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慧 宮麗杰
摘要:本研究先回顧假說發(fā)展歷程,得出語言相對論對于“語言與思維”這一議題仍有重要意義;再總結英漢動詞,形容詞,名詞來發(fā)現兩種語言概念化差異,從而認識該假說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薩丕爾-沃夫假說;概念化;英漢對比
語言與思維和文化的關系是歷史性的議題,薩丕爾-沃夫假說的提出是有早期各位學者的研究為啟發(fā)和前提。本文通過回顧該假說歷程,總結前人英漢概念化研究來認識該假說對語言思維以及文化研究的現實意義。
一、薩丕爾-沃夫假說回顧
(一)假說的產生
十九世紀,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提出“語言世界觀”,認為各種語言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媒介,體現了各自相異的世界觀,且這種媒介形成后會反過來制約人的思維。(李宏德,2013)二十世紀,索緒爾關于語言符號系統的觀點對假說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他認為,語言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符號系統,從事物到概念,即成為語言符號系統的概念化過程由語言系統決定,因此語言決定概念,也可以說語言決定思維。美國語言學之父博厄斯認為語言對經驗加以分類,這種分類會影響人的思維活動,薩丕爾贊同老師博厄斯的觀點,認為這種分類受社會群體承認,一旦該群體語言范疇確定,便決定其世界觀。沃爾夫(1956)通過研究霍皮語為薩丕爾的觀點提供了實證依據。(楊朝春,2015)
(二)假說的發(fā)展
Brown(1957)根據自己的理解將該假說分為“強式”與“弱式”即“語言決定論”與“語言相對論”,即語言影響思維。許多假說的反對者由于“語言決定思維”的極端性否定該假說。張會平(2014)認為“強式論”違背Whorf本意,Whorf認為不同的語言社團因語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觀察行為由此世界觀也會不同。1957年,由喬姆斯基所著的《句法結構》問世,普遍主義興起,假說也被認為沒有意義進而衰落。而隨著近來認知語言學興起,人們重新關注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新沃爾夫主義”出現,自此語言相對論越來越受到關注與認可。如Talmy(1985)研究“動作事件”,以及Hunt和Agnoli(1991)的一系列驗證。
二、語言相對論與概念化
語言影響思維,因此分析語言多樣性,來發(fā)現人類思維多樣性,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語言形成過程中,概念形成過程,即概念化是重要部分,本研究通過總結前人英漢概念化研究以窺英漢思維差異。
三、英漢概念化對比
本研究回顧前人對英漢動詞,形容詞以及名詞概念化差異的探討比較研究漢英概念化差異。
(一)英漢動詞概念化差異
楊琴(2007)對比英漢兩種語言“吃”的概念化異同。該研究依據Rosch(1978)典型范疇總結“吃”的典型特征,分別篩選英漢“吃”類動詞;如漢語:哺,嘗,吃,嘬,服,食等;英語:bolt,consume,devour,eat,feed,have,etc.對比發(fā)現,英漢在表達動詞“吃”概念時,具有相似性,如:指人吃東西這一常見動作,還包含表達動物的吃的形容詞,如:“啄”與“peck”。但兩種語言關于“吃”類動詞的差別也很明顯。英語的“吃”類動詞詞義豐富,語義中包含吃的方式和數量,比如“devour”,“pick”。漢語的“吃”類動詞不包含這么多細節(jié),若要表達方式和數量,只能通過添加狀語等句法成分,如大口“吃”。在句法特征方面,英漢的基本范疇成員“eat”和“吃”有相同之處,后面都可以接“固體”,可食用,液體等。但賓語成分超出食物范疇時,漢語比英語容許更多的語義多樣性。如:“吃食堂”,“吃虧”。出現該差異的部分原因是漢語更注重意合,英語注重形合,以及文化差異等。(楊琴,2007)
(二)英漢形容詞概念化差異
石毓智,白解紅(2006)認為英漢兩種語言中形容詞語法行為差異主要是由于兩種語言概念化的差異。首先,英語形容詞不能直接做謂語,而漢語則相反。例如:The balloon is big.這個氣球很大。
*The balloon big.*這個氣球是很大。
