間向長輩了解家鄉(xiāng)特有的風俗,并讓學生到新塘圖書館找到了新塘很多本土素材。有的學生收集了瓜嶺村的水上碉樓“寧遠樓”的歷史;有的學生收集了新塘這個地名的來歷;有的學生收集了新塘“帥府爺”誕這一風俗特點……在課堂上,學生們自信地展示,興致勃勃地交流自己的家鄉(xiāng),整節(jié)課既氣氛活躍,收到了極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又極大地豐富和整合了課程資源。
作為教師,我們最擔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反之,倘若我們立足于足夠的課程資源,清晰課程資源整合的方向,那么一節(jié)有聲有色的品德課不再是我們教師的童話。
(一)民俗文化與品德課程相融合 每年農歷三月三的新塘“帥府爺”過坊巡游活動,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五月十八日分別都有一天的“龍船景”……這些獨具特色的本土民風民俗都可以作為拓展品德課程的便捷資源。如教授《說不完的家鄉(xiāng)故事》、《民風民俗》時,我們便可以引導學生從搜集本土民風民俗,進而了解新塘的歷史,了解我們本土節(jié)日的由來,從而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的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
(二)飲食文化嵌入品德課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千百年來,經過人民智慧的創(chuàng)造,食物的品種層出不窮。我們的家鄉(xiāng)—新塘,也有馳名國內的美食。在教學《寄托著希望的傳統(tǒng)文化》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地區(qū)人民的飲食習慣的不同從而讓學生介紹東江的魚包和水南的白蔗,讓品德課堂流光溢彩。
(三)經濟文化與品德課程的整合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時,也給地處珠江三角洲黃金地帶的新塘帶來了無限的商機。紡織業(yè)、牛仔服裝高速發(fā)展,牛仔服裝更是享譽世界,新塘——牛仔之都的盛名由此而來。新塘的經濟發(fā)展和《從小漁村到大都市》中的深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故在教授此課時,我們談完深圳的發(fā)展歷程的同時也可以談談我們的牛仔事業(yè)如何帶動新塘經濟發(fā)展的光輝歷程。
(四)教育文化和品德課程相輔相成 教育,國之根本,是我們生活的重心。新塘人杰地靈,涌現(xiàn)出不少德才兼?zhèn)?、熱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人物,明代的湛若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集教育家、書法家、哲學家于一身的湛若水官至尚書,其思想內涵豐富,道德高尚,一生為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在民間聲望頗高。為此,在教授《我心中的老師》時,可融入湛若水的“尊師重道”“盡道義、至誠信”“至孝”等優(yōu)秀品質,引導傳承甘泉精神,為孩子的道德養(yǎng)成添磚加瓦。
(一)加深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腳下良田千萬畝,只愛家鄉(xiāng)一寸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故鄉(xiāng),我們永恒的歸宿;思鄉(xiāng)、愛“家”,我們不變的話題。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源于“養(yǎng)育之恩”,更是“潤澤之恩”。小學階段是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倘若品德老師讓學生不遺余力地去了解家鄉(xiāng)文化、且浸潤在濃厚的家鄉(xiāng)文化下,學生為家鄉(xiāng)而驕傲、對家鄉(xiāng)敬重的情感隨之油然而生,那么,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就會得到不斷地升華。
(二)豐富了課程內容 新塘,地處珠三角的黃金地段,蘊含著獨特濃郁的農村風味,“水南白蔗”“新塘魚包”等地道小吃馳名全國,而新塘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各種風俗習慣保留至今,馳名中外的新塘牛仔節(jié)、各村的龍舟競逐、過坊巡游的“帥府爺”誕……這些特色也與節(jié)日味道較淡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本土純樸的民風,悠久的歷史底蘊正是我們品德課程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在講授與家鄉(xiāng)有關的活動內容時,就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教材,這樣我們的品德課就如源頭活水,源源不斷豐潤、充實。
(三)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品德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本土資源和課程融合,鼓勵學生大膽去搜集有用的資料,既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也能讓學生從中感受、體驗、感悟并得到個人的發(fā)展,構建起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