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海燕
【摘要】語言是歌曲演唱的重大基礎,是來傳達歌曲以及作曲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歌曲演唱時我們應當使歌唱與語言結合得完美。作為一個歌者,在藝術實踐和學習上,我們不僅要使自己的的發(fā)聲方法科學,而且要做到咬字與吐字的清晰,進而創(chuàng)造出內(nèi)容深刻、打動人心的音樂形象。
【關鍵詞】
聲樂作品需要歌者用語言來演唱音樂當中的故事,將作者的真情實感通過演唱的形式進行詮釋,所以語言的發(fā)聲在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穿越靈魂,讓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如何訓練歌唱語言,我們不僅僅需要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我們還需要做到對歌唱當中每個字每個句子的準確演繹!所以,我們必須訓練正確的出聲、引腹和歸韻,這樣才能幫助歌者在演唱過程中語言發(fā)聲的標準,在訓練的時候,我們同時應當認真地學習前輩們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和理論。
一、如何出聲
字頭“咬”的準不準,即聲母的發(fā)聲,將影響著歌唱語言的清晰表達。在出聲的時候要有適當?shù)臍庀蕚?,使阻氣和破阻兩者之間形成一個對抗,這個過程中,氣息越充分,那么發(fā)音越有阻力也就越有彈性!所以在出字前應當控制好氣息,找準發(fā)音的部位和著力點,使發(fā)音除阻時敏捷、利落。同時,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咬字時要有分寸,不能把字咬得太死,也不能氣息力度過猛,以免聲帶拉的過勁造成聲帶的損傷。只有在出聲前做好準備,才能使歌唱的語言更具有張力更加的清晰。
二、如何引腹
吐字也叫引腹,字腹是由聲帶的振動、口腔的“四呼”狀態(tài)、共鳴腔體三者的配合來完成,主要指聲母發(fā)音時聲帶閉合造成阻礙并沖破阻礙,迅速向韻母過渡過程的發(fā)音狀態(tài)。它不但關系到字音的清晰準確,還影響著歌唱時聲音的共鳴音色等!所以歌唱的過程中,韻母的母音則是發(fā)音音準至關重要的一點。例如:演唱:“長”字的過程中.} a.,是主要的母音,發(fā)音時要注意氣息的支持,共鳴腔體要給發(fā)音提供足夠的共鳴空間,母音在延長的過程中注意必須保持口型穩(wěn)定,張開嘴巴的發(fā)音的同時也必須注意咬字時的嘴型的狀態(tài),這個字的音節(jié)為chang,只有做到加強口腔開、合、圓、扁的控制能力,才能做到演唱時聲音的優(yōu)美動人!所以在歌唱時我們不僅要訓練咬字,同時也需要訓練正確的調節(jié)咽部狀態(tài)和喉結的相對穩(wěn)定,從而達到統(tǒng)一的發(fā)聲狀態(tài)!在唱的過程中,我們要把口腔中的咽部始終保持打開的狀態(tài),嚴格控制口頭的穩(wěn)定性,并用氣息最大程度的控制每個字的歸韻狀態(tài)!這樣我們在唱的過程中才能保持聲音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是唱出來的聲音變的更加的圓潤有光澤!
三、如何歸韻
現(xiàn)在談到如何歸韻,字音基本上都是由字頭(韻頭)、字腹(韻腹)、字尾(韻尾)三部分構成,所以,我們咬住字頭,字腹吐清了之后,字尾的歸韻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著字音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字尾不到位,字的讀音也就不標準,演唱時如果不歸韻,就會破環(huán)歌詞的原本意思,例如:把“奶奶教會我的歌”唱成“吶吶教會我的更”,不歸韻就會使詞的意思變得面目全非。字尾的歸韻、收聲主要是運用了氣息延長字腹母音聲音的力量,把字尾的音準確的收住,為下一個音的發(fā)聲做好準備,保持與下一個音之間準確的連貫性和通暢性。所以演唱時仍要用穩(wěn)定有力的氣息進行支撐,氣息支持聲母破阻發(fā)生,氣息與聲帶相對抗產(chǎn)生字腹,字尾的歸韻更需要氣息的支持才能完整準確的收住。因此歸韻時一定要做到準確,快速,靈活的收聲,這樣演唱時才能清晰的表達出準確的字音!
