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云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38)
舞臺美術家從多個角度出發(fā)來描述構筑舞臺空間,將多個畫面置身于一個舞臺畫面中,以此來表達劇本中人物的生活、心理活動空間。景物的各個造型與各個角度形成了垂直于平行的線條角度,運用立體主義的畫面、傳統(tǒng)西方繪畫的透視手法營造舞臺上三度空間的錯覺創(chuàng)造。同時演出空間與演出事件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空間畫面也營造出一個二度空間的平面構成畫面。
塞尚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在自然界,一切皆以球體、圓錐體、圓柱體為本而形成?!边@句話成為后來立體主義畫家的信條,對各行的設計行業(yè)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立體主義畫家打破原有的寫實畫法,力求追求原始自然生物的形態(tài),畫面用各種幾何形體來表現(xiàn)風景物體。
立體主義畫派對空間的意義與表現(xiàn)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變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把物象用各種幾個形體來表達;二是不但要把物象表現(xiàn)出來,還要把物象的六個面,通過陣列、聚散、夸張等形式展現(xiàn)在一個畫面中,形成具有變化的空間;三是運用物體的材質來表現(xiàn)全新的空間畫面效果。
由于舞美設計師對劇本有不同的理解,對舞臺美術在演出中的作用的理解也大不相同,在對舞臺設計的實現(xiàn)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立體主義與立體主義舞臺“立體主義”畫派是從非洲黑人的雕刻和后期印象派畫家塞尚的一句話中得到啟發(fā),“你必須在自然中看到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這使得畢加索等畫家專著用幾個形體來表現(xiàn)自然形體,且常在作品中通過錯接、重疊、錯視等手法把幾個形體進行切割,形成支離破碎、光怪陸離的畫面。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繪畫方法是一種風格、一種觀念、一種改變人們觀察世界的一種方法,他對20世紀舞臺美術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包括空間觀念、結構概念。打破了寫實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舞臺設計風格,打破了感性和理性、具體和抽象、現(xiàn)實和理想的界限,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更為自由的一個舞臺設計的世界。
立體主義的舞臺演出用幾何形式表現(xiàn),把自然形體分解為幾何形體切面,互相重疊、組合。它早期強調形體,用色簡單,后期色彩在畫面上起了有利的作用,色彩富有裝飾性。立體主義強調模型制作、立體景,人物造型要求和布景風格統(tǒng)一,服裝上常采用粗獷和對比強烈的設計,在質感和線條等方面突出立體感,有時讓演員穿上硬的,厚的,帆布衣服帶面具。
蘇聯(lián)導演最早運用立體主義主義布景,他認為任何自然形態(tài)都帶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幾何形態(tài)更能表達宇宙萬物的變化,富有節(jié)奏的幾何空間能讓演出更加具有節(jié)奏性,演出更具有張力。他說“經(jīng)過多少個世界,山脈由于經(jīng)受了大氣壓力而山崩,結果呈現(xiàn)出這種形狀而不是另一個樣子,這并不是我們所關心的?!绷Ⅲw主義的出現(xiàn)更好的契合他的戲劇觀,在他的作品中,都是建立在立體主義的抽象空間基礎上的,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他的作品。
《圖蘭朵》故事取材于中國,人物由意大利假面喜劇中得來,故事情節(jié)怪誕。它的舞臺由各種光怪陸離的幾何圖形,組合成充滿奇幻色彩的空間,大幕是可移動的大幕,與布景造型同意,左邊舞臺上有一個圓形的升降臺,在劇中象征太陽火月亮,整個空間非常迷幻,散發(fā)出圖蘭朵的神秘氣息,演員在里面的即興表演更是充滿熱情和活力。
科爾泰設計的歌劇《士兵》,舞臺上設計了四個表演區(qū),用基礎的平臺作為第一層表演區(qū),樓梯的支架作為第二層的表演區(qū),立體的造型平臺(由人體的特寫部分乳房)作為第三和四層的表演區(qū)。整個舞臺由嘴、乳房和臀部的三個立體雕塑裝置構成,同時舞臺的第三層可作為LED的頭社區(qū),舞臺形象非常犀利,完美表現(xiàn)出劇中“妓院”等場所,表現(xiàn)了對十八世紀的軍隊虐待女性行為的批判,舞臺效果非常具有張力,發(fā)人深省。
《中日歌會》的舞臺也采用了立體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積木式的形式搭建出單純、質樸的舞臺空間,舞臺的主體形象為橢圓形,舞臺的后方由六層橢圓的弧線型構成,以此來代替檐幕和側幕,使得舞臺空間向后延伸,舞臺具有非常強的空間感。舞臺的四角由四根傾斜的柱子,想舞臺上方交匯,構成舞臺的主框架。舞臺空間造型簡潔、結構新穎,不同幾何形體的錯解形成的舞臺空間,具有現(xiàn)代氣息,為觀眾提供了空間想象力,也我表演者的表演提供更大的支撐。
立體主義所追求的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也成為了舞臺設計家在舞臺空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手段,這種舞臺設計往往與劇本中所描述的布景“不一致”,但它更加挖掘劇本深層次的內涵,受到廣大設計者和廣大設計者和設計的追捧。
注釋:
①劉海栗.劉海栗藝術文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367.
②泰伊洛夫.戲劇藝術[J].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