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杼
作為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顯性線索,語文要素是貫穿新教材的主線與明線。用好語文要素這把鑰匙,就能精準理解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用好教科書,真正讓“好教利學”在課堂中落地。本文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談談語文要素的提取、使用與落地的策略。
一、著眼變化,提取語文要素
1. 聚焦“新要求”,從課后練習中提煉。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除《古詩二首》外,另外三篇課文的課后練習,在傳統(tǒng)“朗讀課文”要求的基礎上,都增加了新的要素,分別是:“說說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變化”“說說課文里寫了哪幾種‘天然的指南針,它們是怎樣幫助人們辨別方向的”“說說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梳理、關聯(lián)這些要求,不難發(fā)現(xiàn)本單元語文要素為“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梢?,發(fā)現(xiàn)課后習題“新要求”,就易于精準找到隱藏的語文要求,把握好單元教學重點。
2. 關注“新角度”,在“小泡泡”中融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低段文中有不少的小泡泡,既突出了學習重點,又提示了學習方法。其實,這些小泡泡還蘊含著其他秘密。如《雷雨》一文,有這樣的小泡泡:“加點的詞用得真好!”如果教學關注點僅僅局限在體會“壓”“垂”“掛”這些加點的詞用得準確、巧妙,那就會弱化了其所蘊含的教學價值。運用才是最好的理解,提取上述動詞,在交流課文內容過程中,用上這些動詞,表達將更準確、更形象。
3. 鏈接“新內容”,在“語文園地”中回顧。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寫話題,重在“讓學生仿照例子,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疑問寫下來”。運用本單元語文要素“提取主要信息”——引導學生從例子中提取疑問詞,感受疑問詞所處位置,體會提問的不同角度;進而用上這些疑問詞,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疑問說清楚。
二、整體入手,把握語文要素
1. 依課標,整體把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的總綱和準繩,語文要素是它的分解和細化。如在“教學目標”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低段閱讀教學要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本單元語文要素“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既是對課標低段教學目標的落實,實現(xiàn)對文本內容的初步感知,同時也將為中段“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作好鋪墊。唯有整體把握課標,語文要素的理解與落實才有基礎。
2. 循規(guī)律,螺旋式上升。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依據學生的認知、學習規(guī)律,將體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素,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能力點”“方法點”,統(tǒng)籌規(guī)劃,按照一定的層次、梯度,有機地融入到新教材中。以“提取信息”為例,統(tǒng)編教材從一年級上冊開始,以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的發(fā)展序列呈現(xiàn)。在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要求“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到了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要求“根據課文的明顯信息做簡單判斷”;到了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要求“整合信息,做出推斷”;到了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則要求“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教學時,我們要以發(fā)現(xiàn)的眼光,從教材中找尋語文要素,并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教與學,穩(wěn)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3. 重運用,由知而能。語文要素不僅僅是用來理解的,還要走出以分析為主的傳統(tǒng)學習模式,由“學”向“用”走一步。只有用起來了,語文要素才有價值,才能內化為學生的能力。以“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要素為例,二年級下冊前面幾個單元已有鋪墊,第六單元則著力重點教學,教出層次,學到方法;而第七單元又進一步延伸與運用,通過反復操練和鞏固,讓這一要素自然落地。這樣,前有鋪墊,中有教學,后有延展,真正讓語文要素有教的經歷,學的過程,學生用中學,習中練,走出一條由知而能而智的語言文字運用之道。
三、精學細用,落實語文要素
1. 基于學情,精準教透徹。學生對于提取簡單、明顯信息已有一定基礎,而對于準確提取關乎課文內容的關鍵信息,并且綜合利用這些信息概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則需要教師精準“教”。以重點教的《雷雨》一課為例,可分五步走:第一步,從標題入手,初步讀文,畫出描寫雷雨的關鍵詞句,借此厘清課文“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脈絡。第二步,以“雷雨前景色變化”為重點,重錘敲擊,教出方法。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圈畫描寫的景物,再引導學生抓住“壓”“垂”等重點詞,體會景物變化的特點,最后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分別借助景物圖片和板書說說雷雨前的景象。第三步,同桌合作,嘗試運用“讀課文—圈景物—品詞語—說內容”方法,學習“雷雨中”部分。交流時,重點引導學生用上“越來越……”的句式,說說雷雨中景象的變化。第四步,放手自主,讓學生運用學法學習“雷雨后”片段,重點體會雨過天晴各種景物的變化。指導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關聯(lián)“雷雨前”內容,前后對比理解,初步形成“整體感”。第五步,回歸整體,了解內容。借助板書和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雷雨前后景象的變化。教得精準、有層次,學生的學才能循序漸進,“一課一得”才能達成。
2. 善于引導,精細學扎實。有了精準教打基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這一單元語文要素?!短杖な露唷肥潜窘M第三篇課文,要繼續(xù)以“導學”為主,精細安排各個“導”的環(huán)節(jié),將主要信息的提取與課文內容的梳理有機結合起來。首先,從“趣事”切入:“同學們,課題中‘趣是什么意思?什么事呢?”再引導他們圍繞課題提問;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默讀課文,圈畫出相關語句,小聲跟同桌說一說;然后,同桌交流匯報,一個直接說趣事,另一個補充介紹太空生活有趣在什么地方。學生匯報時,教師緊扣關鍵詞語,通過比較、想象、朗讀、聯(lián)系生活,以及上下文等方法品悟,初步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最后,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板書中的關鍵信息,用上課文中的詞語,說說太空生活有趣的事情。各個環(huán)節(jié)導得細,學生學得充分、扎實。
3. 重于運用,精致練到位。“語文園地六”“我愛閱讀”《最大的“書”》,是對本單元語文要素很好的回顧與檢測點。教學時,可沿運用的思路展開。先讓學生圍繞最大的“書”提出問題;接著,讓學生自讀文本,對照問題,圈畫相關內容,以此提取主要信息,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最后,出示句式“ 就是書。你們看, ”,引導學生從“書”的“樣子”“字”“畫”“形成”“作用”等方面說開去,由淺入深,由一句到一段。如此,不僅用上文中關鍵信息,梳理了文本主要內容,而且通過連句成段,實現(xiàn)了語言積累向運用的轉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