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靜蕓
2017年1月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了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而90后、00后正是互聯(lián)網使用的一大主力軍。報告指出,通過內容黏著、互動應用和人際關系在網絡上的維護和拓展,社交應用程序正在發(fā)揮平臺化、工具化的作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第二空間,具有新異性、簡潔性、符號化、詼諧性同時又帶有粗俗化的網絡交往在大學生的生活中著實扮演了一個頗有分量的角色。
毫無疑問,現(xiàn)代化通訊方式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交流可以隨時隨地隨心。但其也對大學生的正常交往產生著負面影響。正常情況下,大學生應該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和同伴交往、探索新知、積累社會經驗來完成自我認同任務??墒?,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情況變化了。高校社交APP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一批“95”后高粘度大學生用戶被俘獲??此贫嘣缃磺赖谋澈?,部分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本文試圖探討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所出現(xiàn)的這一種特殊卻又愈來愈常見的現(xiàn)象:網聊達人反遇現(xiàn)實社交困境。
現(xiàn)在的大學生是伴隨著電腦、手機等高科技通訊方式長大的“網生一代”,虛擬的媒介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交流方式,也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交往之窗。但事物總有正反兩面。對一些大學生來說,原本屬于現(xiàn)實生活的、面對面的社交之門與此同時也悄然間關上。
“當人們的交往通過手指一按就可以進行時,人的嘴便沉默了”,一份專門針對90后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人際交往障礙”在困擾他們的四大心理危機排名首位[1]。作為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且高度發(fā)達的社會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當代大學生無可避免地對高科技產生或多或少的依賴傾向。愈來愈多的人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在虛擬世界表現(xiàn)活躍,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少言寡語。有人對此進行了幽默的形容:網上薛寶釵,人前林黛玉。這種鮮明反差無疑會給大學生現(xiàn)實社會交往設下較大的障礙。
平日里,一些大學生更喜歡用網絡溝通的方式,很多時候也都愛宅在宿舍。在網上他們能夠輕松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宣泄自己的情感。網絡上的他們,或熱絡、或俏皮、或活潑、或伶牙俐齒……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卻呈現(xiàn)著和網絡上的“他(她)”不一致的樣子——不愛發(fā)言、不茍言笑、少言寡語……很多大學生習慣了通過看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來了解同學的動向,卻疏于現(xiàn)實中和同學的互動?!懊刻焖耙缿俨簧岬胤畔率謾C,一早醒來也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機”,課堂上用手機上網不斷刷新微信朋友圈、人人、微博也早就養(yǎng)成習慣。在網絡上聊天、回復、互粉等等,卻鮮少去與身邊同學交流,淡漠與同學的交往,不太愿意參加班級院系學校的集體活動,久了便難免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遇社交障礙的困境。一款移動社交軟件針對大學生社交習慣進行的調查顯示,57%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5小時,日常生活基本“機不離手”?!拔⑿?、微博、QQ都會一直處于開啟狀態(tài),一有消息提示,我就會馬上回復”,指尖上的社交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沉浸于虛擬世界,就容易導致缺少對真實世界的體驗。網絡虛擬社交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某些方面的社會疏離。2012年6月全國英語六級考試的作文題目就直指這種生活現(xiàn)象。試卷上給出了這樣一個情境——爸爸:“女兒,今天在學校過得怎么樣?”女兒:“你去看我的微博吧?!敝鴮嵙钊颂湫苑?。輕點屏幕、動動大拇指,簡單的動作就完成了社交。而在這一過程中,現(xiàn)實中與人交往的能力卻正不知覺的減弱。這樣的現(xiàn)象實在不勝枚舉:家中來客,緊張得叔叔阿姨都很難叫出口,大學生們尷尬地“一笑而過”,又繼續(xù)跑回臥室上網;在網上無話不談,見面后卻不知道該從哪里說起、該說些什么;難得的同學聚會,卻個個手機不離手,成了“低頭族”。
當前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有著鮮明的個性,渴望在新環(huán)境中多交流。而有的人似乎更愿意到虛擬空間中去尋求友誼。這本無可厚非,但一旦產生過度依賴,造成負面影響,那便是不可取的了。在訪談過程中,幾位被訪對象都提到自己使用網絡主要是進行搜索引擎和與人交流,另外,網絡游戲也是主要的一部分。在做人際關系評估的時候,他們都具有一致的特征,那就是現(xiàn)實中(大學生活里)覺得鮮有可以交流溝通的對象。再進一步問為什么時,個別的是因為覺得大學里人際關系可有可無,較多的人表示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很弱或是對與人交往存在恐懼、害羞等心理。雖然現(xiàn)實中也能和同學們平和友好地相處,但孤獨感與缺失感卻似乎揮之不去。于是,他們在虛擬世界中尋求釋放。有一個被訪對象說到:雖說是虛擬世界,但不見得感情也是虛擬的,我相信有真情。他提及在游戲“夢幻西游”中認識的一個朋友還會經常給愛吃巧克力的他寄各種高檔巧克力。
