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摘 要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卻長期被“妖魔化”,作為一名化學編輯應結合自身的專業(yè)和出版行業(yè)的發(fā)展,讓人們重新認識化學世界,釋放化學學科的正能量。本文從我們?yōu)槭裁葱枰匦抡J識化學、化學在文化傳播中面臨的問題和新時代的編輯如何釋放化學的正能量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重塑正確的化學觀,以滿足社會與個人發(fā)展對化學專業(yè)的需要。
關鍵詞 化學;正能量;編輯出版;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1-0006-04
提到化學你會想到什么?環(huán)境污染、添加劑、毒性、疾病、副作用……
一直以來,人們對化學多多少少帶有些負面的認識。在資訊發(fā)達、通信便利的新時代,人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信息“轟炸”,而與化學相關的信息往往出現在一些負面新聞中。例如,某化工廠發(fā)生爆炸,某種食品添加劑存在健康隱患,某種藥物會帶來副作用,某種化學物質可致癌……因此,化學的形象似乎由一系列人們所厭惡的名詞組成,人們經常談“化”色變,敬而遠之。
成為一名化學編輯之后,筆者常常思考自己工作的意義與方向,那個在筆者心中充滿魅力與魔力的化學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公眾形象”?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一直以來用它特有的方式在改變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各類材料、藥物合成都離不開化學的身影。綠色化學、能源化學、材料化學[1]的發(fā)展與進步必將為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新的希望。作為一名化學編輯,我們需要承擔的不只是傳播學科知識與理論,更應釋放化學學科的正能量,讓更多的人學會用化學的知識豐富人生,用化學的思維辨別真?zhèn)危没瘜W的方法改造世界,用化學的精神探索世界。這正是一名化學編輯的責任所在,也是化學編輯工作的存在感與成就感所在。
1 我們?yōu)槭裁葱枰匦抡J識化學
1.1 社會發(fā)展需要化學
社會發(fā)展與人類進步需要化學。據調查,世界上有20%的發(fā)明專利是發(fā)給化學領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世界范圍內,每天在化學實驗室中將誕生200種新物質[2]。而化學專業(yè)的相關人才卻難以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以美國為例,2012年美國有將近74億與科學技術相關的工作,預計該數據還會持續(xù)上漲,到 2018年又會新增800多萬[3]相關崗位?;瘜W相關人才嚴重不足的狀況將難以支撐科學與技術的良性發(fā)展。所以,由美國倡導的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總稱)才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
徐光憲先生曾經說過:“化學是不斷發(fā)明和制造對人類更有用的新物質的科學?;瘜W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學科?!被瘜W代表著一種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思維方式,以其廣泛的深入性和應用性與其他學科密切相關、相互融合滲透在社會發(fā)展與學科進步的方方面面(見圖1A)。生物、物理、醫(yī)學等研究都離不開化學思維和方法的使用(如遺傳學與動力學研究等),數學、文學與化學也有很好的結合(如量子化學與科幻作品等),環(huán)境問題的治理更是依賴化學學科的發(fā)展。人們需要化學知識和化學思維,幫助他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對信息、言論進行有效的識別和分析,更好地做出選擇和判斷。因此,化學對促進經濟增長,實現科學價值,解決就業(yè)及滿足人類需求起著關鍵性的支撐作用。
1.2 個人發(fā)展需要化學
Emilie Wapnick研究發(fā)現,未來人們的職業(yè)將呈現多樣性的發(fā)展趨勢,具體工作對創(chuàng)造性的要求會更高,更需要人們發(fā)展多領域的能力,具備多方位的素養(yǎng),因為創(chuàng)新往往誕生于各學科的交叉領域(見圖1B)。由于化學與各個領域的融合和交叉十分廣泛,所以化學知識與思維能力的獲得,必然會成為人們工作發(fā)展需求的一部分,人們需要化學的常識去認識食物、衣服、化妝品、涂料等生活用品,需要化學的知識去理解環(huán)境保護與能源節(jié)約的意義,需要化學思維在不同領域實現創(chuàng)新。因此,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素質培養(yǎng)以及能力創(chuàng)新離不開化學的助力。
2 化學在文化傳播中面臨的問題
總體來說,人們對化學知識的需求和認識與自身的職業(yè)有著很大的關聯度,從人們對化學學科需求程度的角度來說,可以分為3個層次:普通民眾、從事與化學相關行業(yè)的人(如化工、材料加工、制藥等行業(yè))以及科研人員。那么,針對這樣的讀者情況,化學在文化傳播中面臨哪些問題,存在哪些不足?“化學正能量形象”的塑造遇到了哪些難題?下面結合不同層次人群具體分析如下。
2.1 對于普通人群
普通人群對化學的認識主要有兩方面的來源:一是學校教育;二是社會媒體。
學校教育是人們認識化學的開端,是學生階段認識與接觸化學的主要途徑,因此與之相關的教材、教輔資料便是編輯引導人們認識化學的載體。然而,具調查顯示,我國教材與教輔書中卻充斥著大量的負面案例。例如,在江蘇省2013—2014年的42處各類化學評優(yōu)課中涉及化學在社會中應用的實例選擇分析的結果顯示:總計有37處與化學應用有關的內容,從消極方面描述的有21個,試圖說明化學既有利也可能造成危害的有11個,只有5個案例從正面描述了化學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意義[2]。由此可知,人們在認識化學之初可能就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
