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寫作的人揮灑自如,卻難以說出究竟,無法將自己的寫作能力傳授給另一個人,即使嫡親子嗣亦是,而有些不會寫作的人,有些人說起來頭頭是道,而下筆之后就抓耳撓腮,捉襟見肘。就是因為人們一直沒有弄清楚寫作者面對的主觀和客觀是什么樣子的。
寫作者都要面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困擾,仿佛分清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后,寫作教學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朱伯石先生提出了“三級飛躍”的寫作理論?!叭夛w躍”說的特點是,在物(材料、生活)到“意化”之間發(fā)現(xiàn)了“感知飛躍”這個中介,使得客觀生活、材料通過感知為意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意化成為可能。并在意化到外化之間發(fā)現(xiàn)了內孕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意化向外化的轉化。但是,“三級飛躍”中的“內孕飛躍”與劉錫慶先生的雙重轉化的意化一樣,都是想在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之間搭建一個橋梁,讓寫作者輕松地從客觀世界過渡到主觀世界,仿佛只要讓寫作者從客觀世界進入到主觀世界了,文章就能寫成了似的。裴顯生先生提出的“雛物化”觀點顯然是企圖解決這個問題。
有人說文章是對生活的反射時,或者說,社會生活決定寫作行為時,人們都忽略了寫作面對的語言特質問題,或者說,寫作到底面對的是什么樣的主觀和客觀。
應該說,寫作的學生都面對兩個寫作者,一個是范文的寫作者——文章樣式和模型的創(chuàng)建者,一個就是從事寫作的自己。此時,寫作的學生面對的主觀世界也有兩個,一個是自己的主觀世界,這個世界既包含了主觀情感創(chuàng)作激情,也包含著作者自己積淀的自然社會人生的現(xiàn)實事件和場景;而范文中主觀世界同樣也包括了范文作者的主觀情感創(chuàng)作激情,也包含著范文作者積淀的自然社會人生的現(xiàn)實事件和場景。但是,此時,寫作者面對的客觀只有一個,就是范文提供的文章樣式和模型。這個客觀的東西也是以主觀的形式存在的。從一定程度上講,當一個人開始寫作的時候,他面對的已經沒有了哲學意義上的客觀世界,都是哲學意義上的主觀世界。當他寫“樹”的時候,他就已經脫離了自然界的樹,而進入了自己生命中的對“樹”的情感和他所讀過的寫“樹“的文章中。
寫作者眼中的客觀物即文章的樣式和模型,應該是主觀和客觀交融的東西。文章的樣式和模型已經融合了主觀和客觀,是結合體,或是結晶體,是現(xiàn)成的文章,是寫作者將外界的自然和社會生活,通過個性的語言加工后的語言成品。從事寫作活動的寫作者,面對的其實不是外在于自己的冰冷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已經融入了寫作者個人情感中,成為寫作者的主觀,而此時寫作者面對的客觀,則是一篇篇活生生的文章成品在寫作者腦海中存留的積淀,寫作時他需要提取“文章樣式和模型”。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寫作者積累的文章模式和模型越多,他的寫作儲備就越多,他的寫作能力就越強。
為什么要厘清“寫作者面對的主觀和客觀”這個問題呢?因為當寫作者總是從活生生的客觀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的時候,他所積累的只是浮在生活表面的一些事件和圖像,這些事件和圖像是無法生成文章的構思和結構的。寫作者一旦進行寫作,他面對的客觀只是一篇篇范文形成的文章樣式和模型的時候,寫作教學的著眼點就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轉,寫作教學的方向也就會發(fā)生豁然開朗的逆轉。這個逆轉的根據是寫作的獨特之處,語言特質。通俗點說,誰能給寫作者提供語言特質,誰就占據了寫作教學的關鍵部位。提供語言特質的唯一途徑,就是語言成品——文章。
文章是閱讀課的概念,而寫作課的范文我們要稱之為“文章樣式和模型”。文章是渾然一體的,即使讀者讀完了,也不會主動尋求除了內容之外的其他東西,而稱之為“文章樣式和模型”,就是說,我們把它當作“寫作中介”,能促使學生將文章中關于寫作的一些要素提取出來,于是才成為了樣式和模型?!澳芰碜杂谀P汀保@是建構主義最經典的言說,當然也適合于寫作教學。寫作者正是憑借這些積累的“文章樣式和模型”學會寫作,而教師正是在恰當?shù)臅r機為學生提供恰當?shù)摹拔恼聵邮胶湍P汀眮硗瓿蓪懽鹘虒W。
寫作教學不只是教師創(chuàng)作的問題,還要加入教學要素;也就是教師如何通過自己的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寫作。簡而言之,寫作教學的關鍵教師如何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在這個教學平臺上學會寫作。這個平臺實際上是一個個大小各異異彩紛呈的文章樣式和模型。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弄清楚寫作者面對的主觀和客觀是什么的問題,他就會為學生提供一些游離語言特質的寫作教學素材,這樣的寫作教學當然是隔靴搔癢,膠柱鼓瑟。
賈亮亮,浙江寧波市北侖區(qū)泰河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