四、歌唱語言的運用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我們有著56個民族,有個56個不同的種族語言,更加有著56個不同的音樂文化。地大物博造就了我國是一個具有多元民族藝術的國家,有著不同情感韻味的表現(xiàn)形式和語言的聲調表現(xiàn)方式!江南小橋流水人家與西北黃土高坡,云貴高原山清水秀奇風異景與東北平原白山黑土地,西藏雪山,內(nèi)蒙草原,新疆天山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多民族特殊的民風民俗,這也使我國的民族藝術和演唱有了豐富多彩的風格和特點?,F(xiàn)在以《孟姜女》為例,分析這首歌曲當中的音樂語言。
歌曲《孟姜女》是由一個流傳千百年的民間故事創(chuàng)作而來的。秦朝時期,孟姜女為了尋回千里外造長城的丈夫,哭倒長城,卻只尋到丈夫的尸骨。這首曲子由曲作家王志信和劉麟重新編詞編曲,將它改成一首攝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悲劇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最具有特點的是,全曲最靈魂的部分用了哭腔的唱法,將女主人公的悲劇情緒轟然而出!
首先樂曲在原來的民歌徵調式的結構上稍微加花修飾了一下。整個樂段幾乎都是七個字組成一句話,非常的工整,演唱時歌手一定要像訴說哀怨的情緒緩慢的唱出來,氣息平穩(wěn)地進行,柔和!歌詞:“正月里來是新春……”,旋律在第一段的基礎上展開了變化,雖然節(jié)奏,結構,色彩的變化都與第一段保持一樣的,但是又在句尾加了二小節(jié)帶哭腔的旋律,并且還延長了!語言咬字吐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流暢,哭腔的那一句,字頭要有力的唱出來再歸韻,再嘆進胸腔里面模仿哭腔的腔體!隨之歌曲進行了轉調,進入了由大調轉到小調風格,這種轉人小調的手法,使音樂的悲劇旋律感更加的增強了,歌唱時的語言不能像訴說一樣,要有如泣如訴的感覺,要有情緒的推動。而后一段又借鑒了我國戲曲板腔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伴奏織體明顯復雜了起來,感覺非常地急促,與歌聲的高亢拖腔形成鮮明的對比,詞中“大雪紛飛北風疾,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從秋走到年關過,不知丈夫在哪里”,旋律也采用了四分音符大連線的手法,將這種堅定且又痛苦的情感創(chuàng)造了強烈的悲劇藝術氛圍!這個本曲的結束段落,伴奏織體以緊密的節(jié)奏,連續(xù)的后半拍將全曲推上了最后的高潮。一句“只見白骨漫青山”,“只見”這二個字中間有休止符,要字斷氣不斷,形成一種不忍心看到尸骨而哽咽于喉的哭腔!“漫”字要讓聲音有控制的豎上去。最后一段以悲慘,哭天搶地呼喊式的音樂表現(xiàn)手法,將孟姜女的悲劇命運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下受苦受難的人們的悲憤表現(xiàn)得淋漓透徹!
總之,我國民間歌曲有著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歷史和豐厚的藝術遺產(chǎn)。音樂中的語言,也代表著我國各個民族各個地方的藝術特色和人文特點。所以想要演唱好一首作品,我們不僅僅需要用到科學的發(fā)聲技巧,我們還要注意和重視作品的藝術特色,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曲作詞者。語言在生活中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門藝術,所以在歌唱時我們更應該重視注意到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