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英
(廣東省湛江市第十九中學,廣東湛江 524099)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它不僅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語文教育長期處于被“漠視”的地位,與其自身的重要性不符。教師長期占據教學的主導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教學陷入低效的教學困境[1]。當前的教學局面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進行改進,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貫徹閱讀教學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筆者就自身教學經驗分享幾點關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建議。
初中語文的教學要順應新課改的浪潮,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桎梏,將課堂還給學生,改變教師主導課堂教學的落后局面。課堂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手法,僵硬、刻板的講解方式,使原本應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語文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大打折扣。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學應該是充滿活力和樂趣的,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要結合現代教學設備豐富教學手法,使語文課堂的教學充滿趣味性;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暴露問題;教師綜合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有效的指導,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使他們的學習更加順暢,為他們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包含眾多的方法,其中復述是較為常用的方法。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前,應進行精心的課前備案。引導學生對教材中不同類型的文本進行復述,讓他們通過聽覺或視覺的方式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再通過口述的形式表達出來。復述又分為原文復述和創(chuàng)造性復述;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質,可采取不同的復述形式[2]。原文復述考驗學生的記憶力,在準確把握課文主旨脈絡的情況下,用原文的形式和表達方法進行復述;而創(chuàng)造性復述是相對高級的復述形式,它不僅要求學生準確把握和理解課文的內容,還要在復述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師將所要教授的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散步》一課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課文講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瑣事。初看起來,內容比較淺顯,但是通過對課文內容的仔細品味,其卻向讀者呈現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畫面,引導學生體會日常生活中的暖暖親情。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抓取其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想象作者描繪出的溫情畫面。在學生熟練閱讀的基礎上,讓他們對課文進行原文復述,作者一家四口去田野散步,作者的老母親年齡大了,孩子還小,在路途的選擇中產生了分歧。母親行動不便,想走大路,兒子好奇心強,想走小路,但是道路不平,作者經過權衡,選擇了大路。但是身為奶奶的作者母親不忍心看到孫子失望的表情,最后選擇了小路,走不過去的地方由作者背著。在陽光下,向著布滿菜花、桑樹、池塘的小路走去,作者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結尾處的這句話升華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在不斷地復述練習中,通過抓取文章的關鍵詞和關鍵句來把握文章的主旨,逐步提升文本閱讀的能力。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時代檢驗的經典作品,是由眾多名家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完成的。課文中都傾入了作者大量的情感,只是由于文章類型的不同,其中的情感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在把握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深入透徹地把握教學內容,善于從課文中挖掘出適合開展角色演讀的部分,引導學生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體會作品中的語感語境,讓他們將自己置身于作者營造的氛圍中進行朗讀表演,將學習過程中獲取的體驗和感悟,通過語句強調、感情表達和行為表演中的表情語氣表現出來。在具體的角色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和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
例如,在《孫權勸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其中的注釋對文本進行閱讀;在他們全面掌握文本的含義后,進行準確的解析,并將經過解析的內容劇本化。由于課文內容相對簡單,需要學生轉換的情景較少,有利于他們進行角色演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召集學生進行角色的劃分,一名學生做旁白,三名學生分別扮演孫權、呂蒙和魯肅。根據“劇本”進行情景對話,對課文全文的熟練閱讀是學生角色演讀成功的前提,他們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體會文中蘊含的道理。學生在角色演讀中不僅可以學到一定的文言文知識,也可以體會對于知識的學習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對他們的學習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復述與角色演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其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但是二者并非毫無關聯(lián),角色演讀中的“臺詞”可以是文本中的原文復述,也可以是對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復述是學生開展角色演讀的基礎。同時,角色演讀也可以升華學生的復述內容,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在初中語文的課堂上,將復述與角色演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3]。
例如,在《愚公移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注釋對文本進行閱讀和解析,梳理出文本的脈絡,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在復述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復述進行綜合,并整理其中適宜開展角色演讀的部分,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進。對在創(chuàng)造性復述中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角色的分配,讓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角色演讀,通過對話的形式檢驗自身觀點的適用性。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復述與角色演讀的有機結合很有必要,但是教師要把握二者的連續(xù)性,不要“隔夜”,要“趁熱打鐵”,以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
良好語感的建立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在對課文熟悉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復述,在復述的過程中感知用詞的精巧、文本的結構等;在角色演讀中,通過把握文本的關鍵詞、關鍵句體會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以文本主旨貫穿全文,將對文本的復述和角色演讀有機融合到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閱讀語感。語感的養(yǎng)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也能使他們在閱讀中體會閱讀教學帶來的樂趣。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課中,學生通過對文中關鍵句子、關鍵段落的復述,把握全文的基調。如“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边@段描寫起著起承轉合的作用,既寫出了全家對于勒叔叔的期待,又引出了下文關于于勒叔叔的故事,并與文章結尾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復述熟悉文本,再通過角色演讀的形式置身于作者營造的故事情境中。分角色地朗讀能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對故事的情感共鳴中感受故事發(fā)展的脈絡,體會文本的戲劇化情節(jié),養(yǎng)成對文本閱讀的語感。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首先要對當前的教育大環(huán)境有基本的判斷。結合自身課堂教學,分析其中的優(yōu)劣,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結合初中語文的學科特點,在語文課堂中引入閱讀教學,通過對文本復述的形式提高學生提取文章主旨的能力,加強他們的記憶力,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對文本的角色演讀的形式,加強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和對文章角色情感變化的表達,從復述和角色演讀方面加強他們的閱讀能力,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