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
(內蒙古赤峰市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心衰主要是指心臟的舒張功能或者是收縮功能出現(xiàn)障礙時,靜脈回心血量無法充分的排除心臟,從而致使靜脈系統(tǒng)血液淤積,造成動脈系統(tǒng)血液灌注不足,最后導致出現(xiàn)心臟循環(huán)障礙癥候群,同時心衰病患會伴隨著陣發(fā)性或者是持續(xù)性的各類心律失常,會對病患的生命安全產生較為嚴重的威脅,因此需要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1],同時為了進一步保證治療效果,還需要采取護理措施進行輔助治療。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分析胺碘酮治療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病患的護理,具體情況如下。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治療的病患438例,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9例,其中實驗組男110例,女109例,年齡52~75歲,平均(63.5±11.5)歲,對照組男112例,女107例,年齡53~74歲,平均(63.5±10.5)歲,對兩組病患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本組病患綜合抗心衰治療,選取洋地黃類、利尿劑以及β受體阻滯劑給予病患治療。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病患的基礎上給予本組病患胺碘酮進行治療,給予病患初始劑量75 mg胺碘酮溶于2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采取靜脈滴注,控制滴速為1.0~1.5 mg/min,同時根據病患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2];針對心律失常反復發(fā)作的病患以及初次負荷量控制無效的病患,可以給予病患每15~30 min追加75 mg的靜脈負荷量,但控制24 h的靜脈總量小于800 mg,持續(xù)使用時間不得超過72 h[3]。
1.2.3 護理
①用藥護理:在用藥治療前,護理人員需要將藥物治療的目的,還有藥物可能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告知病患及其家屬,有助于其正確的使用藥物;另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對病患的既往病史進行充分了解,并檢查病患各功能情況;在用藥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劑量,控制好胺碘酮的滴注速度;在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對病患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注意嚴密觀察病患的血壓情況,若是出現(xiàn)異?,F(xiàn)象以及通知主治醫(yī)師采取措施進行治療[4]。
②不良反應護理:病患在用藥治療,護理人員需要仔細詢問病患的不適情況,有利于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心律失常病患通常會并發(fā)頭暈、心悸等癥狀,護理人員應指導家屬協(xié)助病患采取舒適的體位,可以借助軟枕、高枕等物品[5]。
③飲食護理:由于病患在用藥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胃腸道不適的癥狀,因此護理人員應叮囑病患禁止食用不易消化以及高鹽的食物,并且進食應該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以促進排便[6]。
④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該主動與病患進行溝通,為其講解治療成功的案例,以及疾病的相關知識,糾正病患的錯誤認知,同時還要給予病患足夠的鼓勵、支持,緩解病患的不良情緒。
對比兩組病患的竇性心律恢復率及不良反應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用(%)對計數數據進行表示,并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s)表示,t檢驗,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病患在經治療及護理后,實驗組病患的竇性心律恢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病患的不良反應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數據分析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病患的各觀察指標[n(%)]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病患通常會導致器質性心臟病出現(xiàn),可能會導致病患死亡,而胺碘酮由于起效快,對血流動力學無影響等優(yōu)點,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種抗心律失常藥物,其屬于是心律失常Ⅲ類藥物,具有輕度非競爭性α及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7],其能夠對心肌與心房傳導的鈉離子內流進行有效抑制[8],同時還能使傳導速度減緩,繼而是竇房結的自律性降低,對冠狀動脈及其周圍的血管都有著一定的擴張作用,對治療心率失常有著較好的效果[9];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醫(yī)學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如今,在病患的整個醫(yī)療過程中,護理工作已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0]。
據臨床實踐表明,護理工作在病患的治療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病患的康復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給予病患醫(yī)療措施的同時,給予病患相應的護理工作,例如飲食、心理護理、健康教育以及用藥護理等,可進一步確保治療效果,從而促進病患的康復。在本次研究中,我院給予實驗組病患胺碘酮治療并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實驗組病患的竇性心律恢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病患的不良反應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在心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病患的治療中采用胺碘酮并配合有效的護理工作,有利于病患的恢復,且不良反應未見增加,值得在臨床上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