該研究認為這是由兩種語言概念化方式不同導致。英語形容詞本身不包含時間過程,因此需要借助動詞來傳達時間信息,而漢語自身包含時間過程,不需要動詞。其次,做定語時,英語形容詞可以直接作定語,而漢語不同,只表屬性直接做定語;含程度義的形容詞必須用“的”連接,如:“很嚴重的外傷”,“濃密的頭發(fā)”等。這一差異還是由于漢英形容詞概念化的差異導致。漢語暗含時間過程的形容詞包含時間概念,需要加“的”來消除時間性。吳靜,石毓智(2005)發(fā)現英漢兩種語言有無標記的表現形式和遵循規(guī)律相同,但有部分詞語的無標記用法有差異,通過研究這種差異,可以推出英漢對某些屬性的概念化差異。英漢語言形容詞是有高度對應規(guī)律的。量大,程度高為無標記,如:how tall,how deep等對應多高,多深,而量小,程度低則為有標記。如:how short,how shallow等對應中文多矮,多淺。但部分形容詞,如表質量,距離形容詞用法有差別。這是由于英漢某些形容詞概念范圍差異導致。漢語中“重”和“輕”相對,但英語中“heavy”和“l(fā)ight”是一個“極端量”對應“一般量”,兩個詞不對應。再如漢語的“遠”和“近”相對,“far”和“near”不相對,“far”是極端量。(吳靜、石毓智,2005)
(三)英漢名詞概念化差異
蔣紹禺(2014)提到,每一個語言的概念化不完全相同,可能體現為:1)有的概念只有某些民族才有,如英語中打擊概念:
birch(用樺樹條打)
conk(打頭)
spank(用手掌打屁股)
對于說漢語的人,說到打,更習慣地想到的不太可能“用樺樹打”。其次,2)不同語言概念系統的層級結構不完全一樣。例如:書寫工具這類詞,漢語的書寫工具概念分為兩層:上位是“筆”,下位是“毛筆,鉛筆,鋼筆”等。而英語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缺頂,即英語中沒有詞與“筆”對應,中間一層是“writing brush,pen,chalk”等,最下一層pen 又分為fountain pen,quill等。(蔣紹禺,2014)這都反映了不同語言有相異的概念層級結構,這是概念化差異另外一個很明顯的體現。
四、結語
本研究回顧薩丕爾-沃夫假說的演進來說明該假說是有其合理成分,對語言與思維關系的論斷有重要現實意義?;谠摷僬f,即語言影響思維,分析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性來發(fā)現英漢思維的多樣性,在當今全球化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有重要現實意義。研習其他民族的語言發(fā)現思維相異之處,互為補充,突破自身語言給思維帶來的限制。
參考文獻:
[1]蔣紹禺.詞義和概念化、詞化[J].語言學論叢,2014 (6)249-279,367.
[2]李宏德.從“二元論”看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之語言與思維的關系[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13,73-79.
[3]楊朝春.語言與思維關系研究述評[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 (10).
[4]石毓智,白解紅.漢英形容詞概念化的差別及其句法后果[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 (6).
[5]吳靜,石毓智.英漢形容詞概念化的差別對其有無標記用法的影響[J].2005 (4).
[6]楊琴.英漢“吃”類動詞的對比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6).
[7]張會平,劉永兵.語言、文化、思維方式之關系論:對語言相對論的重新審視[J].語言學研究,2014 (2)92-103.
[8]Brown,R.1957.Linguistic Determinism and Parts of Speech.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1):1-5.
[9]Hunt,E.&Agnoli;,F.1991.The Whorfian Hypothesis:A cogn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Psychological Review 98:377-389.
[10]Talmy,L.1985.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In T.Shopen(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6-149.
[11]Whorf,Benjamin L.1956.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M].Massachusetts: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