進入成人階段,人們對化學的認識主要來源于社會媒體(包括報紙、圖書、電視廣播、網絡等)。然而,有關科學或者化學的科普類學習資源普通民眾很少關注,只在有負面新聞和消息時才將視線投向化學,因此,社會媒體對化學的“丑化”屢見不鮮。爆炸、添加劑超標、化妝品含毒、環(huán)境污染嚴重等種種負面的消息讓人們對化學用品的使用十分抵觸,認為有“化學”的東西都是不利于環(huán)境與健康的。對于一些網絡流傳的養(yǎng)生帖、疾病帖等缺乏判斷能力,盲目從眾,忽視基本的科學規(guī)律和原理,未能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化學,更談不上用化學的思維與視角去判斷推理。
2.2 從事與化學相關行業(yè)的人
雖然化學與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但一些行業(yè)對化學的應用更廣泛、深入,對員工的化學素養(yǎng)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化工、環(huán)保、制藥、日化、食品檢驗等行業(yè)。
然而,目前從事化學相關行業(yè)的人對化學的認識卻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和誤區(qū)。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化學毒性大、危險性大,對職業(yè)的滿意度和認同感較低。以蘭州煉油化工總廠技術人員工作滿意度分析[4]為例,從圖2的數據圖中可以看出:有超過80%的員工對工作回報(包括物質回報、精神回報、成長發(fā)展等)和工作背景(資源設備、工作環(huán)境等)不滿意。這說明從事化學相關職業(yè)的人對專業(yè)的認同感和成就感較低,對化學本身缺乏興趣,較少關注和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和動態(tài),沒有建立以化學為基礎的科學價值觀,自然缺少進一步研究學習化學的精神需求。
2.3 科研人員
科研人員在化學形象塑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的問題:1)職稱評定的壓力和學術研究的浮躁之風導致化學學科論文及專業(yè)學術作品的質量令人堪憂,抄襲、造假等行為屢有發(fā)生,這既不利于化學學科的良性發(fā)展,也有損我國科學家的形象。例如,2015年初,英國BMC出版社曾一次撤回43篇論文,其中41篇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同年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也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fā)表的64篇論文,其中多數作者也是來自中國[5]。2)海外留學的熱潮和學術評價體系的要求,導致優(yōu)質科研成果大量流出,使國內學科期刊的發(fā)展受到限制,難以打造具有公信力和知名度的國際性期刊。3)認為科研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方面,只專注與科學研究,而忽視和引導和教育民眾認識化學的責任與義務。4)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將化學知識用以從事非法的、破壞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的活動,如制毒、向食品中添加違規(guī)化學物質等。
3 新時代的編輯如何釋放化學的正能量
3.1 去偽——結合社會熱點,將化學融入生活
在知識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往往容易對化學產生片面的、不切實際的認識,化學編輯應首先去除化學學科的負能量,即去偽——結合社會熱點,將化學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融入生活中。用專業(yè)的視角,讓越來越多的人正確認識化學,刷新對化學看法是化學編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自媒體流行的時代這種結合社會熱點讓人們了解化學的方式取到了較好的效果,較高的轉載與瀏覽量表明這種結合社會熱點的短文模式適合針對普通人群的化學知識介紹與普及,表1列出了一些2017年媒體平臺利用社會熱點普及化學相關知識的帖子。比如,果殼網等媒體平臺經常有專業(yè)辟謠的帖子,幫助人們破除迷信與謠言,正確的認識與分析事物、事件。讓人們認識到,許多所謂“負面”的新聞是人們?yōu)E用化學品、錯用化學品的結果。在合理的范圍內,運用恰當的方式,化學物質的使用能夠更好服務于生產與生活。
3.2 存真——與化學相關出版物的開發(fā)與設計
如上所述,化學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聯系緊密,因此要發(fā)揮化學的正能量需要我們開發(fā)與設計滿足人們需求和社會發(fā)展的化學類相關出版物。目前,有關化學的出版物主要分為專業(yè)性讀物和科普讀物,這樣的劃分方式雖然層次清晰,但忽視了化學與生活的滲透和融合,忽視了化學與個人發(fā)展的關系。我們可以嘗試換一種思路,拓展與化學相關出版物的范圍,根據Schuller 和Watson提出的四階段終身學習模式[6],設計出針對不同年齡段讀者群的化學相關出版物(見圖3),關注不同年齡段對化學信息的需求側重點,以實現化學服務社會、服務生活的功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投身與化學相關的行業(yè)并在職業(yè)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具體來說,對于25歲以下的青年,教科書與科普信息是主要的認識來源,教科書的改革、科普讀物的擴充、科普記錄片的豐富等對奠定化學基礎,發(fā)散化學思維很有意義,均是化學編輯可以開發(fā)的方向。開發(fā)將教育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出版物,對培育化學人才,培養(yǎng)化學思維大有裨益,這一方面,可以拉近化學科學與人們的距離;另一方面,能夠激發(fā)新一代對化學的興趣和熱情。另外,化學家傳記、化學史的開發(fā)對于化學知識的轉播和化學精神的傳揚也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瘜W家的傳記(可以是單個人也可以是多人合集),講述化學家與化學的故事,讓人們認識到化學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人物傳記類、科學史類的出版物,通俗易懂,有利于增強人們對化學的好感度。
