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是常論常需的課題,眾多理論課教師都不斷探索和實踐教學改革模式,借以提升教學實效。但是我們也應該客觀看到高?!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踐中存在教學目標簡單化,教學內容空泛化,理論教學單一化,實踐教學形式化等問題。
當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仍存在著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僅僅做到知識傳授的誤區(qū),重視知識傳授、政策宣講,忽視對大學生的信仰培育。不少教師簡單地認為把教學目標完成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并沒有真正去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沒有真正解決新生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適,沒有注重利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中愛國主義、人生價值、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等思想道德修養(yǎng)知識和法治思維以及法律權威等法律基礎知識來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等。這種“知性”教育方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等同于智育的認識過程,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智育”,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知識灌輸活動,輕視學生的德育需求,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fā),導致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使學生對社會問題關注程度降低。
當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材是全國通用教材,課程內容是規(guī)定好的法定文本。教材中許多內容與高中政治課內容有關聯(lián),學生們在高中階段已經接觸過,他們會覺得教學內容不新鮮,不吸引人。同時,為了便于課堂管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師習慣于主體地位,盡少地與學生互動,結果就導致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德國著名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認為:“課程內容的組織至少應該達到這樣三個層次:以哲學這門課程為例,應該是學習哲學知識、參加哲學思考、使哲學思考轉化為日常生活?!盵1]同理,“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包含基礎理論學習、師生互動交流思想、教學實踐等內容。然而,高校中不少“基礎”課教師只是單一地教授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講解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觀念,沒有做好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融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少參與課程互動,使得課程脫離了學生實際,忽略了對大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指導。
當前,很多高校的“基礎”課教師都在探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對于大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基礎”課堂仍然存在著教師占主體地位,一言堂的現(xiàn)象。這類課堂通常都是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拿著一本書、一個課件對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從上課一直講到下課。這種形式單一的教學方法原因有多方面:有些是由于任課教師是剛剛走上教學崗位的教師,對于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還不能夠嫻熟把握;有些是由于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應用不足,課件制作單一,缺乏美感和吸引力,使得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抬頭率不高;有些是因為學生的聽課態(tài)度不積極,紀律較差,如果教師采用討論等教學方式恐怕造成混亂,造成教室“一鍋粥”的情況,教師索性一言堂,這樣可以保證教師教學進度的完成。但是,直接后果就是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紀律不太好,教師在講臺講課,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果不好,有些班級到課率很低。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機會少,致使教學效果不強。
“知識只有運用到實踐中才能轉化為能力?!盵2]“基礎”課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認識和分析現(xiàn)實社會和生活中復雜多變的現(xiàn)象的重要課程,因此,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基礎”課提升實效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目前高校“基礎”課實踐教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成果,然而基于整體而言,還是存在的不完善之處,缺乏開展知識論教育教學實踐、養(yǎng)成論教育教學實踐以及價值論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驗。有教師認為實踐教學就是要實地參觀,就是要走出去,組織學生到各種紀念館、博物館等地參觀才能激發(fā)學生勵志,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實際上實踐教學模式豐富多樣,課堂上演講是實踐教學,課內談論是實踐教學,觀看影片并撰寫讀后感也是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