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蕾 陳霞 曹京蓉
【摘 要】思考力、思辨力、創(chuàng)造力、合作力和交往溝通力是兒童哲學課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yǎng)。開發(fā)具有校本特色的兒童哲學課程,需明晰開發(fā)兒童哲學課程的基本問題,探索開發(fā)兒童哲學課程的行動路徑,建設實施兒童哲學課程的教師團隊。如此,方能打開思辨之門,啟迪智慧之源,培養(yǎng)具有哲學智慧的兒童,促進兒童道德發(fā)展與人格形成。
【關鍵詞】兒童哲學;校本課程;開發(fā)
美國教育家李普曼(Lipman)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兒童哲學的概念,并在其1969年的著作《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聰聰?shù)陌l(fā)現(xiàn)》)中首次使用了“兒童哲學”一詞。李普曼從教育重建的角度主張進行哲學教育實踐,訓練兒童的思維,促進兒童思維的深度發(fā)展?;谛1镜膬和軐W課程的研究有助于教師重塑哲學思想,了解兒童的精神世界,關心兒童的精神生活,為尋找培養(yǎng)兒童P4C(兒童哲學)素養(yǎng)的方法開辟廣闊的前景,進而推動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變革,促進兒童道德與人格發(fā)展。
一、明晰開發(fā)兒童哲學課程的基本問題
學校已有的課程體系已經(jīng)比較完善,但有關兒童哲學和已有的課程體系的關系、課程的實施者——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兒童哲學與其他課程的教法差異等問題需進一步厘清。兒童哲學課程要進行校本開發(fā),首先要直面的就是課程建設、教師素養(yǎng)、教學方法這三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建設問題
處于校本課程坐標中的兒童哲學,目前的開發(fā)與實施主要的形態(tài)有兩種,一種是融入其他學科;另一種是以獨立課程的形態(tài)出現(xiàn),比如拓展性課程。春芽實驗學校的兒童哲學課程從拓展性課程入手,逐步成熟后再以融入式課程的形式實現(xiàn)學科輻射。學校以“悅”為文化核心構建了完善的“春芽·悅”課程體系,并結合校本的特色開發(fā)兒童哲學課程,凸顯“本土化”“多元化”特色。
(二)教師素養(yǎng)問題
開發(fā)兒童哲學課程有四個重要的基本條件:參與哲學探索的意愿,避免硬性灌輸,尊重兒童的意見,爭取兒童的信任。兒童哲學的課堂是以生為本的課堂,這意味著教師不僅需要懂得哲學,還要理解和運用兒童哲學課堂的基本條件。如適時地啟發(fā)學生提問,找到話題中的哲學問題;找出被學生忽略的有意義的命題;累進式的提問推進學生的思考,拓寬學生的思路;等等。這都對教師的哲學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學方法問題
兒童哲學和所有課程一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但什么是哲學味的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有何差異?對此,李普曼主張把學生組成課堂探究群體進行開放而活潑的哲學問題討論,讓學生在不同觀點的討論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促進獨立思考。其教學程序通常是“閱讀材料—以民主的方式選出待答問題—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展開學生之間對話—教師總結”。教師在教學兒童哲學課程時應關注“圍繞主題討論”“保持好問精神”“增強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學會傾聽和引導發(fā)現(xiàn)”“使用非言語交際”等方面。
二、探索開發(fā)兒童哲學課程的行動路徑
(一)對接學校素養(yǎng)目標,建立兒童哲學課程目標系統(tǒng)
學校以培養(yǎng)“悅少年”為課程目標,核心素養(yǎng)涵蓋“悅品有愛、悅學樂行、悅身健體、悅趣美心”四個方面。對照“悅少年”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和兒童哲學的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學校確定了“悅學樂行”的具體表現(xiàn)為“善于思考,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勇于探究,有獨特的個人見解”。以此為基點,建立校本兒童哲學課程目標系統(tǒng)(見表1)。
(二)對接學校課程框架,確保兒童哲學課程運行空間
兒童哲學是有思維、有深度思考的學習,是一種人文探究的方式。這種人文探究的方式必然會滲透到學科中去,形成“兒童哲學+”的思路。
學校從教學形態(tài)的課程研究入手,再進行課程形態(tài)的課程開發(fā)?!皟和軐W+”課程開發(f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課例研究階段,探討兒童哲學的學習本質(zhì),進行思維產(chǎn)生的策略研究;第二階段是課程建設階段,形成有體系有組織的課程,建設獨立形態(tài)的兒童哲學課程;第三階段是兒童哲學泛在階段,將兒童哲學作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整合到各學科之中。
