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波
摘 要:
漳州棉花畫是福建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見證時代變遷的活化石。本文通過探究漳州棉花畫的藝術特色和發(fā)展現狀,分析新時代以來的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契機,并對漳州棉花畫的傳承保護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漳州棉花畫;藝術特色;困境與發(fā)展對策;傳承保護
一、漳州棉花畫的形成與發(fā)展
漳州棉花畫原名“棉絮堆畫”,是福建漳州首創(chuàng)的一種工藝美術形式,同時也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品中的一個新興代表。
漳州棉花畫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據《漳州二輕工業(yè)志》記載:“清代,漳州城、石碼鎮(zhèn)的棉被店比較集中,大都是夫妻父子店,有的開設彈棉工廠,專為棉雜店加工棉被。”當時漳州城一帶聚集著許多彈棉被高手,為了滿足當地百姓的日常裝飾需求,他們利用彩色棉花,創(chuàng)造性地在棉被胎面上揉線、鋪花、綴字、鑲嵌,制作了繁簡不一的吉祥紋樣圖案或紀念性祝福文字。清朝末期,東門街武秀才唐古蓬為其母做壽時,有人便以一件《天官》棉包畫作為賀禮為其祝壽。到了民國時期,漳州城已經發(fā)展到九家棉被店,從業(yè)人員達到30多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每年春節(jié)期間便有手工藝人在游春園等廟會活動上賣藝,用棉花做成惟妙惟肖的小鳥粘貼在樹枝上作為小孩子的玩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彈棉行業(yè)經歷了拆并的遭遇,原本漸成規(guī)模的彈棉工廠企業(yè)紛紛被并入被服廠、紡織廠等國營企業(yè)或人民公社進行統(tǒng)一生產管理,加之后來國家對棉花實行收購控制,彈棉行業(yè)生產遭受嚴重挫折。1963年,漳州棉花生產合作社的黃家聲和游秋源等優(yōu)秀彈棉師傅為了尋找彈棉行業(yè)的新出路,大膽創(chuàng)作,把原本附著在棉被上的精美平面紋樣圖案單獨分離出來,以脫脂棉花為原料,運用彩扎、彩塑、粘貼等特殊工藝手法,輔以無光紡布制成的山水畫作背景,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棉花畫工藝品,并定名為“棉絮堆畫”,漳州棉花畫由此誕生。1964年,漳州市手管局工藝聯社開始招收學徒,擴大生產棉絮堆畫,在不斷的發(fā)展下,棉絮堆畫制作工藝從平面堆塑逐步改進為較有立體感的浮雕造型,在鑲嵌完精致的玻璃框后,產品漸趨精美,外商訂貨源源不斷,漳州棉花畫聲名鵲起。然而好景不長,十年文革動蕩期間,漳州棉花畫一度瀕臨消亡,1972年,周恩來總理發(fā)出恢復和發(fā)展工藝美術的重要講話,才重振棉花畫從業(yè)人員的創(chuàng)作熱情。
1983年,漳州棉花畫廠成立,主要生產“創(chuàng)始牌”棉花畫,翌年。隨著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棉花畫二廠也緊接著成立,主要生產“家聲牌”棉花畫,此外還有民政工藝廠、鏡藝廠等十幾家專營、兼營棉花畫的企業(yè)。隨著棉花畫熱銷和創(chuàng)作工藝日臻完善,棉花畫藝人不再只滿足于制作單純的作品,而是開始與各種生活用品相結合,出現了各種各樣配以時鐘鏡面、獎狀的棉花畫擺件,以及結合光源等電子元件制作的電子聲光棉花畫裝飾品,大大拓展了棉花畫的實用性。產品遠銷海內外40多個國家,受到海內外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好評,本地市民每逢喬遷新厝、慶賀新婚,便把新房子中掛有一幅棉花畫當作無比榮耀的事。
八十年代末經濟大潮過后,由于不符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和民間美術的市場規(guī)律,加之品位低下、品質良莠不齊的產品大量生產銷售,造成棉花畫形象的扭曲,致使棉花畫這種原本象征著中華民族祈慕吉祥、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民間工藝美術品淪落為流行文化的雜合體,棉花畫逐漸失去市場,棉花畫行業(yè)也慢慢衰落,很多棉花畫廠紛紛倒閉,九十年代初甚至一度停止生產制作,工藝美術史和從業(yè)人員迫于生計,也紛紛改行,另謀生路,漳州棉花畫幾乎到了人散藝絕的境地。2004年,為挽救瀕臨失傳的棉花畫,在漳州市政文化部門的鼓勵勸說下,二十世紀七八年代漳州棉花畫初創(chuàng)時期的“五朵金花”——郭美瑜女士重振旗鼓,毅然關閉了祖?zhèn)鹘倌甑摹拌瘜m”照相館,肩負起傳承漳州棉花畫的職責,幾近消失的棉花畫在郭美瑜的努力下終于開云見日。
二、漳州棉花畫的藝術特色
漳州棉花畫萌芽于漳州民俗文化,具有構圖新穎、技藝精湛、造型生動、立體感強等特點。最初主要以優(yōu)質原棉作為原材料,利用無光紡、金絲絨、桃膠、水粉筆、油畫筆、銅絲、剪刀、鑷子以及不同濃度的膠水等工具材料進行制作。以原棉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材料,具有易得、不易褪色、容易保存等特點,但由于原棉纖維較長,需要經過漂洗和高溫處理后才能使用,而脫脂棉已使纖維與棉籽分離,潔白富有彈性且易于分層,十分適合棉花畫的制作,因而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便改用脫脂棉進行制作。在棉花畫的制作上,有時為了適應畫面的需要,要先將染料熬煮,然后加入棉花以及少量的鹽和醋,經冷卻、漂洗,把脫脂棉花染成各種顏色。由于棉花畫極少使用無規(guī)則的亂棉,作畫之前,就需要對棉花先進行抽絲,沿著棉花的紋理進行反復拉絲,使棉花紋理順暢,然后再在拉平的棉花上蘸上膠水,按壓成平整的棉片,然后巧妙利用棉花的自然肌理,綜合運用按壓、捏、搓、扎、剪、疊貼和刷膠固化等基本手法,以純色棉花或著色棉花部件進行底色層粘貼和覆著色層粘貼,制成大小不一的部件,最后再結合彩扎、國畫、浮雕、圓雕等藝術技法將部件粘貼于背景布或制成立體作品。
