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寧夏民間游藝習俗是寧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繼承、發(fā)展而成的本土文化,具有多維度價值,但是民間游藝習俗在幼兒園課程開發(fā)與應用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問題:過于表面化,缺乏實效性;教師參與度低,開發(fā)視角成人化;規(guī)劃與建設零散無序,缺乏穩(wěn)定性;課程目標的設計不合理,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極端化;缺乏有效運行機制。
【關鍵詞】寧夏 民間游藝習俗 課程化 幼兒園本土化課程
【基金項目】寧夏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項目編號:NGY2017192,項目名稱:回族游藝習俗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216-02
民間游藝習俗是寧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繼承、發(fā)展而成的民族文化,包括民間口頭文學活動(民間故事、說唱藝術、民間歌謠)民間歌舞活動(民間樂器、民間舞蹈、民間音樂)和民間游戲活動(體育游戲、智力游戲、競技類游戲等)。民間游藝習俗有多維度價值,但是民間游藝習俗課程化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幼兒園民間游藝習俗課程化過于表面化,缺乏實效性
隨著國家學前教育事業(yè)的重視,幼兒園的各項硬件設施越來越好,環(huán)境與活動空間得到改善。但本土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過程中出現了表面化問題,主要表現在幼兒園樓道或教室靜態(tài)陳列的藝術品,雖與民間游藝習俗相關,但觀賞價值大于課程價值。發(fā)揮民間游藝習俗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教師提供操作材料作為幼兒發(fā)展的“支架物”比呈現藝術成品更有教育價值。
二、教師參與民間游藝習俗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程度低,開發(fā)視角成人化
首先,幼兒園民間游藝習俗開發(fā)過程中,教師參與程度低。民間游藝習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應該是一個全員參與的民主化過程,但教師作為民間游藝習俗課程資源的核心力量,是開發(fā)的主體。其次,資源開發(fā)視角成人化,忽視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民間游藝習俗中部分內容代表的是成人的審美取向(六盤山花兒中很多是關于男女情愛的內容、部分民間故事的內容與宗教信仰相關等),幼兒園民間游藝習俗課程化的第一步是民間游藝習俗的再開發(fā)、再改造,但仍然存在“拿來主義”,直接照搬應用的現象。最后,教師的民間游藝習俗課程化理論與實踐水平低。主要表現在:①教師缺乏民間游藝習俗的文化素養(yǎng)。寧夏地區(qū)幼兒園教師以本地人居多,教師表示不了解民間游藝習俗,其傳承呈式微之勢,這已然成為課程化瓶頸。②教師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的理論基礎薄弱。③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民間游藝習俗的內化過程,需要經歷初識、了解、認同等環(huán)節(jié),才能成為教師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和運用能力,但秋季開學新老教師更替,新入職教師不能快速掌握相關理論實踐知識。
三、民間游藝習俗課程化規(guī)劃與建設零散無序,缺乏穩(wěn)定性
“辦園特色”、“特色活動”和“特色課程”概念的混淆,民間游藝習俗的文化課程資源在幼兒園的應用零散無序,缺乏固定完整的課程形態(tài)。特色課程是幼兒園在實踐過程中自己發(fā)展出來的,經過長期積淀逐漸形成的、具有一定體系的特有課程[1]。幼兒園經常根據辦園特色來設計和開發(fā)“特色課程”,課程是實現辦園特色的重要載體;初級零散的“特色活動”是一種課程現象,但是經過再構建,可以將其建設成穩(wěn)定的特色課程體系。幼兒園教育實踐工作中,經常將其混淆,無法掌握“特色課程”的本質特性,即使在幼兒園課程中應用民間游藝習俗的文化資源,由于缺少學年、月、周計劃,相關課程開展多是教師隨心所欲進行,必然導致課程規(guī)劃與建設零散無序。
四、課程目標的設計不合理,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極端化
首先,課程目標設計追求知識本位價值觀,忽視幼兒身心的綜合發(fā)展,追求知識技能目標。例如,民間剪紙的相關課程實施中,過于注重作品的模擬,而非創(chuàng)造想象。幼兒家長的從眾、攀比心理以及幼兒園領導盲目標新立異,使課程目標脫離了“幼兒為本”的課程理念。第二,幼兒園課程模塊內容設計極端化,缺乏整體性。很多幼兒園以共同性課程為全部內容,摒棄民間游藝習俗的開發(fā)與應用。第三,課程目標與內容存在脫節(jié)現象,設計與規(guī)劃本土化課程內容時,缺乏課程目標的引導,僅是本土化課程內容的簡單堆砌,各部分內容之間缺少主線索。
五、幼兒園缺乏民間游藝習俗課程資源的有效運行機制
課程資源在應用過程中需要進行管理,建立可行的運行保障機制,才能發(fā)揮作用。調查發(fā)現,對于民間游藝習俗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并無有效運行保障機制,研究人員每月一次對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進行實物分析,發(fā)現缺少“課程管理”一欄,即使有課程管理,對于民間游藝習俗課程資源的內容幾乎是“空白”。在課程規(guī)劃時,部分幼兒園會組織進行調研、咨詢專家等,但是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不能根據幼兒園課程改革理念、幼兒發(fā)展需求、本園的課程歷史背景、軟硬件設備變化等一系列變化進行動態(tài)調整。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幼兒園課程圖景[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作者簡介:
張阿賽(1987.7-),山東淄博人,寧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