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既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和履行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媒介融合時代背景下,切實優(yōu)化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從構建“交互式傳播”模式入手,將傳統(tǒng)優(yōu)勢和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加強互聯(lián)網平臺建設;豐富內容供給形式,建構大學生話語體系;規(guī)范校園媒體平臺管理。
【關鍵詞】新媒體 交互式傳播 大學生思政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華南農業(yè)大學黨建研究專項課題“新媒體視野下高校黨建信息化平臺‘交互式傳播模式探究”(項目批準號:DJ2017019)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78-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ヂ?lián)網時代,新媒體技術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基于此,有必要從傳播模式源頭進行分析和探討,切實找到優(yōu)化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一、科學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交互式傳播模式機理
基于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內在機制和外部聯(lián)系,筆者將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信息交互式傳播模式歸納如下。
在傳播學領域,運用傳播模式有助于揭示信息傳播過程中隱藏在復雜關系中的各種規(guī)律。在傳統(tǒng)傳播學模式研究中,傳者、受者、信息作為傳播結構中的基本三要素被給予明確的概念界定,且傳播過程中的角色定位相對固定,屬于單向傳播模式。雖然在控制論的反饋機制中,受者對接收到的信息有所反饋,但“被傳播”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
在傳統(tǒng)傳播學模式研究的基礎上,基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交互式傳播模式”主要是指由于互聯(lián)網帶來的即時通訊技術,使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在傳播信息、接受信息、反饋與接受反饋并再反饋中,變得更加有效的一種傳播模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者與受者的“交互”成為這種傳播模式的明顯特征,信息接收者擁有一定范圍的話語權且可以承擔傳播者的角色,實現(xiàn)雙向傳播。
二、深入剖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
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過程中,筆者選擇傳播途徑、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三個要素,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現(xiàn)狀綜合分析如下。
主流媒體傳播途徑為主,傳播渠道有待拓寬。大學生作為受眾,也是自媒體的主要使用者,從使用習慣上更偏好自媒體的傳播途徑,在被教育過程中,對信息的接收方式和理解程度更具典型性。
說教式傳播內容難以滿足大學生的接受需求。從現(xiàn)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題材中不難發(fā)現(xiàn),部分內容采用理論說教、行為約束等灌輸式方式,這種外源性塑造教育內容的方式較為生硬,不符合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性強的特點。
意識形態(tài)頂層話語設計和大學生話語體系難以對接。受新媒體影響,大學生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話語體系。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上看,部分教育題材從意識形態(tài)“頂層”視角設計傳播語言,“應該/不應該”、“要/不要”等帶有強烈指向性的語言,忽略了受眾對這類語言的接納程度。
三、正確認識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式傳播”模式的必要性
新形勢下,高等院校要充分發(fā)揮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興文化的雙重優(yōu)勢,要立足全新的教育理念,多形式、廣渠道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順應媒介融合背景的時代要求。擴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充分利用新媒體為“交互式傳播”模式提供的技術支撐,更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遵循價值認同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經過受眾個體信息接收、優(yōu)化反饋的循環(huán)傳播過程,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交互式傳播”模式從“點對面”變?yōu)椤包c對點”,跨越了傳統(tǒng)的時空限制,為建立雙向互動的交流范式提供了條件。這種強調參與和互動的多維度、多層次傳播模式,更容易被接受。
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施教瓶頸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傳播形式單一、大學生接受度低等問題,“交互式傳播”模式通過傳者—受者或受者—受者之間的實時互動,建立靈活的反饋機制,構建大學生話語空間,有效解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只傳不達”“達而無應”的問題。
四、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式傳播”路徑
融合傳統(tǒng)優(yōu)勢和新媒體技術,加強互聯(lián)網平臺建設。“交互式傳播”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傳者與受眾之間的直接交流,成功的關鍵在于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運作。高等院校要強化互聯(lián)網思維,形成符合大學生群體發(fā)展特點的校園自媒體群,增強各媒體平臺的聯(lián)系和互動。
豐富內容供給形式,構建大學生話語體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式傳播”模式過程中,要根植于大學生群體的特點,主動掌握網絡語言特點和交流技巧,將教育語言的理論性和通俗性相結合,通過“講故事”來“講道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加強制度建設,規(guī)范管理多媒體平臺網絡陣地。新媒體是把雙刃劍,信息未經審核即可進行大范圍傳播,導致傳播過程中存在難于監(jiān)管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價值觀的教育效果。高等院校要規(guī)范校園各媒體平臺的管理,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建立校園信息網絡輿情監(jiān)管機制,建設可信、可控的網絡傳播主陣地,實現(xiàn)有價值信息的二次傳播。
參考文獻:
[1]鄧焱.交互式傳播模式在高校公共課程中的運用及實踐難點探討[J].決策管理,2009(3).
[2]林翔.基于網絡交互式平臺系統(tǒng)的傳播模式實現(xiàn)[J].東南傳播,2012(1).
作者簡介:
李鑫(1989.02-),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黨建,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