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海
摘 要:中學數(shù)學的教學要求包括:(1)使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系統(tǒng);(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shù)學技能、技巧;(3)發(fā)展學生思維。也就是說,數(shù)學教學除了負有傳授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能力等任務外,還應負有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的重要任務,而這種思維能力,是在去掉數(shù)學的具體內(nèi)容后依然存在的,是能用來分析解決其他問題的能力。
關(guān)鍵詞:中學數(shù)學;習題課教學;學生思維
誠然,數(shù)學課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對學生思維方法的形成有一定的引導和啟示,但思維方法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徑是習題課教學。一般認為,習題的功能有以下幾點:(1)鞏固加深課堂教學所授的知識和技能,(2)檢查教與學的效果和水平,(3)發(fā)展思維能力。如果教師能切實抓好習題教學,那么,對學生鞏固知識、掌握技能,特別是發(fā)展思維,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上好習題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1.在解題過程中,使學生認識解題的一般規(guī)律。在解題實踐中,學生常出現(xiàn)這樣一些弊?。海?)剛著手感到無從下手,以致失去信心,撒手不干。(2)盲目試驗,把精力用在錯誤的設(shè)想上,或鉆牛角尖。上述情況,除了因?qū)W生知識、能力和思維的欠缺外,還有對解題規(guī)律缺乏認識的原因。解題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美國數(shù)學教育家G·玻利亞在他的名著《怎樣解題》中,把解題過程分成四個部分。
(1)弄請問題(未知、已知各是什么,圖化,弄清條件的各個部分,分開)。
(2)擬定計劃(回憶舊知識、舊方法,建立已知、未知間的直接聯(lián)系或間接聯(lián)系——即做輔助圖或引入輔助元,總之,擬出解題計劃)。
(3)實行計劃(保證每一步的正確性)。
(4)驗算結(jié)果(力求多解及解法的它用)。
如果教師首先讓學生認識解題的幾個步驟,并在講解習題時加強這方面的具體訓練,給學生一定的思維框架,便不會出現(xiàn)上述解題弊病了。另外,在剛接觸某一新的東西時,學生更容易犯上述毛病,可以給學生一定模式,即思維定式,隨著對新東西的熟悉,逐步靈活起來,如平面幾何入門。
2.加強概念性習題的練習,使學生對概念理解透徹,從多方面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思路和方法的高下、繁簡,關(guān)鍵在于對各種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確、深入、靈活,能否掌握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常常是解決問題的決定因素。
例1:已知m為有理數(shù),且方程x2-4mx+4x+3m2-2m+4k=0之根為有理數(shù),求k值。
解:整理原方程為x2-4(m-1)x+3m2-2m+4k=0
[法1]:由題意,根為有理數(shù)。
則:△=[4(m-1)]-4(3m-2m+4k)
=4(m2-6m+4-4k)須為完全平方
故:4-4k=9 k=-
[法2]:設(shè)方程二根為α、β,則由韋達定理
α+β=4(m-1),αβ=3m2-2m+4k
且│α-β│=
=
=2 亦為完全平方
由5+4k=0同樣可得k=-
注:解此題,思想上必須明確,欲證一帶根號的數(shù)為有理數(shù),則根號內(nèi)必為完全平方。法二用到有理數(shù)之差仍為有理數(shù)這個性質(zhì),而這些正是學習有理數(shù)概念時應理解的內(nèi)容,卻常為學生忽略。
3.加強習題的趣味性,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即思維的主動性。對于同樣的數(shù)學內(nèi)容,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其效果遠比以學生興趣不大的問題提出來要好得多。如數(shù)列問題,學生對“一尺之棰”“象棋盤上放米”等問題,其興趣遠在單純的偶數(shù)數(shù)列、自然數(shù)列計算之上。因此,在解題時,最好能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充分考慮其趣味性。
4.多做一些難易適當?shù)木C合性習題和一些一題多解的習題以開拓學生思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廣度。所謂思維廣度,即是善于把代數(shù)、幾何、三角等方面知識結(jié)合起來,并得到簡捷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有必要多做一些綜合性習題,還可以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對同一道題,給出代數(shù)的、幾何的、三角的各種不同解法,這對開拓學生思路很有好處。
例2:已知sinA+cosA=a,求證sinA和cosA是方程2x2-2ax+a2-1=0的二根。
[解法1]解原方程,由求根公式
得x= =
把a=sinA+cosA代入上式
則x=
=
故:x1=sinA,x2=cosA
[解法2]把sinA+cosA=a代人原方程
得 2x2-2(sinA+cosA)x+(sinA+cosA)2-1=0
化簡得:2x2-2(sinA+cosA)x+1+2sinAcosA-1=0
即:x2-(sinA+cosA)x+sinAcosA=0
分解得(x-sinA)(x-cosA)=0
故:x1=sinA,x2=cosA
[解法3]應用韋達定理
x1+x2=ax1+x2=
因為a=sinA+cosA 故x1+x2=sinA+cosA
x1+x2= =sinAcosA
顯然,sinA、cosA是原方程二根。
上述三解,雖思路不同,但都離不開韋達定理和三角基本公式的綜合運用。
5.重視作業(yè)的評講。對學生作業(yè)中的好方法,評講時告知學生,引出更多的學習方法。對學生錯誤的地方,及時指出,并與正確的相比較,以加深學生印象,澄清錯誤的原因。
編輯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