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凱欣
摘要: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具備很強的文學性和經(jīng)典性,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思想和個人情感,對于人們了解古代人們生活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根據(jù)以往工作經(jīng)驗,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內涵體認進行總結,并從學科知識的“化零為整”、尋找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共鳴、確保古代文學作品鑒賞的可信程度三方面,論述了提高鑒賞古代文學作品能力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古代文學;可信程度;思想共鳴
前言: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屬于一個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更是對鑒賞主體素養(yǎng)考察的一種重要方式。另外,我國古代文學鑒賞對主體素養(yǎng)存在很高要求,需要以學習和研究為基礎,對相關文學素養(yǎng)進行積累,并保持一定的公正態(tài)度,實現(xiàn)作品意境和主體修養(yǎng)需求的全面滿足。文學屬于人文科學范疇,更是對人性的一種深入思考,人們需要通過體認和鑒賞,將其中的經(jīng)典性和文學性挖掘出來。
一、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內涵體認
(一)文學內涵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首要特點便是文學性,這也是文學作品內涵體認上的重要目標所在。站在文本角度來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涉及到的領域也很多,很難將其中的學科界限定義出來。文學性主要是對精神文化內涵、美感等進行深刻詮釋,而其中涉及到的精神文化內涵是思想和情感的抒發(fā)過程,更是作家向社會大眾傳遞的一種價值取向。古代文學涵蓋了哲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通過文學的形式對學科思想進行表達,進而透過讀者的感知得以傳遞,這樣一來,為社會現(xiàn)象的個體判斷提供了充分依據(jù)??偟膩碚f,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被賦予了深刻的情感內涵,可以將情感的內化特點展示出來。因此,在體認中國文學作品的文學內涵上,應該將重點放在精神表達和情感體驗方面。
(二)審美內涵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具備很強的形式美感,這一點在作品的文體以及修辭手法應用上得到了全面體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具備強大的功能性和規(guī)范性,可以對問題特征進行充分詮釋,從而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突顯出來。在這些文體形式的配合下,文章的創(chuàng)造性和機趣也會被體現(xiàn)出來,提升讀者的接受程度。另外,站在修辭角度來說,中國古代作品中的詞語和句子均具備豐富的美感,對稱性極強,結構錯落有序,將均衡性有效展示出來,這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最大特點之一。站在文本結構和意象構建角度來說,美學感受的獲取將變得更加容易,尤其是在美學品質突顯過程中,需要通過情感文字、聲音等,將美學特質激發(fā)出來,進而實現(xiàn)文體形態(tài)的全面創(chuàng)造。整體來看,透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能夠看出我國古代人民在文學創(chuàng)造上花費了很大精力,通過這些個性鮮明、別出心裁的作品,人們便可以對其中的審美情趣深刻領悟[1]。
二、提高鑒賞古代文學作品能力的具體建議
(一)學科知識的“化零為整”
所謂鑒賞方式的化零為整,就是將文學鑒賞過程中的碎片化知識統(tǒng)一在一起。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具備十分豐富的形式和內容,想要實現(xiàn)這些文學作品的深刻鑒賞,必須對其中摻雜的文化知識、歷史知識等進行充分了解。站在古代字、詞等角度來說,通過這些內容的了解,可以幫助人們對語文知識基礎進行全面掌握,理解文字想要表達的含義。除此之外,還要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進行全面了解,這其中還包括價值觀和自然觀念等等,利用繼承性的眼光去對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并將其中的傳承性和經(jīng)典性展示出來,實現(xiàn)作品內涵以及思想情感的全面豐富。另外,站在文學史知識學習角度來說,文學作品鑒賞還涉及到一些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倫理理論等等。文學理論家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鑒賞上,會將重點放在社會環(huán)境上,進而形成與作者心意相通的意境,將作品中的哲學理念展示出來。很多時候,人們只能從某個角度對作品進行單一鑒賞和分析,并沒有形成對學科知識的統(tǒng)一化認知,讓整個鑒賞過程存在缺陷。因此,“化零為整”的鑒賞模式能夠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人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尊重,對作者的本心進行深刻還原。
(二)尋找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共鳴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在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應該以具體的感悟、啟發(fā)等為主線,做到了詞簡意豐,為后續(xù)文學作品鑒賞提供充分指導。在很多時候,人們會對理論評點方向提高重視程度,但卻將創(chuàng)作主體之中的個性化思想忽略,為了能夠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還原,人們需要從不同角度入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首先,人們要根據(jù)具體的歷史事實和作品背景,對作品中的文化氛圍進行深刻探討。其次,應該以真實邏輯為基礎,避免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產生邏輯上的誤解,確保其與文學規(guī)范相符。再次,要對作者提出足夠的尊重,對作品之中的真實情況進行深刻體會。另外,在整個鑒賞過程中,決不能超出相關文學限制,否則就會對文學作品產生曲解,更無法將作者的個性化認知展示出來。所以說,古代文學作品鑒賞應該以事實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鑒賞的有效性[2]。
(三)確保古代文學作品鑒賞的可信程度
為了讓整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鑒賞過程顯得更加可信,需要在鑒賞之前設置一個明確的限度,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要讓鑒賞工作的開展以歷史事實為基準,避免其文化限度遭到躍遷。一般來說,任何狀態(tài)下的生存之境和超越形式,均會形成一種特定的文化。很多經(jīng)典名篇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文化氛圍尤其重要,這也會加深人們對文化處境和生存情況的認知深度。其次,整個文學鑒賞過程應該以邏輯事實為標準,掌握其中具體的學理限度。鑒賞活動不能脫離參與者的主觀意愿,這也容易在鑒賞過程中產生一些誤解,但這種誤解的范圍不能展示出太大的跨度,否則將會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價值產生嚴重影響。
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歷史的沉淀下具備了豐富的文學性和經(jīng)典性,為人們的思想情感、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傳達奠定了基礎。因此,現(xiàn)代人需要利用深刻的感知去了解古代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與歷史和社會背景相結合,將真實的社會現(xiàn)實還原出來,做到作品思想的全面性認知,只有這樣,才能賦予該類作品更多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蘭.古代文學作品鑒賞思維與視角轉換的實踐探索[J].北方文學,2018 (24):63.
[2]鄭睿琳.古代文學作品的審美閱讀及意義闡釋[J].芒種,2017 (2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