25~50歲的人群,主要是與職業(yè)相關的信息拓展與思維建構。有針對性的課程開發(fā)更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比如,針對某一行業(yè)(如造紙、印染、化肥生產等工業(yè))的基礎理論、技術進步、思維訓練等。學科的分類呈現細致化、專業(yè)化的發(fā)展趨勢,因此,許多與化學相關的產業(yè)需要有針對性的化學知識讀物,引導和培訓員工具備一定的化學能力,以實現安全生產,加快產業(yè)創(chuàng)新。
50~75歲的人群,更多的關注前沿化學動態(tài)與社會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等平臺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因此,通過網站、公眾號的建立與完善,結合最新科技咨詢介紹化學學科進步對人們生活與社會發(fā)展帶來的變化是開發(fā)設計的主要方向。
75歲以上的人群,更加關注藥品、食品及與健康相關的咨詢,而這些題材離不開化學這個學科基礎,將二者融合,突出化學的思維特點,可以開發(fā)一些用化學分析與理論解釋的藥品使用、食品生產、養(yǎng)生健身等相關出版物。
3.3 取精——提升學術論文的質量
信息時代的來臨,帶來了多樣化的咨詢和便捷的獲取方式,但也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垃圾”,人們要想獲得可靠、詳盡的信息仍需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化學編輯需要在學科領域中幫助人們取精:首先,化學編輯應發(fā)展自我的知識管理能力,提高對信息的識別、整理、處理能力,比如學習新的知識管理途徑[7]和新的媒體特點與發(fā)展態(tài)勢[8];其次,應加強對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的編審力度,凈化科研成果的土壤,比如堅持“三審與外審相結合”,堅持“三校一讀”,嚴格把關,杜絕論文以次充好,偽造數據,買賣版面,一稿多投的現象發(fā)生;再次,打造有專業(yè)度、有深度、有前瞻性的學術專著,積極發(fā)掘和引導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及進行科普內容的創(chuàng)作。比如,可以通過科研課題帶動化學熱情,以大學科研課題入手出版有意思、有意義的科研課題介紹;策劃出版“有趣的化學”系列圖書,介紹不同類型化學課題研究背景和進展,吸引學生的目光和對化學工作的熱情;組織策劃有品質的化學紀錄片,介紹化學的認識視角,人們用化學的方式揭示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以及化學家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關于責任,人們有不同的理解與定義。朱熹說“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居里夫人說“科學家的天職叫我們應當繼續(xù)奮斗,徹底揭示自然界的奧秘,掌握這些奧秘以便能在將來造福人類”。我想作為一名化學編輯,既有科學(化學)的責任,也有藝術(編輯)的責任。我們需要從化學專業(yè)的角度,思考如何讓人們重新認識化學,如何運用媒體釋放化學的正能量,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出色的化學編輯。也許這努力微不足道,但我仍然愿意堅持這份思考,積極投身實踐,因為正如歌德所言“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參考文獻
[1]周峰,王會,欒新軍.發(fā)展綠色化學,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J].科技導報,2016,34(17):5-12.
[2]喬金鎖,李改仙,暢春芳.公民對化學認識的調查與思考[J].化學教育,2014,35(20):56-59.
[3]Ming-Te Wang,Jessica Degol. Motivational pathways to STEM career choices: Using expectancy-value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individu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EM fields[J].Developmental Review,2013(33).
[4]袁軍.蘭州煉油化工總廠技術人員激勵機制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3:25-29.
[5]徐明徽.澎湃新聞http://news.163.com/16/0922/10/ C1IF4UVO00014SEH.html.
[6]Schuller,T. Watson,D. Learning through life: Inquiry into the future of lifelong learning,national institute of adult continung education[M],National Institute of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2009.
[7]錢筠,鄭志民.新媒體環(huán)境中學術期刊編輯個人知識管理的新途徑[J].編輯學報,2016,28(1):69-71.
[8]郭春光.微信公眾號運營與推廣一冊通:流程+技巧+案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