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摘 要:教育學與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尊重幼兒游戲權利,保障幼兒充分享受游戲,對于幼兒發(fā)展的具有重要價值。《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綱要》《指南》在理論上明確了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將游戲融入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寓教育于游戲”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一條可行之路。
關鍵詞:幼兒園;幼兒游戲教學;課程游戲化
一、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價值及意義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價值取向在于充分挖掘蘊藏于教學與游戲兩種活動中的共同價值,以發(fā)揮二者的共同作用,最大可能的實現其對于幼兒教育的有效性。游戲注重的是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體驗,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和主動權,游戲將其自由、自主、愉悅、創(chuàng)造的精神本質彌漫與滲透到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成為幼兒開展學習活動的基本方式,以及幼兒生活、學習的基本內容。
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策略探討
課程游戲化旨在以游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成長與發(fā)展,在享受游戲的同時享受教育。課程游戲化是“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具體化,是教師將其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具體表現。經過實踐的檢驗,課程游戲化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
(一)及時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
在當前課程游戲化的大背景下,這就要求幼兒園要為教師提供繼續(xù)發(fā)展的支持性條件。為教師創(chuàng)造專業(yè)學習的機會,給予充足的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師資力量的培訓不僅可以給幼兒園教育的管理、教學和發(fā)展帶來新的理念、先進的經驗,還可以為幼兒教師的知識學習、技能提升等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機會。
(二)游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要相互協調,利于整合游戲化教學資源
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對幼兒的選擇會起到暗示與調節(jié)的作用,因此,游戲活動區(qū)域的設置要體現多樣性。幼兒的興趣、愛好與性格特征是豐富多樣的,對游戲活動類型的偏好和選擇必然存在差異性,活動區(qū)域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到這點,以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求。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的區(qū)域設置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規(guī)劃,保證不同形式的活動能夠得以開展。同時,還要注意不同活動區(qū)域之間的相互協調,例如,教室內區(qū)域分布中,閱讀區(qū)、美工區(qū)等靜態(tài)性活動需要一個安靜的、相對隔離的空間,而玩沙、玩水、角色扮演等活動區(qū)一般則會比較混亂、吵鬧,可以安排在相應的戶外場所。
對幼兒園環(huán)境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創(chuàng)設,仍不可避免會存在部分教育資源被浪費或者作用被隱藏的問題。例如,活動區(qū)設置,可能最初這一活動開始設置時幼兒非常感興趣,然而時間一久,幼兒就被其它新的活動區(qū)域設置所吸引,從而該活動區(qū)成為了“無人區(qū)”。教師則需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點,及時調整。
(三)游戲材料的投放要注意種類、時間及空間等要素
教師在考慮組織游戲時,必須為兒童做好相應的材料、時間、空間、經驗等條件準備。游戲材料的準備,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兒童游戲的愿望,而且能提供鍛煉兒童能力的機會。因此,要使幼兒能夠積極主動的生成和建構自己的經驗,給他們提供數量豐富、種類多樣的游戲材料是非常必要的。游戲材料應該要做到“分門別類”,將相同的材料、物品放到同一個地方;材料名稱、種類要標識清晰、易懂,符合不同年齡幼兒的辨識水平;存放材料的容器應該放到幼兒能夠夠到的地方,并最好采用透明容器,以方便幼兒辨認、取用等。此外,游戲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兒童游戲的質量,兒童只有在充足的時間里,才能去尋找伙伴、選擇角色、計劃游戲的情節(jié)等。如果時間過短,兒童不僅玩不出高品質的”游戲。而游戲空間的大小及游戲場地的結構特征等,也會對兒童游戲都會產生影響。足夠的空間可以使兒童在游戲時玩得盡興,而狹窄的空間會使兒童產生緊張、壓抑的情緒,且容易引起兒童因相互間的碰撞而產生糾紛。因此,游戲前教師要考慮空間是否有利于兒童各類游戲的開展。
(四)重視家園合作,改變家長對課程游戲化的觀念
幼兒園要推進課程游戲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家長宣傳和普及科學的幼兒教育理論與方法。教師可以通過為家長提供幼兒游戲的精彩視頻或者是教師的游戲觀察記錄等形式,形象、直觀、全面、系統的向家長證明游戲對幼兒的發(fā)展是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與意義的。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傳統教育中“重知識、輕游戲”的思想是有很大弊端的,慢慢形成教育觀念轉變的積極意識。除了要向家長宣傳、普及游戲知識與思想,更重要的還要向家長展示出幼兒發(fā)展的實實在在的成果。如可以利用家長會、開放日、親子活動日等形式,以及微信、qq群等新媒體形式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還可以把家長請到教室去,讓家長和幼兒一起玩游戲,一起操作游戲材料,在此過程中家長就會切身體驗到幼兒在玩游戲和操作游戲材料、解決游戲問題時,會運用到多種知識與多項技能的,從而改變幼兒家長教育理念,取得對課程游戲化的理解和支持。
三、結語
教師組織與指導幼兒的游戲活動,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幼兒“玩”,而且還在于引發(fā)、支持與促進幼兒的學習活動,使“玩”轉化為幼兒的學習經驗。游戲不僅是課程實施的途徑,也是課程生成的重要源泉。
參考文獻
[1]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郭敏.論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價值回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6).
[3]韓綺君.幼兒園游戲中教師指導的個案研究[D].河南大學,2006.
[4]黃靜.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幼兒園游戲研究[D].西南大學,2010.
[5]黃進.游戲精神與幼兒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6]李昌盛.教育游戲:一種新的教學手段[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2).
[7]李素梅.游戲課程:學前教育課程改革新視角[J].理論建設,2005(3).
[8]林著.關于幼兒園游戲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J].學前課程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