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華,洪為寶
(池州學院a.外國語學院;b.商學院,安徽池州247000)
“對分課堂”(PAD)是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生導師張學新教授于2013年正式提出的中國原創(chuàng)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希望通過調動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這樣,在講授和內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課堂討論過程。實施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把講授和交互式學習在時間上分隔開來(相隔一周),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間有充分的時間按自己的節(jié)奏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1]。其理論基礎是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
根據(jù)學習金字塔理論,討論、實踐、傳授給他人都屬于主動學習,學習內容留存率達到50%以上;而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都屬于被動學習,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不到30%。但當堂討論,不符合人類學習的心理學原理[2],老師講完,立刻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對所講內容吸收不足、未能理解,沒有時間思考,很難展開有效的討論。對分課堂試圖從根本層面上認識和把握我國當前大學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與困境,形成更適合中國文化的課堂模式[1]。由于中國學生較害羞,對教師的講授不敢挑戰(zhàn)更不敢質疑,同學之間缺少討論,對自己不懂的問題也不敢提出。而對分模式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內化吸收,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再提出問題,課堂采用3-4人的小組討論,學生發(fā)言機會也較充分,容易克服面對全班說話的畏懼心理。
對分課堂把教學刻畫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可簡稱為PAD課堂[1]。其中,講授和討論在課堂中進行,而內化吸收在課后完成,其模式可用圖1表示(第一周和最后一周略有不同)。
圖1 對分課堂簡易模式
“跨文化交際”是英語專業(yè)大三的必修課,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著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思辨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思辨能力一直是筆者苦苦思索、潛心追求的目標,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這一問題仍未解決,直到2014-2015學年,筆者在復旦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聆聽了張學新教授和他的團隊成員做的有關“對分課堂”的精彩報告,并以學生身份親自實踐了對分模式教學,頓時感受到“對分課堂”的魅力。2015年秋季和2016年秋,筆者分別任教2013級英語(商務)2個班和2014英語(商務)2個班“跨文化交際”課程,嘗試使用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該門課程每周一次,每次2個學時,教學周數(shù)16周共32個學時,班級人數(shù)為30到33人不等。
每個單元布置一次作業(yè),共計8次作業(yè),每次作業(yè)評分包括個人作業(yè)分(最高4分)和小組作業(yè)分(1分)兩部分。個人作業(yè)目的是督促學生課后復習,保證理解基本內容,為小組內深入、有意義的討論做鋪墊;小組作業(yè)的目的是鍛煉合作能力,為全班更廣泛的交流做準備。
1.1.1 個人作業(yè) 學生獨立學習教師講解的內容,觀看教師指定的視頻(如有),閱讀教師指定的材料,完成個人作業(yè),并自行解決課后復習思考題。個人作業(yè)必須獨立完成,在下周討論課前一天晚上10點前提交,遲交0分。個人作業(yè)每位同學至少要交4次,多交不限。
個人作業(yè)由三部分組成部分:(1)亮閃閃(讀書筆記):學生在學習、理解相關內容過程中的筆記和知識點,或是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賞的內容等。鼓勵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寫出獨特的分析、思考和體會。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用文字、圖表等任何形式,目的是鼓勵學生總結思考,利于記憶,方便理解。(2)考考你(提出問題):列出自己弄懂了,但是覺得別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來挑戰(zhàn)別人,至少2個,更多不限,目的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樹立信心。(3)幫幫我(找出問題):列出在閱讀過程中自己不懂的問題,討論時求助別人,至少2個,更多不限,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1.1.2 小組作業(yè) 小組作業(yè)由小組內每位同學輪流記錄,每個小組只需提交一份小組作業(yè),小組作業(yè)需要完成個人作業(yè)的(2)(3)兩部分內容,但小組作業(yè)不是簡單的個人作業(yè)之和,而是反映小組討論的成果,是討論后的集體智慧結晶,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分析綜合能力。小組作業(yè)上需要寫上參加討論的同學姓名,作業(yè)在討論當日晚上10點前提交,遲交0分。
所有作業(yè)都在“對分易(www.duifene.com)”教學平臺上提交,教師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在線評閱也可下載后批閱,并適時反饋。作業(yè)提交情況如圖2。教師對學生作業(yè)提交期限可以控制,也可輕松查看延遲提交或未提交的人。
圖2 學生作業(yè)提交情況
1.2.1 小組劃分 小組的劃分通過自愿組合的方式確定,并固定編號A,B,C,D。座位表見表1。如全班37人劃分為10個小組,每組3-4人。小組固定后,讓每個同學做一個桌簽,這樣對于學生的出席或討論情況教師會一目了然。
