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工作中一個重要的課題,而運用教育心理學領域的個體差異理論,可以針對個體學習風格差異中的感知偏好進行研究,幫助教師了解和掌握了不同的學生學習風格。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這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的幫助,更是對教師工作的減壓。本文即運用感知學習風格差異理論對英語教學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風格差異;感知學習;英語教學
1 感知學習風格
1.1 學習風格
“西方關于學習風格的研究是從上世紀50 年代中期開始的, 早期學習風格研究的中心多側重于從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策略及不同的認知風格上來探討相應的學習風格特征”[1]我國對學習風格的研究于20 世紀90 年代才開始起步, 但研究勢頭的發(fā)展比較迅速。
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目前有很多學習風格的分類觀點:鄧恩夫婦將其分為五大類一共21種因素;Keefe 對學習風格的要素作了劃分: 認知風格、情感風格、生理風格;譚頂良根據(jù)我國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的特點, 從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個層面上分類。
1.2 感知學習風格
感知學習風格是學習風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個體差異變量之一。感知學習風格是指“面對個體內(nèi)外刺激,人們會做出視覺的、聽覺的和動覺的反應,表現(xiàn)出對不同感知通道的偏愛?!盧eid根據(jù)學習者的感知模式將學習風格劃分為6種具體類型:視覺型、聽覺型、體驗型、動手操作型、小組型和個人型”[2];“Dunn ,和Price 提出了與感官偏愛有關的四種學習類型: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和動覺型”[3];OBrien把感知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4]。
根據(jù)OBrien的劃分視覺型的學習者通過“看”書本上、黑板上、圖片上、屏幕上的學習內(nèi)容來學習,這一類型的學習者更傾向于擁有空間智能和語言智能;聽覺型的學習者通過“聽”課、聽錄音、或參與口頭討論來學習,聽覺型學習者更傾向于音樂智能和語言智能;觸覺型的學習者也被理解為動手操作型學習者體驗型學習者的結合,接觸型的學習者更具備運動智能和人際智能,他們喜歡接觸操作物體,對自己能夠動手參與的認知活動感興趣。
2 感知學習風格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1 英語專業(yè)課程
現(xiàn)在大學里對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所設立的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合理的,不同種類的課程的設置,多種通道并行的課堂模式,給予學生一個更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他們能夠更好的學習外語。
1)視覺型學習者——精讀及翻譯課堂:在精讀課與翻譯課這兩門中,在精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數(shù)采取講演法,PPT是老師的主要講解工具,視覺型的學生可以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學習特長。
2)聽覺型學習者——聽力及口語課堂:聽力課堂是以聽為主,老師放音頻或?qū)W生對應分配的不同任務進行練習,在聽力課與口語課這兩門課中,聽覺型的學習者可以有很大的發(fā)揮與提升空間。
3)觸覺型學習者——文學及戲劇課堂:在戲劇課時,老師經(jīng)常在講解完基本內(nèi)容之后要求學生再次創(chuàng)作,并且以合作的形式將自己的作品演繹出來。在這樣的一種課堂形式下,觸覺型的學習者往往更加如魚得水。
因為大多數(shù)的學習者并不僅僅是單通道的學習風格偏好,也有可能是雙通道或者多通道的學習偏好?,F(xiàn)在的課堂中多媒體的應用也可以保證課堂不再是某一單通道的授課形式,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多通道授課方法也已經(jīng)普及使用。所以,英語專業(yè)學生有相對較好的外語訓練教育。
2.2 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課程
與專業(yè)的英語學生比起來現(xiàn)在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學校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的大學基礎英語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shù)課堂仍千篇一律的上課方式,學生漸漸失去了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學生興趣的缺失和不重視帶來的逃課或上課不聽的情況導致老師的教學興趣缺失,形成惡性循環(huán)。其實只要老師愿意做出一些簡單的改變,被學生視如洪水猛獸的英語也可以被很好的接受。
首先,許多老師喜歡的電影教學法其實可行,在電影播放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同時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得到英語訓練,但是并不是單純播放電影這么簡單。教師可以在教授新內(nèi)容時訴諸于學生的視聽,播放電影的同時采用如圖片、實物投影、幻燈課件課件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同時提高學生興趣。
其次,適當增加有關的動手方面的活動如做形象教具, 多舉辦一些與體驗學習有關的活動如演講比賽、角色扮演等,對于觸覺型的學習者是有益的,在活動過程中更加強調(diào)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強調(diào)語言學習過程是與其他學習者交流、互動的過程, 讓他們能夠自覺自愿地進行合作學習,而且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教師的教學負擔也可以稍稍減輕。
最后,要注意的一點是,大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已經(jīng)成熟,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學習者擅長的感覺通道,更多的應該發(fā)展他們的其他感覺通道,取長補短達以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zhí)鞂殻?姚輝.當代西方學習風格研究概觀.江西教育科研, 1996 ( 2 ).
[2](Reid, J.The Learning StylePreference of ESL Students[ J] .TESOL Quarterly, 1987, 21(1):87 -111.)
[3](Dunn .⪻ ice , G .E .The Learning Style In ven tory [ M] .Lawrence , KS :Pr iceSystem , 1975 .)
[4](OBrien , L .Learn ing styles :Make the s tudent aware[ M]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Pr incipals Bulletin , 1989 .)
作者簡介
張璐(1995-),女,漢族,江蘇省鹽城市,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