除此之外,兒童哲學與學?!皭倢W課程群”中已有的拓展性課程相整合。如“繪本閱讀”,可充分利用繪本圖畫語言的特殊象征性、寓意性,在認知、倫理和道德等方面含有大量哲學因素的特點,開展兒童哲學的課堂研究,確保兒童哲學課程校本化運行的空間。
(三)對接國家課程標準,形成兒童哲學課程主題系列
學校通過對接國家課程標準來確定兒童哲學課程的主題,對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了梳理,發(fā)現(xiàn)第一學段的主題主要集中在“規(guī)則”“變化與成長”“勇敢”等,其中“變化與成長”的范圍更廣,既有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又有兒童成長的自我認識。學校圍繞主題并結合“繪本閱讀”拓展性課程,選取繪本材料作為“引子”,形成兒童哲學課程的主題繪本系列(見表2)。選取繪本材料時要把握幾點:主題鮮明,淺顯易懂,內(nèi)容開放,貼近生活。
三、建設實施兒童哲學課程的教師團隊
課程的開發(fā),需要一支有力的團隊,提升教師哲學素養(yǎng)是保證課程實施的重要任務?;诮處熣軐W理論基礎薄弱的事實,學校組建了校長親自參加,分管校長牽頭,高校教授為導師,學科骨干教師為主力的兒童哲學課程研究團隊,以提升教師哲學素養(yǎng)為目標,以課例研究為起點,深入研究兒童哲學課程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提升兒童哲學課程教學技能。
(一)定期讀書交流,提升哲學素養(yǎng)
定期開展的讀書交流活動是提升教師哲學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課程研究團隊成立了“哲學咖啡屋”,旨在通過“共讀·研讀·精讀”有關兒童哲學的書籍,全面提升哲學素養(yǎng)。研究團隊先后圍繞《教室里的哲學》《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與兒童對話》等書籍開展讀書交流會,挖掘課程主題體系下的兒童哲學內(nèi)容,開展“兒童哲學+”課程的同素材同學科的同課異構課例研究、同素材不同學科的對比教學研究,逐步形成校本兒童哲學課程教材的雛形。
如針對繪本《勇敢的克萊西》這一素材,研究團隊分別從語文和兒童哲學的角度分析文本,在對比中尋找相同與不同之處。根據(jù)李普曼的兒童哲學探究計劃,明晰兒童哲學課程是以探究性對話為中心,注重兒童推理,兼顧兒童的語言發(fā)展?!队赂业目巳R西》作為兒童哲學課的“引子”,要關注其哲學性。課前備課要提煉兒童哲學主題,形成深度對話問題。課堂教學要關注兒童多元推理,引導兒童深度思維,兼顧兒童語言發(fā)展,培養(yǎng)兒童對話習慣。由此,研究團隊確定了明晰的教學目標,設計巧妙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扎實推進課程建設。
(二)探究哲學教學法,提升課程教學技能
1.夯實核心問題設計的技術
哲學問題是開放的、無標準答案的。教師的提問不是為了傳遞知識或價值觀,意在促進學生思考。從學生凌亂的問題中快速梳理出、設計出核心問題,是教師執(zhí)教兒童哲學課程的重要技能。以繪本《勇敢的克萊西》為例,教師先要根據(jù)繪本內(nèi)容和第一學段學生的生活實際,尋找繪本中能喚起學生共鳴的細節(jié),從而確定關鍵詞“一樣”和“不一樣”,再根據(jù)關鍵詞來設計哲學問題,即從“克萊西”的不一樣中去思考“一樣好”還是“不一樣好”,就此引發(fā)學生衍生出新問題、新見解、新思考。當然,關鍵詞也可以從對立面去思考,這樣有助于提煉核心問題。
2.強化鏈式追問的技術
提問和討論是哲學學習的根本途徑,也是哲學學習的最佳方法。雖然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但并不是每個兒童都那么好問。因此,教師追問理達的技術將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散,使其養(yǎng)成自問反思的習慣。以繪本《十一只貓做苦工》為例,雖然通過觀察和討論,學生和“小貓”一樣對“規(guī)則”一詞達成了基本共識。但對“特殊狀況下,小貓是否要遵守規(guī)則”的問題產(chǎn)生疑惑。這時,教師發(fā)出一連串追問“路上無車無人時”“小貓生病要送醫(yī)院時”“小貓病情危急須分秒必爭時”,是走天橋還是直接穿馬路?教師的追問促使學生重新審視“規(guī)則”。無論是繼續(xù)堅持遵守規(guī)則,還是打破規(guī)則,學生對此都有了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3.設置智性安全氛圍的技術
首先,教師可以嘗試改變課堂的空間結構,撤去課桌,讓學生圍坐成圈或者馬蹄形,營造出平等開放的教學氛圍。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辨,引領學生享受探索過程,發(fā)現(xiàn)有效的探索技能,使探索過程內(nèi)在化,使全班學生成為相對固定的探究群體。再次,通過增加非言語性交流方式,借助課堂小助手、小手勢等幫助學生進行表達。如運用“我同意”“我反對”“我舉例”等,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清晰表明自己的觀點,也是對兒童對話習慣的一種培養(yǎng)。
開發(fā)和實施具有學校特色的兒童哲學課程才剛剛起步,它借鑒李普曼式的實踐方法,融合其他流派之長,為學生打開思辨之門,啟迪智慧之源,培養(yǎng)具有哲學智慧的兒童,在后課改時代學校課程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浙江省杭州市春芽實驗學校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