綜合一下幾位被訪對象的訪談,能夠看出這樣一個循環(huán):覺得在現(xiàn)實中與人交流麻煩或感覺厭煩或有畏懼、害羞等心理,于是將目光投向網絡,在那里少了拘謹與矜持,網絡愈發(fā)變得不可取代,它成為逃避現(xiàn)實的一個避風港。習慣性地逃避了現(xiàn)實生活,越不能融于現(xiàn)實生活,便越愛在虛擬世界沉迷……于是就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社會心理學對社會交往的定義是:社會交往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一定的方式,彼此傳達思想、交流信息、溝通意見、聯(lián)絡情感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我國學者歸納了社會交往的三功能:溝通功能、調節(jié)功能(協(xié)調情感、協(xié)調行為)、保健功能。
根據(jù)交往是否經過一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劃分,社會交往可分為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2]。直接交往是指不通過任何中間環(huán)節(jié)面對面的交往,間接交往是指需要某種中間環(huán)節(jié)才能實現(xiàn)的交往(網絡上的交流便可歸為這一類)。間接交往雖然方便、快捷、交往范圍廣泛,但情感色彩方面遜色于直接交往。部分大學生在網上是“侃”達人,社交中卻存在著不適應的現(xiàn)象,如害怕交往、不愿交往等等,任其發(fā)展下去就容易演變成社交心理障礙。常見的大學生社交心理障礙有以下幾種:恐懼心理、自卑心理、害羞心理、封閉心理。這幾種心理障礙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群體在現(xiàn)實中人際交往的參與度。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除了語言文字以外,還有相當豐富的肢體語言和動作表情。然而移動網絡平臺對大學生交際能力的訓練則會大打折扣。移動網絡上的間接交往,實際上是一種 “人—機—符號—機—人”的交往形式[3],沒有面對面的直接的反饋和情感交流,只是一種符號化的、外在的操作形式。在網絡虛擬社交中,交往雙方借助各種網絡工具,以“身體缺席”這樣一種間接方式進行互動。這種“身體缺席”式的間接交往,不需要直接的、面對面的交往,難免對以往社會交往關系的基礎造成一定沖擊。大學生可以從現(xiàn)實生活中抽離出來,在網絡上自由地展示自己,甚至可以有意塑造一個完全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的身份。一方面,這種間接交往方式能夠滿足其交往的心理需要。網絡空間的無限性和溝通時間的連續(xù)性以及溝通內容的廣博性、隨意性[4],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由地交往空間,相互探討一些問題,知識互通、實現(xiàn)資源共享。在此過程中提高語言能力,既可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又可開闊視野,豐富了生活。但同時不利面也日益凸顯:具有可視性、親和感的社會交往機會的減少,可能會使不少大學產生人格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習慣了網絡交流,等回歸到真實社會時,巨大的反差往往會令人無所適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網絡一方面為性格內向的大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但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在“網下”變得更加內向和自我閉鎖[5]。
因社交能力萎縮而造成的人際交往障礙,容易引發(fā)大學生的挫敗感及抵觸情緒,阻礙健康成長和能力發(fā)展。因此,很有必要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矯正。
余金龍說:“每個人都有多個人格,網絡上的那一個或許是你的電子人格,它可能表現(xiàn)得和你平時不一樣,有很多潛意識的需要可以由此釋放。如果你沉迷于此,久而久之,你的電子人格就會越來越強大,從而超越現(xiàn)實的自我。那個時候,回歸現(xiàn)實就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會讓你產生逃避、放棄的心態(tài)。”所以,要脫離虛擬社交依賴,克服社交障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回歸現(xiàn)實。然而,如何回歸現(xiàn)實,也的確是一大難點所在。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營造一個優(yōu)良的網絡環(huán)境,合理地監(jiān)控管理相關社交網站、即時通訊工具等。同時,引導主流價值觀念,鼓勵大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多注重并珍惜現(xiàn)實生活。
學校可開設人際交往培訓課程,將情商教育納入授課范圍。平時可以組織豐富的文體活動、社會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為學生的交往搭建更為廣闊的平臺,幫助他們走出虛擬世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存在感和價值感。
應監(jiān)督孩子縮短手機、電腦等虛擬網絡使用的時間,鼓勵他們走出家門,為孩子制造、增加與親朋好友交際的機會。同時家長也應多和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動態(tài),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適時給出意見和建議,引導他們正確地使用網絡、合理地進行社會交往。
虛擬網絡中的人際交往很容易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各方面造成很大影響,而影響利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們能否對網絡交往有正確的認知,能否合理地利用虛擬網絡進行交往。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自我約束。合理控制使用手機、電腦的時間,如此才能夠不斷減少對網絡的依賴。如果大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過分依賴網絡,并且或多或少影響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那么可以及時求助,和家長、老師交流想法,說出困擾。此外,更重要的一點便是積極投身實踐,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比如參加體育鍛煉、旅行等。去找到除了網絡以外的興趣所在并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時常內省,合理認知網絡虛擬交往??朔系K,保持樂觀心態(tài),積極融入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