漳州棉花畫規(guī)格各異,品種繁多,從原材料上分,主要有綢扎畫、絨線畫、銀線畫、金絲絨畫、絨布畫和花綾畫等多種表現材質;從功能上分,主要有石英鐘棉花畫和珠鏡棉花畫兩種表現規(guī)格,有時也會將多種功能合并到一件棉花畫作品當中,如珠鏡石英鐘棉花畫等;從表現手法上分,主要有分平面棉花畫、半立體棉花畫、全立體棉花畫、電子聲光棉花畫和雙層棉花畫等五種表現形式。其中,平面棉花畫作為棉花畫的原始形態(tài),是用彩色棉花在棉被胎面上揉線、鋪花和綴字而成的;半立體棉花畫是先用棉花創(chuàng)作出半立體的模型,再粘貼到無紡布的底板上,綜合運用了彩扎、浮雕和國畫藝術技法精心塑制而成,具有構圖新穎、立體感強等特點,是現在棉花畫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全立體棉花畫綜合運用了彩扎和雕塑等技法,將棉花塑制成類似于雕塑的全立體作品,造型生動逼真,栩栩如生;電子聲光棉花畫則是在半立體棉花畫的基礎上加入二極發(fā)光管和電子發(fā)聲裝置,使畫中形象意趣盎然;雙層棉花畫是以無光紡布作為背景,在做好一部分后于上面鋪設絲綢網,然后以此絲綢網為底繼續(xù)創(chuàng)作,具有輕薄透明、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
三、漳州棉花畫的現狀與保護策略
風雨兼程,漳州棉花畫至今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近年來,在漳州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廣大非遺愛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漳州棉花畫邁進了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的道路, 2010年,漳州市政府將漳州棉花畫列入“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予以保護,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郭美瑜女士“工藝美術大師”和“福建省技能大師”等榮譽稱號,并設立了“郭美瑜棉花畫技能大師工作室”,棉花畫作品不斷出現在福建省各項文體展覽活動中,也在全國性工藝美術展覽上重放異彩、屢獲佳績,收獲了豐碩的成果。目前,雖然漳州棉花畫的影響不斷在擴大,但由于棉花畫制作技法的復雜性和瀕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導致了在漳州棉花畫在客觀上處于市場邊緣,難以形成產業(yè)化,如何將漳州棉花畫和市場經濟相結合,重新賦予漳州棉花畫經濟價值以實現它的文化價值,從而達到保護與傳承便是當下政府部門值得思索的問題。
首先,政府部門、行業(yè)協(xié)會及社會各界要做好宣傳推介工作,通過宣傳引導民眾深入了解漳州棉花畫技藝,提高漳州棉花畫的社會認知度。同時,還可以將棉花畫技藝與基礎教育相結合,通過把棉花畫帶入中小學校本課程中,在學生中開展普及教育,培養(yǎng)新生代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認同感。然后,積極協(xié)同開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美術館、藝術館的資源平臺,定期開設漳州棉花畫非遺傳承人培訓班,舉辦工藝美術作品展覽及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競賽,增強棉花畫的社會影響力。最后,要以工藝美術大師和非遺傳承人代表為核心,持續(xù)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作品注重與本土文化結合,通過把鄉(xiāng)土記憶和流行時尚帶進棉花畫制作,促進傳統(tǒng)手工藝與時代發(fā)展相交融,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漳州棉花畫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功能。
[參考文獻]
[1]黃立成.試論漳州棉花畫的藝術特征[J].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2]姚兆羽,余珊珊.漳州棉花畫的守望者——郭美瑜[N].閩南日報,2006.3(10).
[3]《福建風物志》編寫組,福建風物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第295頁.
[4]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 福建省志 二輕工業(yè)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04月第1版,第46頁.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