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 裴斐斐
摘 要:提問是一種教學技能。良好的課堂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思考,創(chuàng)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理解的程度,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語言教師評估學生語言掌握的一種重要手段。
關鍵詞:英語課堂;提問
提問是一種教學技能,是英語課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通過提問可以使學生參與交流,提高可理解語言的輸入,增加用外語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到鍛煉。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為使學生突破舊的思維框架,克服思維定勢的束縛,打開新的思路,教學中應變換角度,重建知識體系和健全知識點,把知識引向全面,從而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
一、提問的時機
一堂課的質量好壞與課堂提問的質量息息相關。我們強調師生間的互動,但并不是提問越多越好,我們應在提問中講究提問的方式、技巧,把握提問的時間,提高提問的效率。只有充分利用了課堂提問這個信息通道,才能牢牢控制住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和方向,突出重點,使教師和學生成為和諧的一體。
相對于其他學科,英語課堂氣氛不能過于呆板和嚴肅。所以,一定要注意營造一個活躍而輕松的課堂氛圍。在一節(jié)課開始時可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和學生進行幾句free talk,一是活躍課堂氣氛,二是把他們的思維從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中拉過來,三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例如在講授維和行動一文時,可以先問學生一些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peacekeepers?Do you want to be a peacekeeper?Why or why not?提問后給學生一些時間討論,再明確某位學生起來回答問題。老師在提問之后,可環(huán)視全體學生并用目光激勵學生,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當然等待時間的長短要根據(jù)情況而定。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也可留少許時間讓其他學生去回味,看是否需要補充或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教師也可利用這短暫的時間作為回旋,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
二、提問的多樣性
教師要統(tǒng)籌安排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問題。針對班級人數(shù)多,學生程度不齊的實際,更是要精心設計問題。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感,不能把所有的問題一次性全部呈現(xiàn)給學生,而應根據(jù)教學的步驟和學生理解能力的高低來提出相應的問題,由簡單到復雜,由單向到發(fā)散,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思維與表達鍛煉,從而啟發(fā)毎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有所考量,但由于學生個性的不同,教師也會出現(xiàn)判斷失誤,原認為能回答的問題,卻答不出。如“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ose who are in danger?”。若學生感覺問題太大,不知如何回答時,教師就可給予一些特定情況的提示,如“in fire”,“in flood”,“in war”等幫助縮小范圍,便于學生回答。即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多思考,對難點多儲備幾套提問的方案。
問題的設計還應與時代、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關注焦點,把握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思有所得,有感而發(fā)。如:Can you imagine living in a world without safety?What will you do to let people around you feel safe?這樣的問題同時也滲透了對學生德育和人格的培養(yǎng)。
三、提問的雙向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交互過程。有關學者認為“雙向交際”比“單向交際”更有利于語言習得。因為在雙向交際中,當一方無法理解另一方時,會有機會告知對方。這將促使雙方進行意義協(xié)商和交互調整,從而提高了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在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中,學生不應只是被動的回答者,教室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并鼓勵學生用英語向同伴或老師提出他們的問題。有問題不是懶惰、粗心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標志,而是表示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有一顆活潑靈動的心。如果你常能聽到學生說“I wonder…”,“I have a question…”,“I am sorry,but could you repeat…”或“Could you please clarify…”等等,那就說明他們真正地融入了外語的交流中。
四、提問時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提問應從教材和教學任務的需要出發(f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正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盡可能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聯(lián)系起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提問應從科學的教育教學原理出主要有啟發(fā)性、開放性,引發(fā)學生的探究,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再次,有效提問需要有效評價。將激勵性評價和否定式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注意方式方法,以關心、愛護和理解學生為出發(fā)或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打擊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為前提,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為突破口,這樣才能達到有效評價的效果。
總之,善教者,必善問。課堂提問作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橋梁與催化劑,在英語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讓我們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成功地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教與學的和諧互動,使學生。自主地、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