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淵淵
我們根據(jù)課程標準對評價的要求,結合素質教育采用了學生成長記錄袋的評價方式,經(jīng)過近幾年來的實驗探索,逐步確定了教育評價模式的基本思路,以“自評”為基礎,“互評”為補充,“認定”為動力,“他評”為參考,“家評”為策應的評價體系。
為了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孩子們感到童年的快樂、學習的快樂,我進行了“如何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評價”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通過成長記錄袋的形式,讓孩子們收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自認為有價值的一些資料(比如:識字課本、繪畫日記、小制作),并及時做好個人的資料收集管理工作,幫助孩子們享受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在此過程中,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給評價本身以及評價參與者帶來了一些獨特的變化,它豐富了評價者的角色,改變了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關系,提高了評價的質量,促進了評價結果的使用,充分了解和認識這些評價效應,有助于收到理想的評價效果。作為評價的協(xié)調(diào)者、指導者、促進者、信息使用者,我們應給每個孩子閃光的機會,使學生在坦誠、關愛、相互尊重的評價氛圍中,樂于接受評價,樂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從而獲得快樂、自信,茁壯成長!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改革方式的探索研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不僅是發(fā)展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激發(fā)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需要。
從當前教育教學實踐來看,學生評價在評價目的、內(nèi)容、方法、環(huán)境等方面尚存在諸多不足,如不能充分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評價內(nèi)容偏重書本知識,評價方法單一,學生在評價中處于被動地位,評價中缺乏多方的交流和理解等。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改革方式的探索,就成為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助于學校低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評價的實施,并通過評價促進教學的改革,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師素質的提高。
一、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質?!毙W語文教學應該使學生初步具有廣泛的語文學習興趣, 初步具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 初步具有一定的語文學習習慣?,F(xiàn)在的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評價還應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使學生在識字、閱讀、習作、背誦、生活技能、與人交往等方面通過學習獲得長足的發(fā)展,為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做好準備。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不應過分強調(diào)差別和選拔功能,而應強調(diào)評價在學生語文實踐中的激勵和調(diào)節(jié)功能。因此,要注意在學生平時的學習實踐中及時給以正確的評價,期末考評要改變一張考卷定結論的評價方法,使學生在考評中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三、研究的評價方式:實行開放型、 多元化學習評價
把原來一學期一次的集中考試改為 “加強平時、 分項考核、 綜合評定” 的檢測方法。
口試與筆試相結合。教師設計的各種書面測試如課堂練習、 家庭作業(yè)、 單元測試、 學期檢測為筆試, 平時發(fā)言、 朗讀、 背誦、 口語交際為口試??谠嚳蓪W生分成小組, 如聽記小組、 誦讀小組、 說話小組, 在時間上分散、 內(nèi)容上分項進行測試。只有把口試和筆試結合起來, 才能對學生的聽、 說、 讀、 寫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查。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材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議。教師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 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 可采用“等級加激勵性評語加找語文特長”來評定學生的語文成績。采用優(yōu)、 良、 及格、 不及格四種等級。在評價的技巧上, 注重生命的活力, 富有人情味, 盡量減少同類評比結果的比較, 減輕橫向比較的心理負擔。評定課外實踐, 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外實踐,能使學生的個性、 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的施展, 課外實踐能檢測學生的語文素質。通過課外實踐能力的評定,教師鼓勵學生發(fā)展自己的興趣特長,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fā)展。
具體活動有:辦黑板報、 寫日記、 寫周記,舉辦演講比賽、 朗誦比賽、 查字典比賽,開展故事大擂臺、 知識競賽、 收看電視節(jié)目活動,等等。以此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活動, 從班級生活擴展到校園生活,變單純的課堂語文為開闊的生活語文,讓語文走入社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實施評價, 應注意教師的評價、 學生的自我評價、 學生間互評以及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有機結合。
教師評價。學生發(fā)言、 朗讀、 作業(yè)完成情況、學習態(tài)度等以教師評價為主, 依據(jù)課程提出的評估要求, 教師可采用分項測評與綜合測評相結合、 平時考查與階段考查相結合、 口頭考查與書面考查相結合的方法, 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水平。每個單元或階段的測試情況,教師都要做好記錄。
自我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應注重評價的個性,注重評價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提倡自我評價與自我欣賞, 從自評中認識自己的長處和潛力, 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明確今后改進、 努力的方向, 使自評真正成為促進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有的認識到了, 有的還沒有發(fā)現(xiàn),因此,在自評基礎上還需要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他評。
家長參與評價。學生的朗讀、 口語交際、 課外閱讀等可以讓家長參與評價。家長評價是對學生評價的補充、 完善, 為教師的全面、 準確、 公正的評價提供更加豐富的材料和可靠的依據(jù)。家長參與評價, 密切了家長同學校、 教師的聯(lián)系、 合作和交流, 有助于加深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的認識、了解,使三位一體的教育彼此協(xié)調(diào)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素質的和諧發(fā)展。
(責 編 欣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