1.2.2 討論方法 根據(jù)個人作業(yè)三個部分(即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進行討論交流,分享讀書筆記,互相切磋,互相啟發(fā),再相互挑戰(zhàn),展示個性,鍛煉合作;同時加強思維訓練,培養(yǎng)英語表達、鍛煉交流溝通能力。
1.2.3 全班討論 教師從不同小組抽取一名同學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并提出疑問或挑戰(zhàn),其他同學可以自由提問或解答,最后由教師總結答疑。
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各占50%)的方式。平時成績由考勤(10分)、作業(yè)(20分)、課堂討論(20分)三部分組成;期末考試由筆試(25分)和口試(25分)兩個部分組成。
(1)考勤分。每次缺席扣5分(即:缺席二次或以上,考勤分為0分)。
(2)作業(yè)分。本課程共8個主題,每個主題一次作業(yè),共8次作業(yè),記四次最高成績,但事先不告知學生。每次作業(yè)最高5分,其中個人作業(yè)最高4分,小組作業(yè)1分。
(3)討論分。根據(jù)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上學生的發(fā)言頻率及觀點陳述進行給分。
教師在第一周第一節(jié)課對該門課程教學模式,包括作業(yè)要求、討論方法作了簡單介紹,并將教學大綱的安排展示給學生。
第一周第二節(jié)課講解教材第一章概述,只講解基本理論框架和重點、難點,第二周第一節(jié)課小組按照作業(yè)的“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三部分進行討論。討論結束,教師從小組中抽取一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學自由提問或解答,教師總結答疑。第二節(jié)課教師講解下一章內容,每個主題討論一次,依此類推。講授時間和討論時間根據(jù)章節(jié)的內容的難易有所不同,最后一周第一節(jié)課小組討論分享、展示交流經驗,第二節(jié)課教師進行課程總結。
從課堂講授、課后自主學習、課堂討論三個核心環(huán)節(jié)看,學生總體上對于對分課堂的目標認同度和完成效果評價很高。學期末,筆者對任教的兩個班學生(61人)做了半開放式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對學習效果的滿意度、作業(yè)形式、課業(yè)負擔的認同感、討論方法、討論時間分配的認同感以及對考試的焦慮感等問題和建議。
反饋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90%的學生對自己在“對分課堂”中的學習效果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84.3%認為作業(yè)形式新穎、內容靈活;67.2%的學生認為學習負擔比較合適;68.8%的學生認為討論方法較好,時間合適;90%的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考試沒有焦慮感;另外,在開放式問題中,很多學生寫道,“對分課堂能培養(yǎng)我的思辨能力”“在對分課堂上,我更愿意表達自己觀點”。這些基于學生自我報告的結果表明,對分課堂在保持適度學習負擔的情況下,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可。
本課程的教學模式采用線下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線上的“對分易”(www.duifene.com)教學平臺,構建保留傳統(tǒng)教學精華而又吸納網(wǎng)絡時代進展的一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討論要求上進一步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加強線上討論內容和師生交流機會,在操作方法上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進行交互式學習,并把講授和交互學習在時間上分隔開來(相隔一周),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間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但是,針對該門課程的具體特點,如何分割教師在課堂上教的內容和學生在課外學的內容以及針對不同課程,時間上如何分割更為合適,如何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和網(wǎng)絡資源增加課外的師生互動交流,并得到學生更為深入全面的討論,值得進一步探索。
在“對分課堂”模式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課堂中的多邊多重互動。從互動的模式上有組內互動、組間互動和班級互動。從互動的形式上有行為互動(例如,表情、眼神等的交流)、思維互動(對問題不同的理解)和情感互動(合作,批判和關心等)?;臃秶巧婕懊總€學生的互動,但對于善于思考但性格內向,表現(xiàn)欲望不高的學生,課堂討論時間仍然相對較少,也許增加線上交流機會可以彌補。因此,如何增加線上討論內容,如何分享線上優(yōu)秀討論成果,將值得我們探討。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以“課堂講授、課堂討論”為核心模塊,以“考核評估、自主學習”為輔助模塊的外語課程“對分課堂”實踐系統(tǒng),其基本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課程教學基本體系
通過建立上述教學體系,實現(xiàn)如下教學目標:
第一,提高外語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對分模式”使教師擺脫了其不應有的“表演者”角色,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或“協(xié)助者”。這種角色轉換,使教師獲得更多自由去設計課堂,更為準確地評估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準確的反饋和指導。
第二,增強討論式學習的主動參與感。“對分模式”促進信息過載時代的探究性學習,實現(xiàn)從簡單“接受知識為導向”的被動學習轉向“以正確思維和有效交際為導向”的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討論式學習中,在掌握理論知識和思辨能力的同時,獲得個人成長和學習興趣的提高。
第三,促進多主體互動的群體認同感?!皩Ψ终n堂”以隔堂方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準備以促使師生、生生之間開展評價互動、答疑互動、作業(yè)互動等多維對話和交流,讓教師有機會深入了解學生的觀點和創(chuàng)新,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信任,從而在多主體互動中形成良好的群體認同感,實現(xiàn)教師、學生的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